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杭州“五水共导”模式

杭州“五水共导”模式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案例:杭州“五水共导”模式现阶段,在城市不断扩张和人口日益膨胀过程中,杭州通过以西湖为核心“五水共导”城市治水实践,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恢复城市人文生态系统,同时也促进了城市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并尝试解决现代城市不断扩张与自然生态日益萎缩之间的发展矛盾,并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人水和谐,成为令人向往的宜居家园。

第二节 案例:杭州“五水共导”模式

现阶段,在城市不断扩张和人口日益膨胀过程中,杭州通过以西湖为核心“五水共导”城市治水实践,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恢复城市人文生态系统,同时也促进了城市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并尝试解决现代城市不断扩张与自然生态日益萎缩之间的发展矛盾,并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人水和谐,成为令人向往的宜居家园。目前更多的杭州人已实现了“亲近水、回归自然”的人居梦想。从8000年前“倚海而居”,5000年前“倚湿地而居”,到建城后“依湖而居”,以及现阶段向“依江而居”、“依河而居”的转变,演绎着杭州通过“五水共导”造就“品质生活”的成功实践,展示城市可以通过水治理解决人水矛盾,实现让生活更美好。杭州通过城市治水,成功抵御了伴随现代城市快速发展产生的水污染危机,有效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彰显了江南名城魅力。杭州的成功实践案例,对其他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有着示范和推广价值。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总干事安娜・蒂贝琼卡女士曾指出,杭州通过大规模的住房及基础设施投资使城市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这对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城市发展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杭州“五水共导”模式的借鉴作用

1.“共导治水、有机更新”理念的时代意义

杭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治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深入研究本地区水资源的特点,本着“共导治水、有机更新”理念,统筹兼顾,从块状治理开始(以湖泊、湿地等为中心),发展成为网状治理(以源流为重点,遍及城市水系),逐步从城市风景区延伸到城市建成区,继而发展到城市郊区。“五水共导”体现的就是“水堵死,水疏活”的治水之道,辅以这种由近及远、由面及源、由短期走向长期的治水方式,可以有效实现城市水源的有机更新,对于其他像杭州这样水资源呈块状和网状相结合的城市具有借鉴作用。

img15

图4-2 杭州“五水共导”实践综合效益循环示意图

2.“湿地保护、西湖综保”实践的示范效应

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扩张,自然生态日益萎缩。西溪湿地此前其实淡出人们视线已久,原先并不被人关注。杭州市从长远利益出发,在城市治水过程中,实施西湖西进,保护西溪,保护城市文化血脉,保住了“城市之肾”,丰富了城市生态之美。“西溪模式”成为城市居民与湿地生态系统和谐共处的一个典范。西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但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小型富营养浅水湖泊。西湖水环境综合保护工程基于“控源、生态修复、流域管理”的国内外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先进理念,包括了控制流域水土流失、保持生物多样性、构建景观和谐、功能健康的水陆交错带湿地系统、源水污染的控制和沉积物污染的去除等多种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景观建设与水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形势严峻,从全国范围来看,城市湖泊目前都已处于重富营养化或异常营养状态,而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做法,恰恰为这些风景旅游湖泊的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3.“生物治理、自然净化”技术的推广价值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水环境的治理和维护过程中,采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杭州在以“五水共导”城市形象提升“生活品质”时,非常注重水体自然净化并修复水生态链,改善水质,优化生态,其采用的生物治理、自然净化技术,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简单来说,所谓的生物治理、自然净化技术就是应用生态系统自我优化原理,通过生物自洁和大自然自净功能对水进行处理和循环使用,使得被污染的水体在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该技术运用起来简便,而且经济、有效,已经在其他多个城市得到推广。

4.杭州“全民共享、造福百姓”措施的引领效应

杭州通过以西湖为核心的“五水共导”治水实践,使得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环湖七大公园、六大博物馆等53处景点免费开放,得到了市民和中外游客的高度评价,众多媒体也对这一做法大加赞赏;西溪湿地对持公园IC卡的市民、老年人等进行门票优惠;钱塘江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诞生了钱江新城,实现了一定规模的人口分流;运河两岸游步道成为百姓散步和游客游览的好去处;水上巴士的运营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的现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杭城市民低碳出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实现“人、自然、文化”的和谐统一,营造亲水型城市,离不开广大市民的支持和拥护,杭州这种“全民共享”的做法具有引领意义。因此,在对水资源进行治理时必须时刻谨记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5.杭州“鼓励外迁、允许自保”政策影响深远

杭州在水资源开发中,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凡是50年以上的老房子,不管是历史建筑还是普通民宅,都不允许拆毁。的确,任何文化现象的研究都来源于生活生长在当地的人们的民俗民情、原有生活、生产方式。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杭州在治水时提出的“鼓励外迁、允许自保”的搬迁政策,这既妥善解决了居民搬迁及危旧房改善问题,又延续了历史建筑中的原住民生活风情,比如运河边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和西溪二区等。“原住民保护”政策也受到了国内其他城市的关注,2008年都江堰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曾多次向杭州取经,当时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副主任郑翰献建议要对历史街区保持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对于一些旅游城市而言,这还能为当地添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6.杭州“水上夜游、临水演出”创意与时俱进

作为休闲之都,杭州有着多姿多彩的休闲节展活动,其中水上夜游和临水演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水上夜游充分利用了周围的自然景色和人文资源,主要有“西溪湿地—五常岗—余杭塘上—运河”、“运河—胜利河—上塘河”、“运河—钱塘江—六和塔”这三条航线,以及西湖夜游,完善了杭州的旅游项目与服务。最近,运河夜游又与餐饮结合,开发出新的水上夜游活动;杭州的晚间演出也在多元化的趋势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比如在西湖岳庙景区每晚上演的《印象西湖》,以西湖山水作为天然剧场,使得人们走出了传统游览西湖的模式,让游湖感受变得更加多元化,并拉长了游客的消费链,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些具有特色的晚间休闲节目为其他晚间旅游市场空白的城市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它们可以学习这一成功经验,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开展具有特色的晚间休闲项目。

通过一系列努力,杭州在“五水共导”城市品牌形象建构实践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效,在凝练出具有示范价值模式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在“五水共导”治水方面仍有诸多地方有待完善。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杭州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尚存的不足主要在以下方面。

二、杭州“五水共导”模式的进一步探讨

1.“五水共导”尚未深入研究与系统开发

上海世博会后,国内外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对于杭州案例馆以“五水共导”城市形象提升“品质生活”的报道开始增多,因此完全可以利用已经建立的品牌形象发展相关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同时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但是,目前“五水共导”仅仅停留在理念范畴,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开发,也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城市特色资源品牌形成相关产业集群,进行整合产业链开发模式。

2.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并存

总体来讲,杭州是一座相对缺水的城市,2010年人均水资源量为2762. 9立方米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2011年1—6月,用水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62%,其中4月26日、5月10日用水量分别达到了135. 15万吨和141. 94万吨,均创下历年该月度最高日供水量纪录。目前,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杭州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杭州尽管属于江南水乡,由于河道水体受污染、冬春枯水期又受咸潮影响,清洁水源不足,常面临水质性缺水问题,给杭州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杭州是一座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城市,因此节约用水、珍惜和保护好水资源是杭州面临的迫切问题。

3.水环境污染情况仍然存在

根据2007年的监测数据,在全省5个重点港湾河口中,杭州湾主要是受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污染,污染程度较严重。除了水环境,杭州湾的湿地面积越来越少、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也是其不健康的表现。另外,近期比较严重的水污染情况也有发展,使得市民供水因此受到影响。比如2011年6月4日,浙江建德境内杭新景高速公路苯酚槽罐车泄漏,20吨苯酚流入新安江,造成新安江水质受污染,影响下游部分县市55万人供水,杭州市民抢购瓶装水。7日,杭州市余杭区自来水厂水源遭到工业园排放的有机物污染导致当地部分地区停止供水。受此影响,造成余杭瓶窑镇和良渚镇部分学校部分停课。

4.市区河道整治存在问题

综观杭州市区河道的现状,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形象上,尚不能适应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市政府提出的环境目标要求,也不能适应杭州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的需要,并影响创建“国际花园城市”目标的实现。因此,市区河道虽经过一系列的整治工程,但由于城区内河网众多,而河道整治涉及面又相当的广,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河道的主体功能要求未达到:河道填堵,水系萎缩;河道防洪标准低;生活、工业污水污染;城市内河环境用水不足。二是在发挥防洪效益的同时,未发挥其改善环境的作用:缺少对城市河道岸线环境改造的规划目标;规划的防洪工程目标单一,没有提出改造环境方面的要求;有些河道绿化的实施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而没有到位;农灌河的治理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5.水上交通航线利用率较低

迄今为止,杭州水上巴士交通路线主要有余杭塘河线、运河线、上塘河线、武林门站至汽车西站、汽车西站至丰潭路文二西路站、东河线、中河线。在这些主要航线(包括站点设置)中,尽管涉及了大部分人比较常去的地点,但水上巴士开通对河道有着较高要求,导致运营航线和范围有所局限。而且目前杭州尚未把水路交通科学联网,形成四通八达水上巴士交通网络。在航线规划不够完善、市民乘坐水上巴士意识薄弱、宣传力度不够影响下,水上巴士的市内交通利用率较低,相反,很多游客对其抱有浓厚兴趣,将其作为一项来杭旅游的体验。因此,这种由公交公司运营的水上巴士并没有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贡献更多的力量,分流更多乘客,每当早、晚高峰到来,杭州主要道路车辆仍十分拥堵。

6.尚未形成杭州特色水上建筑和餐饮文化

初到杭州,大部分人都不会马上联想到“水上城市”这四个字,因为你几乎看不到像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样拥有与众不同的水上建筑和水上餐饮。比如威尼斯水上建筑的建造方法都是先在水底下的泥上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就是地基,打牢后铺上木板,就可以盖房子。威尼斯所有的建筑无一例外,整座城市是由401座桥梁联成一体,以舟相通(尤以凤尾船闻名全球)。众所周知,居住和饮食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座集江、湖、海、河、溪于一体的江南水上名城,从建筑和饮食角度而言,杭州尚没有充分合理地挖掘和开发这些资源,市民和游客们无法充分享受到与众不同的水上建筑和餐饮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