首页 百科知识 选择性注意与两种理论模式

选择性注意与两种理论模式

时间:2022-05-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注意的选择功能表现为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因而是注意的基本功能,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人的主观状态等。对选择性注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激物强度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二)人的主观状态无意注意虽然由刺激物被动地引起,但与自身内部需要、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期待、过去的经验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 选择性注意与两种理论模式

在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听课时,不是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而是选择与学科重点相关的内容,择其紧要者而记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翻阅报刊,读者不可能每篇文章都细读,而是眼球迅速地浏览一下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凡此种种,都是选择性注意在生活中的运用。

一、选择性注意

人的周围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刺激,这些刺激有的对人很重要,有的对人不那么重要,有的则毫无意义,甚至会干扰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人的心理能量是一个常数,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用于注意某事物的心理能量不能同时用于注意其他事物,所以人要正常地生活、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人脑这种选择信息、排除干扰的功能,就是注意的选择性功能。

注意的选择功能表现为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因而是注意的基本功能,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人的主观状态等。

(一)刺激物的物理特性

1.刺激物的新异性

所谓新异性是指刺激物异乎寻常的特征。它又分为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

绝对新异性是指人们从来没经历过的事物及其特征。例如,一个出生在南方的人从未亲眼见过冬天从天空飘落的雪花,当他迁居到北方时,第一次见到漫天飞舞的大雪时,自然会加以注意。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见到的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东西,它们当然会引起她的注意。相对新异性是刺激物特性的异常变化或各种特性的异常组合,如在熟悉的同学中出现一张新的面孔,或熟悉的家具换了一种摆法,熟悉的朋友穿了一件新衣服等,这些都是熟悉事物的不寻常组合。

广告中大多运用的是相对新异性,如多物组合将多种不同质感、不同形状、不同形象的物象组合为一个新的物象,以产生更为奇特的感官刺激,比如水果组成一个爆竹的形状;用不同民族的脸谱作为一个小部分,拼接成一个新的脸谱。再如物的自身变异,物的自身形状或形态产生变异,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而在广告的画面中则变为可能,如弯曲的枪管、酒瓶口变成管弦乐器,等等。

2.刺激物的强度

环境中出现的强烈刺激,如一声巨响、一道强光、一种浓烈的气味、一次猛烈的碰撞,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我们的注意。对选择性注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激物强度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在安静的夜里,室内时钟的滴答声、冰箱的噪音、邻居的踱步声等都能引起我们的注意,而这些声音在白天的喧闹中就显得很微弱,难以引起人的注意;还有平时所说的“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都属此理。在安静的百货商店中,一则电台广告可能引起顾客注意,但同样强度的广告,在集贸市场中,就可能不会引起顾客注意。在做广告视听宣传时快节奏播讲完后,突然放慢语速,也会引起人们注意。普通的POP广告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百年润发的POP广告,与人体身高1∶1的比例,很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

3.对象的运动

在静止的背景上各种运动的物体容易引起人们的选择性注意。例如,眼前飞过一只小鸟,迎面扔来一块石头,微风吹下一片树叶,夜空中滑落一颗流星,这些都比原本静止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对象的运动不仅指连续的运动,也指断续的运动,如天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航行中的车船、飞机上的标志灯等。

一亮一灭或不断变换字体与图案的霓虹灯广告,比固定的霓虹灯广告更吸引人,商场里旋转着的货架、会做简单动作的模特都以运动的姿态引起人们注意。网络广告也多用移动的、闪动的形式来引起人们注意。如纽约地铁媒体公司开发出新载体,就是地铁隧道两侧的墙壁,乘客可以在快速开动的地铁上,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看到内容连续的灯箱广告,就像观看连续翻动的动画片一样。

(二)人的主观状态

无意注意虽然由刺激物被动地引起,但与自身内部需要、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期待、过去的经验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相同的刺激影响下,由于人的主观状态不同,对事物的选择性注意也是不同的。

1.需要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商店购物,肚子饿了,尽管当时并不是特意去买吃的东西,但如果当时周围有关于食品的广告、出售食品的商店,甚至食品散发出的香味都会引起你的注意,这是因为你当时迫切需要食品。需要既是人们主动地探究环境的内部原因,也是引起选择性注意的重要条件,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刚刚做父母的年轻人会被婴儿营养品广告吸引,打算买手机的人处处留意有关手机广告的信息。

2.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性需要。兴趣包括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对活动本身和活动过程的兴趣叫直接兴趣,如看一部情节引人入胜的电视剧,或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等,直接兴趣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兴趣,如学生在临考前,为了考试过关而挑灯夜战。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注意对象,拿一家人收看电视的情况来说,父亲注意财经、新闻类节目,母亲喜欢妇女、综艺类节目,孩子自然是儿童节目的忠实收看者。

3.情绪和精神状态

一个人在精神饱满时,最容易对新鲜事物发生兴趣,这是在过度疲劳时做不到的。如果一个人心情开朗的话,平时没留心的事物也会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一个人心情抑郁,对平时引起他注意的事物这时也会视而不见,这一点大家都应有过熟悉的体验。比如在喜庆节日中,有些在平时被认为是不适合的商品,这时也会被认为是喜气、符合节日气氛而购买。可口可乐在春节期间特别推出的阿福泥娃娃形象包装,就被消费者认为是富于中国传统节日吉利喜庆的气氛而纷纷购买。

4.期待

旧小说的作者或说书人在描写到紧张情节时,忽然有意地停住,并照例添上一句结束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其目的就是以使人们产生对新的章回的期待。再如我们看完一集电视连续剧后,便会十分期待下一集的内容,因此当下一集开始时,也会轻而易举地引起我们的注意。悬念式广告就是利用人们这种期待心理做文章。

二、过滤器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注意的选择性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了注意的选择性作用的实质,以及人脑对信息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

一种称为过滤器的理论认为,有机体有着许多彼此分离的神经通道,它们对于外界各种各样的刺激进行着筛选,即把无关紧要的信息过滤掉(或堵塞住),以免大脑负担过重,因为大脑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这种理论的要点,就是把注意看做是一种信息的过滤器。

让我们来看彻里(E.C.Cherry)的一个实验。彻里给被测试者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测试者大声复述从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测试者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前者称为追随耳,后者称为非追随耳。结果发现,被测试者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当原来使用的英文材料改用法文或德文呈现时,或者将课文颠倒时,被测试者也很少能发现。这个实验说明,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因此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而从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没有得到注意,因此没被接受。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班特(D.E.Broadbent)根据彻里及他自己的一系列实验,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过滤器理论。布罗德班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获得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隔在这种机制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就完全丧失了。这种过滤机制好像是一个狭长的瓶口,当人们往里面灌水时,一部分水通过瓶颈进入瓶内,而另一部分水由于瓶颈狭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这种理论有时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简而言之,过滤器理论告诉我们,媒介信息以“全”或“无”的形态进入大脑,比如有人非某作家的书不读,非某歌手的歌不听,非某影星的电影不看,就是信息过滤的典型表现。

三、衰减器理论

过滤器理论解释了人为什么要选择信息以及选择作用发生的部位,它得到了某些事实的支持。但经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理论是有缺陷的。

1960年,格雷(J.A.Gray)等人在一项实验中,通过耳机给被测试者两耳依次分别呈现一些字母音节和数字,左耳:ob-2-tive;右耳:6-jec-9。要求被测试者追随一个耳朵听到的声音,并在刺激呈现后作出报告。结果发现,报告既不是ob-2-tive和6-jec-9,也不是ob-6、2-jec、tive-9,而是objective。如果按过滤器理论来预测,被测试者只能接收追随耳的信息,而非追随耳接收的信息将全部过滤掉。格雷的实验证明,由于两耳分别听到的音节可组成单词objective,因此来自非追随耳的部分信息仍然得到加工。

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特瑞斯曼(A.M.Treisman)提出了衰减器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器装置时,被注意或被追随的信息完全通过,而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在强度上减弱,因此出现衰减。例如,在上述格雷的实验中,如果让被测试者追随来自一只耳朵的听觉材料,那么来自非追随耳的听觉信息就由过滤而衰减了。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的意义,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号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也容易被人们接受。

简而言之,衰减器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某一时刻可以同时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信息,比如一边写作业一边听广播,处于一心两用的状态,多种信息都进入了信息通道,只不过被引起注意的信息(如作业题)更强烈一些,而未被注意的信息(如平淡的广播节目)则很微弱。无论如何,在一定时间内只有少量的信息被加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