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播剧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

广播剧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广播剧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广播剧从诞生到发展兴旺,不像话剧、中国戏曲那么迟缓,可以说,它一诞生就得到了蓬勃发展。1928年,英国广播公司演出部部长戈登·李撰写的《广播剧及剧作法》出版,该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理论性的专著。广播剧形式在欧美各国逐渐完善起来。据统计,这部广播剧的听众多达6000万人。这很符合广播剧的特点。这是专门献给我国的广播剧。

二、广播剧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

广播剧从诞生到发展兴旺,不像话剧、中国戏曲那么迟缓,可以说,它一诞生就得到了蓬勃发展。20世纪20年代,广播剧的剧目就渐渐多起来,而且理论研究也已开始。

1928年,英国广播公司演出部部长戈登·李撰写的《广播剧及剧作法》出版,该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理论性的专著。同年,由法国的加希和戈米纳合著的《广播剧是戏剧》一书也与读者见面了。戈登·李著的《广播剧及剧作法》一书,共分九章:

第一章:舞台戏

第二章:舞台戏的局限

第三章:广播剧文本

第四章:广播剧的说明法(解说词)

第五章:广播剧的内容

第六章:听众的目的

第七章:音乐与音响效果

第八章:广播剧的演员与演播技巧

第九章:对文学的影响

作者在这本书里,从剧本创作到演播技巧都一一做了阐述,并提出了语言、音乐、音响在广播剧中的重要作用。在当时广播剧诞生只有几年的时间里,作者能够提出这些问题,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

1930~1932年间,英国曾出版过三部有代表性的研究广播剧的著作:歌德匹赤的《广播剧》,泰伦恩的《松鼠笼子和其他(麦克风)广播剧》和瓦尔·吉日伽德的《如何写广播剧》。

广播剧形式在欧美各国逐渐完善起来。20世纪30年代后期,广播剧已经遍及欧洲和美洲。美国于1938年10月30日晚8时播出了广播剧《星际大战》,此节目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在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星际大战》是奥森·韦尔斯根据英国幻想小说《宇宙战争》改编,由CBS水星剧团演播的。该剧以插播新闻的形式出现,引起听众的恐慌,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意外的损失。《星际大战》造成的影响,使美国增添了一项新的广播政策:在广播剧中,不允许插播虚构的简明新闻。

美国广播巨星,著名广播剧作家、导演诺尔曼·考温于1942年出版了几本广播剧集,他用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为民主理想世界大同做过不少宣传,他也因此获得了“天下一家”大奖。考温的一篇童话广播剧《阮宁·琼司远征记》,虽然荒诞,却表现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这种表现从另一方面看又是讽刺。该剧有七个场景,每次都用音乐转场,音乐暗示了下一场的气氛和情绪。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考温的广播剧《我们掌握着真理》在美国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它是一幕一幕地介绍美国宪法的制订修正和民主政治的实现,最后用罗斯福总统的广播讲话作为全剧的结尾。剧中聚集了许多电影明星演播美国宪法史上有名的人物,如林肯、杰弗逊等。剧中大部分戏是在美国西部的好莱坞播音,而罗斯福是在美国东部的白宫讲演,剧中又穿插了美国国歌。据统计,这部广播剧的听众多达6000万人。

考温的另一部广播剧《我的摇钱树可儿怜》,写得很美,很动人。此剧写一个小孩训练了一只蝴蝶,能按他的音乐节拍跳舞。一个商人知道了,就把小孩叫去为他赚了许多钱。后来这只蝴蝶不见了,这个可怜的孩子也就被商人赶了出来。等孩子回到家里又重新弹起他的钢琴时,这只蝴蝶又从钢琴缝里飞了出来,又开始在他的伴奏下跳舞了。考温还有一些广播剧是新闻报道式的,也很有特点。

联邦德国广播剧《课堂作文》是20世纪50年代的著名作品,作者是埃尔文·魏克德,1954年1月19日在西南电台播出。该剧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某城市一个高中毕业班的七名学生,从毕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后28年的不同经历和遭遇,由此展现了德国近30年的社会矛盾和发展变化。该剧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完全以剧中人盖格的回忆为线索,清楚地表现了七个同班同学毕业后28年所走的不平坦的人生道路。这七个人的经历不是交织在一起表现,而是逐一进行交代。这很符合广播剧的特点。它的戏剧场面不多,很多事情是靠盖格的叙述交代的,语言生活化,叙述性很强,听来像讲故事,颇能吸引听众。它的音乐、音响极少,完全靠情节抓住听众。

50年代的作品,还有德国的一部广播剧《扬子江》,作者是龚特·魏森堡。这是一部广播诗剧,通过描述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战胜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的事件,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作者魏森堡1956年秋曾来中国访问,回国后写了许多关于中国的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根据我国昆曲改写的剧本《十五贯》,以及这一韵文广播剧《扬子江》。这是专门献给我国的广播剧。

《扬子江》采用拟人手法。浩瀚的长江也说起话来,自称是“众水之父”,它要表现自己的威风,它要自由地流淌,过去从来没人能阻挡它。它的同伙风和雨也都来助威,以显示它们的力量。但它们没有想到,现在是流淌在解放了的土地上,碰上了解放了的中华民族,它们终究失败了,低头了,只能按照人们给它规定的道路去走,去为人类造福。开头是这样展开剧情的:

    【合唱】(渐强)

    嗨——唷——嗨……扬子江!

    嗨——唷——嗨……扬子江!

    (其中混着浪涛、风声音响。然后拟人化的扬子江开始独白)

扬子江 (不很响)谁在唤我?我是长江、洪流、大江,是一堵高耸的洪水之墙,浩荡前进,漫不经心流过一省又一省。我身长万里,脚蹬大海,头枕西藏。我的洪流不可阻挡,三秒钟迈过一米远,一点钟跨过二里长,将万艘巨轮背负在我的身上。我在武汉身宽三公里,在上海便是无边的汪洋。我是堤岸围住的大洋,在堤内奔流浩荡。人们尊我为“众水之父”,我是亚细亚众水之王,我是扬子江,扬子江!

    (剧里面的风雨也被拟人化了)

  雨 亲爱的兄弟长江,你伏在地上奔流,闪着青色的光芒,你为何唤我?(哗——哗——)我是灰眼睛的雨,挥着天鹅绒的爪子在雾中游荡,拨开那暖暖的云层(哗——哗——)温柔又耐心地将许多省慢慢地没入水中。我总是以恩赐开始我的杀戮。当我终于赐下雨水时,人们欢呼。但后来,他们不再欢呼了。你为何唤我?我刚好淹没一个省,你妨碍我的工作。我正试着把一个省变成明镜。(哗——哗——)

狂 风 (音响效果)呼!扬子江,老家伙,是我在这里!呼!我将万只黑色的暴风之犬放到水上,使水吓得哗哗作响!波浪就像绵羊!我的黑色恶犬兴风作浪,嬉戏着那飘浮的屋顶,这些可爱的兽群,拔起树木,并把树木掷向天空。一个地方有一座染坊,昨天把它们踏平。嗯,什么事情,什么事情?

扬子江 亲爱的兄弟狂风,古老的中国起了变化,这变化你看不见,但我感到一种危险。人们把我另眼相看,不再毕恭毕敬像对一个神灵。从前我心烦,他们便一齐逃开,现在却想利用我的巨力,想锁起我来把我利用。

该剧和一般广播剧相比有一些不同之处,它有一个广播员,有第一个讲述者和第二个讲述者。这就成了三个解说者,他们是交替着讲述自己的观点,很有特色。

20世纪50年代值得称道的还有冰岛的儿童广播剧《天鹅湖畔》,作者是奥· 约·西古德逊。该剧通过三个小孩的两段冒险经历,描绘了冰岛的自然景物以及冰岛农村儿童的纯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勇敢坚强的精神面貌。

前苏联广播剧《走向新岸》也是这个时期颇有影响力的作品。它是由尼菲道娃根据维里斯·拉契式德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写1919年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革命者的革命斗争故事。

在这个时期,德国广播剧创作达到了高峰,著名诗人、广播剧作家君特·艾希是其中突出的代表。1948~1958年的十年间,他创作的广播剧(包括短广播剧和儿童广播剧)达50多部。《维泰波的少女们》(1952年播出)被听众誉为艾希最完美的广播剧之一。在这部剧里有两个空间,同时进行着两个故事: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是幻觉的。现实的空间是祖孙二人为了躲避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屠杀,藏在别人的地下室里长达三年之久。幻想的空间是祖孙二人所讲的故事:老师带着学生去参观古墓,他们迷了路,走不出来了。现实的空间他们只有没被发现才能生存下来;幻想的空间他们只有被人发现才能生存下来。二者在没有解说的情况下,极其巧妙地紧密交织在一起。君特·艾希的另一部广播剧《梦》,对德国广播剧的影响很大。该剧是由五个互不联系的梦组成。它反映了联邦德国货币改革以后,政府在政治、经济、道德等各方面流露出的一种沾沾自喜的情绪。该剧很富有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生活特征和气氛。

随着广播剧的发展,广播剧的社会宣传、社会活动展开了,广播剧社会性的评奖活动也开始了。瑞士广播剧《深秋夜话》(作者杜伦·马特)曾获意大利广播剧大奖。这确实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广播剧。剧中有两个年龄相仿的男人,全剧始终在一个场景中进行,两个人只是坐在那里对话,几乎没有音乐和音响,等这两个人同时站起来,这部剧也就结束了。

到了20世纪70年代,广播剧作品更加丰富,除了有头有尾、情节性比较强的传统广播剧以外,还有不以人物、故事取胜,着重在表现声音方面下工夫的新广播剧,又称实验性广播剧。此外,还有以真人真事为素材的原素材广播剧。

70年代在广播剧的发源地——英国,仍是传统广播剧占统治地位,并已形成广播剧的创作队伍。据BBC的雇员介绍,一个写广播剧的作家可以依靠剧作酬金维持自己的生活。BBC每年生产的500部左右广播剧里,绝大多数还是传统广播剧,代表性作品如《古堡幽怨》。

广播剧《古堡幽怨》(也有人译成《记住我》)于1978年5月20日在BBC4首次播出,该剧被评为1978年英国最佳广播剧之一。作者是吉尔·海姆。该剧表现的是旅游区的旅店女老板西尔玛·威登太太把她的房客保罗的妻子骗到秘密地道里,企图置她于死地。原来西尔玛少女时曾与保罗热恋过,并订了婚,后来因为保罗又结识了现在的妻子,西尔玛遭到遗弃。她在痛苦中度过了18个年头,精心置办了这个小旅馆,并设法吸引保罗夫妇前来度假,以寻找机会报复遗弃她的保罗。深深的痛苦使仅有三十几岁的西尔玛过早地衰老,致使保罗未能认出她来。骗走保罗妻子后,她要求同保罗重归于好。保罗当然不会答应,他在众人的帮助下,找回了奄奄一息的妻子。此时的西尔玛却穿上了早年准备好的结婚礼服,在深夜登上了汉娜岭跳崖身亡。全剧充分表现了一个女性复仇的心理。

另外,1978年BBC的六部最佳广播剧之一《我说了什么吗?》也写得妙趣横生,充满英国式的冷幽默,揭示了英国社会里中年夫妇之间的矛盾、苦恼。

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有人开始实验所谓“新广播剧”,到目前为止,已经实验了近五十年,还未成形。新广播剧是想在表现内容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它不追求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要实验的是如何用声音表现周围世界和人物的内心。曾获1979年“意大利奖”一等奖的美国广播剧《翅膀》就属于这一类。美国并不是一个广播剧创作发达的国家,但也有勇于探索的剧作,其中不乏佳作出现。《翅膀》写一位年老的斯梯尔生太太,年轻时曾是飞行员,由于患中风脑子受了伤,该剧就表现她犯病时的混乱心情,没有一个清晰的情节。

1978年6月1日,BBC3播出了一部20分钟没有任何对话的广播剧《复仇》,也属于实验性广播剧。

和实验性广播剧差不多同时兴起的另一种类型的广播剧,称作原素材广播剧。它的素材都是生活中的原录(即原素材),是真人真事。不仅人物的谈话,而且剧中的音响也是真实的原录,后经电台的编辑组合而成。例如广播剧《一个拉琴,一个吃草》,表现一个精神病人,这个人写了许多封信给电台,希望把她得病的情况介绍给听众,或许对治疗别人的病有好处。电台的编辑访问了她,录了她和她的母亲、房东、丈夫和顾主等人的谈话共20多个小时,后经过剪辑成了一部没有解说的广播剧,为这位患者提供了一个说话的机会。当然,该剧没有故事情节,只是一段段谈话拼贴而成的,目的是使听众对患者有所了解,并能促使人们思考:社会应如何对待精神病人。作者认为患者的某些想法是合理的,而许多健康人的行为却不那么正常——对他们漠不关心,对他们的困难、痛苦毫不了解,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进入80年代,广播剧创作更趋活跃。其中,被介绍到我国影响较大的,如英国的《超级市场》、联邦德国的《奥立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