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新闻节目的视听构成及发展

电视新闻节目的视听构成及发展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电视新闻的画面美感与声音形象电视新闻是由语言、声音、图像三重要素所构成的,即表现为“为看而播”。电视新闻节目视听兼备,决定了电视新闻必须充分利用连续的活动画面的优势,“画面”是电视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还有一种导致电视新闻节目结构分裂的倾向,就是过分重视画面图像而忽视语言解说的作用。

一、电视新闻的画面美感与声音形象

电视新闻是由语言、声音、图像三重要素所构成的,即表现为“为看而播”。在这三重要素中,语言文字当然也是基础,但并不一定是新闻的起始点,因为“看”的要求常常使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抓拍图像,然后在后期制作时进行文字稿写作并使之与声音画面对位,声音与画面是电视新闻的到达点,是载体,即观众最终要通过声音与画面的交融一体来接受电视新闻的信息。

电视新闻节目视听兼备,决定了电视新闻必须充分利用连续的活动画面的优势,“画面”是电视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指出电视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电视“一幅画是一种完整的传播。——飞机左翼的红灯无须配以文学的说明,愤怒的拳头也无须说明”。[1]如果说广播新闻依托的是声音符号系统,那么电视新闻依托的就是它自己独特的图像符号系统。图像符号系统给观众的最大感受就是它的活动性和现场感,是它所带来的新闻事件的三维空间,是声画的即时对位。因此,电视新闻主要以视觉逻辑为主,以语言的听觉逻辑为基础,以画面的多样性和空间性突出电视新闻的特点。对于电视观众来讲,选择看电视而不是听广播、读报刊,是因为他最期待的就是电视新闻的画面传达了多少新闻内容,能够身临其境,甚至能够“身处其中”,亲耳所听、亲眼所见新闻现场的一切。为了更充分地发挥电视新闻节目这种“零距离接触”“身临其境”的优势,如今,各电视台对新闻的技术更新更多地是在对新闻画面的更新。比如,原来的新闻画面是一个视窗,现在已经在同一方荧屏上出现双视窗、三视窗,在同一时间展示多种空间,多个画面,多条新闻信息,形成巨大的信息流

电视新闻以其与新闻事实发生几乎是同时传播图像而强调“为看而播”,强调电视新闻时空交叉、弥合差距的传播语境及由之带来活动图像的画面美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应该忽视语言文字和声音。电视新闻节目必须是画面、语言、声音这三大要素的和谐统一,必须是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这就是所强调的“声画双主体”的结构。只是“声画双主体”一个是表达的基础,一个是电视本体的优势。从电视的媒体形式特性来看,语言文字和声音应统一在画面的内容之中,语言文字通常要“写画面”,声音与音响的出现通常要起到显示画面的背景的真实性、情景生动和可感性作用。但不能因为电视画面如此重要就否定语言解说的基础性,更不能造成“声画两张皮”,导致电视新闻结构的分裂。这样的电视新闻结构的分裂,在许多电视台的新闻中都存在。如有相当多的电视台,在播出反映某厂或某地生产发展的电视新闻,语言表达是明确的,具有鲜明的指向性,然而画面与这条新闻的内容没有联系或联系不紧密,是一些“通用”的甚至可以说是“陈旧”的画面资料罗列,与语言的指向性基本不相干。在旅游黄金周里,有些电视台的旅游新闻,声音与画面同样如此,观众一看就知道记者并没有去现场采访,而是用有关部门提供的文字稿,然后拼凑一些常态的旅游画面组合而成,声画并不统一。这样的“声画两张皮”的电视新闻,能传达出多少新意,对观众又有多少吸引力?

还有一种导致电视新闻节目结构分裂的倾向,就是过分重视画面图像而忽视语言解说的作用。的确,就电视新闻的内容来说,画面非常重要,是电视的本体和独特优势,但没有语言文字的说明,图像能完全独立存在吗?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是,没有语言文字作为电视新闻信息传达的基础,大部分图像会失去它的意义。有人曾作过测试,当他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时,把声音关掉仅仅只看图像,结果他只完全看懂了四条,其他的新闻内容不知所云;而当他避开图像,他感觉就像听广播,虽然脱离了电视的语境,不知道现场的具体场景,但他几乎全部能够听懂。因此,电视以活动图像的直观性而对观众产生其他媒体不可能有的巨大感染力,但要提示新闻主题,点明新闻人物的身份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得靠语言文字的作用。因此,电视新闻的连续性活动画面固然是电视传播的特性,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想方设法扬其优势无可非议,但我们认为“画面决定一切”的说法是非常不切合实际和有害的,极其容易让电视新闻工作者不重视语言文化学习、语言功力的提高、积累文化知识和修养,提高播出稿写作质量。如今,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声画结构分裂的现象非常严重,主要就表现为轻视语言文字的得体运用和有声语言的贴切表达,过分重视画面,甚至主张唯画面论。我们常见有些新闻节目(特别是新闻系列报道和新闻专题片)画面编排得不错,但一旦抽去画面,其语言的干瘪、枯燥、幼稚,甚至语法与语言常识错误百出,达到了无法容忍的程度。这样残缺的电视新闻又有多少美学价值和信息交流价值?

二、电视新闻现场化与叙事化

作为一种人际互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是有多种多样的时态变化的。就新闻媒体运用的时态而言,纸质媒体(如报纸)由于其传播新闻不能与新闻发生的时间同步,至少要晚几个小时,所以报纸新闻稿一般都采用过去完成时态,告知某新闻事件已经发生了,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等。但广播电视有其传播的巨大优势,能够通过电子技术甚至卫星技术与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新闻同步传播,即现场直播,力争让全球电视观众同步了解。所以,这决定了电视新闻在时间上具有现在进行时态的特点,新闻事实正在进行着,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也正在同步进行着,在很大程度上说,电视新闻是正在进行着的新闻,是还没有结尾的新闻。这一点,新闻现场直播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新闻现场直播之所以能成为当今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主潮,成为电视新闻播出的最重要、最普遍的样式,甚至可以说是电视新闻未来的唯一发展趋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所具有的“电影叙事”的效果。“新式新闻是一个随意的调制品,一部分是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电影,一部分是流行音乐和流行艺术,它混合了流行文化和名人杂志、小报式电视节目、有线电影和家庭录像的成分。”[2]这样的现场性和叙事性的新闻“故事”和混合着流行文化的“讲叙”过程把观众的好奇心完全激发出来了,使观众不可避免地产生期待心理和对新闻未知结果的关注,并使之随着新闻事件的进程而产生情感的波动和变化。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2003年春季所爆发的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中央电视台和凤凰电视台基本上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传播这方面的新闻,不管是新闻的画面语言,还是主持人、军事专家、前方记者或者所引用的其他外国电视台的报道,都没有脱离现在进行时态,他们与电视观众一样充满了对新闻走向的期待心理和未知结果的关注。此次伊拉克战争直播,中央电视台之所以能独占鳌头,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运用现场直播独特的现在进行时态的优势上做文章,充分利用观众的期待心理,在争夺观众上打了一个大胜仗。

电视新闻节目现在进行时态的特点不仅仅表现在新闻现场直播上,即使是没有条件现场直播,而是播出已经发生过了的新闻事实,但在处理上通常也要用现在进行时态,让观众关注其发生的过程,最新的进展情况。

如何让播出的、刚刚过去的新闻在过程上处于故事化的状态?一般广播电视台都采用了三种手法:

第一种是让新闻戏剧化。就是充分利用电视特别是电视画面所具有的动态感的优势,运用同期声、解说词、现场音响和现场气氛,在保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讲究新闻的画面叙事及语言表现技巧。用故事性的情节、细节、人物行动、悬念等来结构新闻,使其在传播过程中让观众产生一种悬念美,一种急切想知道事件因果的期待心理,使之情不自禁地觉得这条新闻正在发生着。中央电视台已明确提出,许多新闻专题栏目应在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上做透文章,正是抓住了用现在进行时态结构新闻的这一问题的关键。这样的故事化的新闻,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东方时空》中看得非常多。

第二种是连续的追踪报道。这一种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态在综合性新闻中运用得最多,这种追踪报道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现在进行时态。一个新闻事实虽然是在发生后才播出,但它的发展如何,有些什么背景,它最终的结果怎样,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都是构成现在进行时态的客观因素,也是电视新闻最能发挥其传播与现场新闻事件同步性的优势。所以,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新闻画面有些“悬念”,听见播音员或者主持人说“这件事情究竟朝什么方向发展,问题该如何解决,我们将作追踪报道”等话语。

第三种是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24小时滚动播出,使电视新闻话语本身就一直处于进行时态,电视台的记者始终处于新闻事件的场域之中,观众始终能在打开电视机后就进入新闻现场,获知最新的新闻事实。即使新闻信息没有与新闻事实的发生同步播出,但由于24小时的滚动播出,把新闻事实的发生与播出的时差减少到最低程度,甚至接近同步,使观众在感觉上仍然有现场介入感,仍然会感觉到新闻事实正在进行着。特别是在处理突发新闻事件时,这样大密度的滚动播出为立即向观众播出新闻,不间断地跟踪新闻的进程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所以,24小时滚动播出与现场直播一样,成为今天各大广播电视台与其他强势媒体争夺“话语权”的最有力的武器。比如2003年,中央电视台对伊拉克战争实行不间断的新闻滚动播出后,仅仅几天时间,其收视率立即大幅度飙升。当时的收视调查显示,仅仅是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的几天时间里,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综合频道、第四套国际频道、第九套英语频道的收视率分别达到21.26%、25.69%、26.77%,是平时收视率的4倍。所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凤凰卫视资讯台才把新闻的24小时滚动播出作为立台的最重要的支柱,任何节目不得冲击对世界各地新闻的24小时滚动播出。

三、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效果

人们都说新闻传媒从性质上说是大众文化,这样的性质决定了新闻传播语言必须大众化,不能用太书面、太深奥的语言。但同样是要求大众化的语言,纸质媒体是以印刷作为传播中介,以新闻纸作为语境,以读者的读作为对象的,所以对语言表达的要求与电视的语言要求也有极大的区别。纸质媒体(特别是报刊)是大众化的书面语,文章的结构要求是书面语的形式,语言的规范也是用书面语的规范。这样的“报刊”一般不会强调,甚至避免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但电视新闻节目是以电子作为传播中介,以接收器(收音机、电视机)作为语境,以听众、观众的“听与看”作为对象的,故对语言运用的要求恰恰是强调“口语”,避免书面语。要求播出的新闻,哪怕是非常严肃的、事关国计民生的天下大事,也要用日常生活的口语播出,除非是播出重要文件、重要讲话的全文。因此,电视新闻节目的语言就具备了口语化的特征。

又如电视新闻评论的语言能否完全表情达意,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讲究评论语言的表达效果,因为视觉和听觉所展现出来的新闻事实最终需要文字语言来解说图像、总结问题、深化主题、表达观点。但是,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语言受到了听众、观众文化水平的制约,也受到了节目本身的声音、图像的制约,更受到了听众、观众听广播看电视的“一次而过”“瞬间即逝”的制约,这就决定了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语言也必须是明白通畅,强调动感和激情。从总体上说,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语言个性和声音表达与其他新闻节目一样,是大众化口语,是口语化的谈话效果。但是,作为严肃性的、思想性较强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节目,与其他节目如综艺节目、体育节目、少儿节目、谈话节目、一般新闻播报等相比,它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要大众化口语化,但又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易听的清晰性。

在用大众化口语“讲话”的范围内,有两种形式成为了现在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流。这就是传统的“播音”方式和现在更多采用的比较时尚的“谈话”和“对话”方式。如果说“播”属于比较传统的“单向传播”,是因为播音者(主持人)对新闻内容有全面的掌握,显得无所不知,其新闻叙述是线性的。这样的无所不知的“播音”,可称为新闻播报的“全知叙述”。这样的“全知叙述”的新闻,常用在综合新闻播报节目中,电视台和听众、观众对信息的要求基本上以知晓更多的信息量为满足。那么,现在电视新闻所兴起的新闻访谈的面对面对话和热线问答方式,可称为“谈话”或 “对话”。在“谈话”或 “对话”中,播音者(主持人)对新闻对话和访谈的内容只有整体进程的掌握,因为他们只是新闻叙述中的一个方面、一个角色,以及被访问者的回答或热线问题的不可预料性,他们无法对具体内容无所不知。这样的新闻播音者(主持人)的视角受到了新闻访谈和问题的限制,这样的“谈话”或者“对话”,可称为“有限叙述”。这样的“有限叙述”的新闻,常用在专题新闻报道和新闻深度报道、新闻访谈栏目中,广播电视台和听众、观众的要求就不仅仅只是信息量,更多的是想知道新闻事实背后发生的东西,想得到“为什么”的解答,想听到、看到新闻当事人、现场参与者或者新闻分析评论员的话语和面容。这就正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王志所说的,“在做访谈节目时,我没有先入为主,但是我会表明我的态度,表明我的观点。我认为你是说真话,我会赞赏你;我认为你是说假话,我就揭穿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