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深入农村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深入农村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深入农村1927年7月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在反革命势力薄弱的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苏维埃政权。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获得胜利后,特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二、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深入农村

1927年7月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在反革命势力薄弱的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苏维埃政权。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31年9月,中央主力红军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赣南和闽西两大根据地联成一片,形成了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此前后,中国共产党人还创建了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湘鄂赣根据地等革命根据地。

为了促进土地革命的深入、巩固新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和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还克服物质上的困难,积极开展办报宣传活动。1929年12月下旬,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通过决议,强调革命宣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创办“党报”与“政治简报”、“对不识字的党员读书报”等具体措施。1931年11月,中央苏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强调党报是党领导全党、组织群众的一项重要武器,应把建立完善的党报看作是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现的是后来被统一命名为《时事简报》的壁报,由各军和各纵队主办,每周编写张贴一张,内容为国内外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及红军工作情况。1931年3月,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签发《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并附有《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子,推广《时事简报》这一宣传形式,认为它“是苏维埃区域中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观念的重要武器”[2]。之后,党和红军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出版了一批以工农与红军官兵为读者对象的油印或铅印报刊,其中最著名的是红军报刊中第一张、也是唯一的一张铅印对开大型日报《红军日报》。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后,立即接收了国民党的长沙民国日报社的房屋、印刷厂及设备物资,于1930年7月29日发刊《红军日报》,至8月4日停刊,仅出版了6期。

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获得胜利后,特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底至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版的大小报纸约有34种、各类刊物约有160余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报、《红星》报、《青年实话》以及《战斗》、《实话》、《斗争》等。

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诞生,以CSR(英文Chinese Soviet Radio的缩写)的呼号对外发布新闻。是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宣布开幕,因而该社第一次发布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新闻以及有关文告、宣言等。“红中社”成立后,其主要业务是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及塔斯社英文广播,编译刻印供有关领导参考的《无线电材料》(后改为《每日电讯》),同时还利用中央机要电台和军委的电台每天对外播发新闻电讯数条。1931年12月11日,由“红中社”编辑出版的《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刊,铅印,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双日刊,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1933年2月4日第50期后改为中央苏区党、政、工、青中央机关的联合机关报,周以栗为第一任主笔。《红色中华》的宣传报道内容,一是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宣传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曾刊布中央关于展开一个以建设基层政权为中心的“建政”运动的训令,特辟《苏维埃建设》专栏以交流“建政”运动中的经验与有关教训;二是协助党和苏维埃政权进行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如扩大红军、优待红军家属、组织赤卫队、发展游击战争、筹措战争经费(认购公债)等;三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罪行,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宣传中共的抗日救亡主张,报道国统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和东北人民武装抗日的消息。该报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而深受读者的欢迎,发行数从数千份上升到四五万份,在根据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也受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而宣传过一些错误主张。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后,“红中社”随军转移,停止新闻广播及对外发稿,仅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以供中央领导同志参考,《红色中华》报则在瞿秋白领导下继续出版发行了4个月,由铅印改为油印,出至1935年1月21日的第264期后停刊。

《红星》报于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是中国工农红军军委机关报,军委总政治部主办,用毛边土纸铅印4开小报,不定期出版,1933 年8月后由邓小平主编。该报宣称其使命是“加强红军里的一切政治工作(党的、战斗员群众的、地方工农的),提高红军的政治水平线、文化水平线,实现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的决议,完成使红军成为铁军的任务”[3]。《红星》报先后设有十多个固定专栏,其中有侧重政治思想工作及理论建设的《党的生活》、《列宁室》,有介绍军事知识的《军事知识》、《军事测验》,有宣传防病治病和战伤护理的《卫生常识》,还有活跃红军文娱生活、属副刊性质的《俱乐部》等,发挥其提供新闻信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指导工作、批评监督及文化娱乐等多种职能。《红星》报至1934年时每期发行量约17300份,长征期间由铅印改为油印继续出版,每期印七八百份发到连队,1935年8月3日后终刊,共出版124期。

《青年实话》是少共苏区中央局(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1931年7月1日在江西龙岩创刊,后迁至瑞金出版,初为单张印刷的报纸形式,后改为32开本的杂志形式,刊期为半月刊、旬刊、周刊不定,1934年9月30日出版的第113期是现存的最后一期。《青年实话》在宣传上具有鲜明的青年报刊特色,文字生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经常刊载团中央的文件,交流青年团工作的经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还发动青年踊跃参加红军、努力生产支前,组织青年积极参加拥军优属活动等。《青年实话》深受青年读者特别是红军中青年战士的欢迎,开始时发行8000份,至1934年时增加到28000千份。

《战斗》、《实话》、《斗争》都是中共苏区中央局创办的机关刊物。《战斗》是党中央在苏区创办的最早的机关报,1931年7月1日在江西宁都创刊,王稼祥等先后担任主编,10月25日出版了第4期后因印刷困难而停刊。《实话》于1932年2月14日创刊于瑞金,1933年春根据中央指示与《党的建设》合并为《斗争》,于1933年2月4日在瑞金创刊,1934年9月30日停刊,前后出版73期,先后发表了党的文献及各种署名文章350多篇。

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办报由此开端。而且,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办报从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始,是国际共运史和国际共运报刊史的一个伟大创举,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马克思、列宁没有设想、探讨过工人阶级政党首先在农村作为执政党创办新闻事业这一情况,因而中国共产党只能靠自己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这一时期,党主要采取以苏维埃政权的名义办报,以顺应当时土地革命的形势。此外,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闻工作实践,进一步锻炼和培养了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实践才干,特别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意志和能力,对党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