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阅读界对阅读理论的研究

阅读界对阅读理论的研究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古代阅读理论研究中国阅读活动起始于有了甲骨文的殷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曾祥芹主编的《阅读学原理》首创了现代阅读学的“三体”理论框架,即阅读本体是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的对立统一。(四)阅读工具书的出版阅读工具书的出版表明阅读理论研究和阅读实践发展的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古代阅读理论研究

中国阅读活动起始于有了甲骨文的殷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的阅读理论研究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阅读品质的培养、功用和社会意义上,对于阅读原理、阅读过程、阅读技法的研究有所涉及,但总的来说偏略偏少。如孔子孟子荀子的读思结合、读习结合、读行结合、温故知新,朱熹的循序渐进、专心有恒等观点都是对阅读原则的探讨,[29]他们在我国历史上最早论述了阅读的意义和功用,确立了一些阅读原则,阐明了读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总结了一些具有规律意义的阅读技法,为我国古代阅读学的建立和发展,开辟了道路,确定了格局,奠定了基础。[30]

古代阅读理论发展的繁荣时期是元明清时期。一批专门论述阅读的、理论性较强的专文、专著纷纷出现,如元代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明代陈继儒的《读书十六观》、吴应箕的《读书止观论》、清代唐彪的《读书作文谱》等。[31]当时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等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阅读的目的、过程、原则、方法各抒己见。明清时期的阅读理论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学术思想以及文学思想,具有坚实而深刻的理论基础,并随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变化而日臻完善。

(二)近现代阅读理论研究

到了近现代,阅读学的主要奠基人首推叶圣陶。略读理论是叶圣陶先生阅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叶先生对略读的理念、略读的意义、略读指导的原则和方法都作了精辟的论述。他和朱自清合著的《精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1942年)和《略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1943年)则是文章阅读学的两块基石。这两本书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的教材或者说教学辅导用书,他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精辟地指出:“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阅读必须以精细正确为前提,能精细正确了,是否敏捷迅速,却是判定成绩应该注意的。”[32]

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发展至今已逾百年,叶圣陶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1955年随着美国纽瓦克国际阅读学会(简称为IRA)的成立,标志着阅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即在国际范围内掀起了对阅读研究的高潮。我国把人类这种阅读行为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始于80年代,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几十年。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其展开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内容包括阅读的本质、阅读的动机(需求)、阅读的心理、阅读的过程、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倾向、阅读的环境与文化等。

新时期阅读学研究,首先由韩雪屏等人提出。1982年4月,韩雪屏、张春林、鲁宝元联名在《语文教学通讯》率先发表文章,提出“应当建立一门阅读学”,并且建议把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作为研究重点,从而引发了一门新兴学科——阅读学的诞生。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阅读学著作主要有:顾晓鸣著《阅读的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高瑞卿主编的《阅读学概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董味甘主编的《阅读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等。顾晓鸣的《阅读的战略》是新时期阅读学研究第一部有分量的专著。该书从信息社会和阅读生涯的宏观视野,向读者提出了主动性的、发现性的、表述性的、创造性的阅读战略,架起了由阅读方法介绍向阅读科学研究过渡的桥梁。

(三)当代阅读理论研究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阅读学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形成了现代阅读学体系。以王继坤的《现代阅读学》为代表,此书系统地阐述了阅读的本质、过程、规律、素养、对象以及环境的利用、时间的运筹、资料的存储、阅读的创新等基本问题。具体阐述了阅读能力训练、阅读的策略、方法、习惯以及阅读的检测、课外阅读指导等,分析了不同文体的阅读规律和方法,从而把阅读引向了更实用、更深入的方向。

当代国内研究阅读的领军人物是河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老师。曾祥芹是当代的文章学研究专家又是阅读学研究专家,其阅读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文章学视角来研究阅读学。

1992年,曾祥芹和韩雪屏共同主编出版了中国第一套“阅读学丛书”,以适应学校阅读教学和社会阅读活动的迫切需要。围绕阅读学原理,形成了《阅读技法系统》和《文体阅读法》两本阅读技术专著,再向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延伸,产生了《古代阅读论》和《国外阅读研究》两本阅读理论资料。其中,曾祥芹主编的《阅读学原理》首创了现代阅读学的“三体”理论框架,即阅读本体是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的对立统一。阅读客体研究论述了阅读对象、阅读环境、阅读时间、阅读工具四个方面;阅读主体研究论述了阅读研究等方面的素养,阅读本体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如阅读的本质、价值、目标、分类,阅读的选择、阅读的过程、阅读的原则、阅读的病理、阅读的教学、阅读的源流、阅读的美学。每项研究都贯穿着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的矛盾统一,阐明了阅读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一时期出版的阅读学著作还有:胡继武著《现代阅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黄葵等编著《阅读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等。1996年武汉大学的黄葵、俞君立合著的《阅读学基础》,可被称为我国阅读学研究领域内容比较完整的一部力作。该著作探讨了科学概念的阅读活动与现实中的阅读活动的联系与区别,从不同角度对阅读理论、心理、方法、读者阅读需求、阅读指导等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丰富了阅读学的研究内容,对促进我国阅读学的发展起到了理论指导的作用。

1999年6月,王继坤教授出版了面向新世纪的我国第一部阅读学教科书《现代阅读教程》,融学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涉猎了前人未曾开拓的一系列阅读研究领域,为阅读的科学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阅读工具书的出版

阅读工具书的出版表明阅读理论研究和阅读实践发展的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工具书的作用,不在于帮助读者解决阅读过程中某一具体的知识问题,而在于指导读者自身的主观意念和操作,使读者主体的阅读活动更符合阅读规律,易于提高阅读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读者自身的能力水平和阅读的价值观念,为进一步的阅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库存,预示未来阅读研究发展的方向和品位。[33]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年)是一部汇集阅读研究的科学成果,向广大读者介绍阅读规律和科学的阅读方法,介绍阅读能力发展规律和训练方法的普及型工具书,全书的总体构想是:介绍阅读理论,荟萃阅读方法,提供读法实例,培养阅读能力。

王余光、徐雁主编的《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是中国阅读学史上第一部百科型读书大辞典。该辞典以阅读为经、图书为纬,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搜集并汇释了有关“读书”的各种有益有趣的知识。旨在振奋阅读精神,弘扬传统书香精神,光大中外读书之士的丰厚积累,展示书籍及其阅读的广博知识,借以推动社会爱书、读书的优良风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