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事业的超前发展

新闻事业的超前发展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闻事业的超前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大跃进”阶段,新闻事业发展的步子日益加快,并出现了超前发展的态势。2﹒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事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成就。

一、新闻事业的超前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大跃进”阶段,新闻事业发展的步子日益加快,并出现了超前发展的态势。

1﹒报刊事业的发展

建国初期建成的以党的机关报为主体的报刊网在1957年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报刊及其发行量大增。据统计,1957年,全国邮发报纸总数为1325种、期发数为1508万份、年总印数为24.4亿份;1958年,全国邮发报纸总数增至1776种、期发数增至4473万份、年总印数增至39亿份。期刊在1956年大约有484种、年总印数为5.5亿份,至1958年增至851种。

报刊品种开始增多与趋于合理。面向基层、补日报之不足的晚报,经过建国初期报业的整顿与改造,只剩下了一南一北两家,即上海的《新民报晚刊》和天津的《新晚报》。这一时期,又出现了两份新办的晚报。1957年10月1日,《羊城晚报》在广州创刊,是中共广东省委主办的对开大型综合性晚报,以作为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的辅助和补充。1958年3月15日,《北京晚报》创刊,是中共北京市委领导的小型综合性晚报。4月,《新民报晚刊》改名为《新民晚报》。这4家晚报,分别在京、津、沪、穗出版,各具其所在地方的特色,在内容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在版面安排上灵活、生动、贴近读者。1959年5月,全国记协在北京举行建国后第一次晚报座谈会,确定了晚报主要是作为当地日报的辅助与补充力量的办报方针。此外,县级党委机关报以及面向工人的企业报、农民报等也在“大跃进”的高潮中大批出现。企业报是由一些厂矿自己创办的、以交流内部信息和工作经验为主旨的报纸,仅1958年新创办的就有15种之多。体育报开始问世并迅速发展。1958年9月1日,《体育报》在北京创刊,是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体育报纸。之后,十几个省市的体育报纷纷创刊。随着摄影事业的发展,摄影画报和摄影专业刊物也有了大的发展。1957年到1960年,新创刊的画报有16家,其中有10种是“大跃进”时期的产物。1957年4月,中国摄影学会编辑主办的《新闻摄影》双月刊创刊,以介绍摄影作品为主,图文并重。1958年7月,《大众摄影》创刊,以摄影爱好者为读者对象,注重对大众的普及与提高。这一时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时事政治周报《团结报》,1957年8月1日正式公开向全国发行,为当时唯一的一份由民主党派创办的报纸。《北京周报》,1958年3月4日发刊英文版,主要向国外及时报道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后来陆续增出法文、西班牙文、日文、德文等多种版本。

时政、理论期刊的纷纷创刊,是这一时期报刊发展的一个新现象。1958年6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理论刊物《红旗》杂志在北京创刊,初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陈伯达担任总编辑。该刊系根据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决定而创办,旨在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毛泽东对该刊的创刊十分重视,不仅为它题写刊头、审阅发刊词,还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随后,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也先后办起了本地区的时政理论刊物,如中共北京市委于1958年11月创办的《前线》、中共浙江省委创办的《求是》等。其中有些还采用历史上著名党刊的名称,如上海市委的《解放》、江苏省委的《群众》、湖南省委的《湘江评论》、河南省委的《中州评论》等。在一些具有出版条件的地(市)委、甚至县委也创办理论刊物,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遍布全国的时政理论宣传网。

2﹒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电视事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成就。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央广播事业局就向国务院提出了创办电视事业的想法并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的同意。1955年初,我国发展文教事业的五年计划列入了创建电视台这一全新的项目,第一次将发展电视事业提上了议事日程。1956年5月28日,刘少奇在同中央广播事业局负责人谈话时,阐述了有关建立电视台、生产电视接收机和创办彩色电视等具体意见。1957年8月17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成立北京电视实验台筹备处。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中国上空首次出现电视节目的信号,新华社为此发布消息,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经过4个月的实践,北京电视台于9月2日正式开播,每周播出4次(星期二、四、六、日),每次2至3小时(图14.1)。自1959年元旦起,北京电视台每周播出6次,星期一休息。1958年后,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1]、天津电视台也先后试播并获得成功。1958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全国电视台基地工作座谈会,决定从点到面,在全国逐步建立电视台。从1959年到1961年,又先后有19座省市级电视台建成开播。至于广播事业,自1957年后实行中央和地方并举的方针后,地方广播事业获得大发展,一批中等城市的人民广播电台纷纷创建。1957年,全国广播电台有61座,1958年增至91座,至1960年底增至135座。

img28

图14.1 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1958年9月2日)

3﹒通讯社的发展

1957年,新华通讯社明确提出了要使自己成为“消息总汇”、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的发展方向,一要在全国和全世界采集和发布有关中国和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一切重要的、引起共同兴趣的新闻(包括文字的和照片的),二要在全国和全世界采集和发布一切重要的、不宜于公开报道的情况(包括文字和照片的),提供中央和有关方面参考。1957年10月,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就两单位加强合作的问题给中央写了报告,并得到了中央的批准。当时,吴冷西既担任《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又担任新华社的社长。根据双方合作协议,新华社各地分社与《人民日报》记者站合并,但仍然挂两个牌子,原有各项任务不变。为加强统一指导,《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编委会定时举行联席会议,制定统一的宣传报道计划,报社与新华社互相交换内部业务刊物及其他重要情况。自1957年3月1日起,新华社编印的一份内部刊物《参考消息》改版,日出4开4版,约2万字,发行数由2000份扩大到13万份,阅读范围扩大到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应级别的党内外干部。1958年12月,《参考消息》的读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机关团体、企业的干部和高等院校的学生。《参考消息》的改版和扩大发行,是为了便于党内外干部更多地了解国际时事,特别是了解我们的敌人和朋友双方面的情况,以避免在观察时事问题时的片面性与思想僵化现象。

为适应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需要,新华社还有计划地更新和改进技术设备,建立和完善国内和国际电讯网络。1958年到1959年,新华社在我国西部建立了转播台,基本上解决了新华社对欧洲和非洲地区的广播问题,同时也改善了对西亚地区的广播质量。1959年7月,新华社还建成了功率强大的北郊收讯台,抄收外国通讯社的电台增多,扩大了国际新闻的来源。截至1960年底,新华社的国内外广播电路发展到24条,其中国内新闻广播电路4条,分别针对中央级报纸、省市自治区报纸、专区报纸和专区以下的地方小报;对外新闻广播19条,包括4条英文广播、13条对外专线广播和2条对外图片传真,广播对象为亚洲、欧洲、非洲和拉美地区的部分国家;另有一条业务通报电路。

4﹒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1958年后,新闻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出现了一批新的新闻教育机构。1958年6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正式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58年9月2日,中央广播事业局直属北京广播专科学校成立;翌年9月,该专科学校扩建为北京广播学院,是培养广播电视各类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之后,湖南、福建、山东、上海、江西、吉林、广东、陕西等地的广播学校也纷纷创办。此外,1958年至1960年间,江西大学新闻系、杭州大学新闻系、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修科、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吉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山东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等先后建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