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经济实践概貌

新经济实践概貌

时间:2022-04-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新经济实践概貌一、美国的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三个增长时期。欧盟国家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离不开“新经济”活力的注入,这一切又与欧盟各国政府大力倡导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而芬兰实施“狭小地域的高新技术产品占领广阔市场”的战略,极大地帮助了芬兰实现了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第二节 新经济实践概貌

一、美国的新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三个增长时期。在经历了二战后第9次衰退(1990年至1991年)后,美国经济从1991年3月开始走出衰退,保持了110多个月的持续增长态势,经济发展呈现出近几十年少有的理想状态,该时期内美国经济的发展被全球誉为“新经济”。具体考察美国“新经济”,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宏观经济实现持续地适度增长。1991~2000年间,美国的GDP增长保持在最适宜和最理想的速度上,即2.5%~3.5%左右。这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并不多见。

2.政府财政赤字大幅度下降。1992年美国财政赤字曾达到3353亿美元,给美国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1997年平衡预算法案规定:此后5年内大幅削减财政赤字,最终在2002年实现预算平衡。

3.企业利润大幅度增加,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服务化发展趋势明显。1995~1999年间,美国的建筑业和汽车业对GDP的贡献率各为14%,而信息服务产业则占到GDP的1/3以上。1997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的赢利比1996年同期赢利增长33%,而银行业赢利持续5年创新纪录。

4.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出口增加,带动经济增长。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势头强劲,跨国公司对外经营业务促进了美国在全球范围的经济实力,同时,也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发动机。

5.网络科技股带动股票市场飙升,创历史最高水平。1997年纽约股市是以道-琼斯指数6448点开始的,很快突破7000点大关,7月中旬突破8000点大关,7月30日达到8225点,使1997年以来的道-琼斯指数上升了28%,超过1996年全年26%的上升幅度。

6.美国需求旺盛,构成经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拉动力。从1969年以来美国个人消费信心指数来看,该指数一路攀升,到2000年底达到历史的最高点。

7.保持较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美国实现了近35年来最低的通货膨胀率,同时美国把失业率降到3.5%以下,构成美国经济中非同寻常的增长与稳定的价格及高水平就业这种少见的结合。

美国1992年以来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有宏观的原因,也有微观的原因。在宏观方面,它离不开美国体制和政策引导,如大力推行“信息高速公路”政策、科技创新机制、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政策,等等;在微观方面,则离不开企业的创新意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以及互联网在群众中的普及,等等。

二、日本的新经济

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地处太平洋的一个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的一个小岛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经济几乎崩溃。但1980年以后,日本却一跃成为世界发达国家俱乐部OECD的成员之一,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前苏联,位居世界第二,其经济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究其原因,离不开日本“技术创新”的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立国”的发展方针。20世纪70年代,世界处于新的经济形势和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之中,日本面对世界新的科技竞争形势,结合自身的优劣势走上了一条“引进+吸收+模仿+自主开发”的技术创新之路,不断地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提高其科技含量,同时,利用自主开发的高精尖技术开拓新的产业领域(像半导体,信息产业等)并在该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日本为了使本国的经济景气复苏,并使之向前更迈进一步,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国家IT战略发展计划,即“E-Japan”构想。到2005年,日本政府将完成全国光缆新干线的铺设,普及宽带网,用整个因特网连接中央、地方、企业团体和公民个人,极大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企业效率以及最大程度地便利人们的生活。

三、欧盟新经济

欧盟国家经济作为一个总体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其整体GDP可与美国抗衡。欧盟经济的持续增长,离不开“新经济”的重要贡献,其中最主要的是ICT产业(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新经济的主导产业ICT,首先它的投产可以直接带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像瑞典的爱立信公司、芬兰的诺基亚公司,等等,它们的年销售额都达到百亿美元以上,直接拉动本国的经济增长。其次ICT产业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它不仅可以降低传统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还可以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都将使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提高,总收入增加。在1996~1997年,ICT作为资本投入对经济的贡献英国达到了0.94,荷兰达到了0.71,芬兰达到了0.74。1997年欧盟11国ICT支出占GDP比例的平均水平是6.3%[1],可谓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

欧盟国家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离不开“新经济”活力的注入,这一切又与欧盟各国政府大力倡导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早在1996年德国便出台了“发展科学技术,促进技术革命”的行动计划,以增强本国发展知识经济力量,提高经济竞争力。瑞典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实施一系列振兴经济的科技计划,对科技与经济结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芬兰实施“狭小地域的高新技术产品占领广阔市场”的战略,极大地帮助了芬兰实现了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就整个欧盟来说,1997年作为技术创新的研发费用占GDP的平均比例是1.8%,其中,瑞典达到了3.7%,芬兰达到3.2%,高于美国(2.8%)和日本(3.1%)。正是由于欧盟国家大力对ICT产业的投入,才导致欧盟经济的不断发展。

四、中国的新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加强了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当新经济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涌动时,中国正在张开双臂迎接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早在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以战略家的敏锐眼光觉察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1995年中国从自己的实际国情出发,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迎接新经济到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基础。根据美国的PPI——进步政策研究所专门设计的一种新经济指标来测量中国的新经济,可以发现:

1.中国的知识型工作人员比重上升。1999年,我国的办公室人员占全国就业总数的4.4%,全国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的25.8%。从职工受教育程度看,我国从业人员中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5%。

2.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从最初的改革开放到发展为开放型经济,进出口贸易额年年增长。据海关统计,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509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7.5%。我国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43.9%。

3.经济活力极大增强。高速成长的公司是新经济的推动器,中国近年在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同时诞生了一大批高速成长的高科技民营、私营、乡镇企业,我国近年大部分新增就业机会由它们提供。据统计,1999年,乡镇企业和个体私有企业就业人数占到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22%,最近这个数字还在上升。

4.数字经济的含量上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结果,从1997年9月30日至2001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从62万人上升至约3370万人,上网计算机数从29.9万台增至254万台,域名数从4066个增至127319个。

5.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专利申请从1984年的24616件猛增到1999年的100156件,增长4倍左右。特别是“863”计划与“火炬”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