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德国区域发展的定量化指标比较

德国区域发展的定量化指标比较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东部地区工业比重持续上升的原囚不尽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国政府鼓励企业向东部地区迁移的总体政策目标对东部地区工业比重上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劳动生产率是体现区域生产制造业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标。根据德国财政部门统计,20多年来德国东部地区入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实现了持续提高。从具体地区来看,柏林研发经费支出比例位居全国第二位约3.4%,萨克森州研发经费支出比例位居第四位。德国全国平均水平是每10万居民60件。
德国区域发展的定量化指标比较_析德国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经济指标

1.区域居民人口数量 区域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迁移情况密切相关(因为在短期内,某区域人口出生和死亡率相对固定)。1998~2008年,德国全国人口总量减少了约0.04%。居民人口数量减少的情况在东部地区较为突出,主要原因是当地居民向西南部经济发达地区迁移,而且向西南部地区迁移人口中30岁以下年轻人比例超过了60%。因此,最近10年里西部地区居民人口总量增加了近1.4%。但值得注意的是:德国西部不少地区,如鲁尔区、原东西部边境地区的居民人口数量也出现了下降情况。在东部区的柏林、德累斯顿、波茨坦、耶拿等地,由于德国政府对大学高校和校外科研机构的大量基础建设投资,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改善,其居民人口数量也实现了正增长。居民人口数量增长体现了20年来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图8-1给出了1998~2008年德国居民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几个地区,其中埃尔丁、慕尼黑、不来梅港和皮尔马森斯属于西部地区,波茨坦、德累斯顿、苏尔和乌科马尔科属于东部地区。

图8-1 1998~2008年德国部分地区居民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2.九年制高中毕业生比例 九年制高中毕业生(在德国只有九年制高中毕业生才有资格进入大学深造)占当年所有中学毕业生的比例,可反映出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数量,也可以反映出区域教育水平和研发创新潜力。2008年,德国东部地区九年制高中毕业生比例大约为41%,显著高于全国29%的平均水品,其中柏林地区比西部地区高出15个百分点,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地区最高为52.7%。数据表明:东部地区青年学生比西部地区更加愿意通过高等教育和参与研究来提高就业机会。

1995年,东部地区平均每千居民中大学新生数是2.6名,西部地区是3.2名。到2007年,东部地区该指标已经超过了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增长到4.2名/千居民,西部联邦州地区则是4名/千居民。事实证明,东部地区高受教育水平使青年就业机会得以明显改善,为东部地区科研机构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急需专业技术人才,也减少了东部青年人才向西部地区的迁移流动。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CDP)是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两德统一以来,德国东部地区经济实现了强劲增长:1991年东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西部地区的43%,到2008年该比例已提高至73%。2008年,萨克森-安哈特州的经济年增速为4.4%,仅次于汉堡市(4.6%)排名全国第二。2008年,东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2879欧元,其中柏林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6000欧元略高于东部平均水平。而早在2007年,东部地区已有某些区域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30600欧元),如新勃兰登堡市33700欧元、什未林市30800欧元和波茨坦市30600欧元。

4.工业化水平 通过计算区域内工业制造业就业人数比例可得到工业化比重指标,用于衡量区域工业化水品。2007年,德国平均每千居民工业制造业就业人数为74人,其中西部地区为81人而东部地区为46人。该指标数据与东部地区企业类型结构相关,中小型企业在东部地区企业中占有较大比例。2002~2007年,东部地区工业业比重增速为8.1%,同期西部地区则下降了3.4%。尽管东部地区工业比重持续上升的原囚不尽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国政府鼓励企业向东部地区迁移的总体政策目标对东部地区工业比重上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劳动生产率(行业人均产值)是体现区域生产制造业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标。1998~2007年,东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实现了5.1%的年均增长率,并已经达到西部地区80.4%的水平。

5.工业品出口比例 工业品出口比例反映了本国产品服务在国外销售情况,集中体现了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2007年,东部地区工业品出口比例为30.6%,西部地区工业品出口比例为44.7%。具体来看,萨克森州工业品出口比例为35.5%、柏林市为33.2%、图林根州为31.2%,高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品。目前,东部地区企业规模偏小的结构特征是影响其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障碍

6.居民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反映社会经济总体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德国财政部门统计,20多年来德国东部地区入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实现了持续提高。1998年,东部地区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为12700欧元;到2007年,该数字已上升到了15200万欧元;同期,西部地区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为19200万欧元。东部地区该项指标已经达到了西部地区78%的水平。

(二)研究创新指标

1.研发经费支出强度 研发投入强度可以通过区域内研发经费支出(B&D)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体现。2007年,东部地区研发经费支出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15%,西部地区为2.61%。从具体地区来看,柏林研发经费支出比例位居全国第二位约3.4%,萨克森州研发经费支出比例位居第四位。东部地区较高的研发经费支出强度表明,东部地区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能力得到了持续提升。特别是东部州地区大学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公共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比例高于私营企业,当地企业更注重通过与公共研发机构合作加强自身创新能力。

2.研发人力资源强度 研发人力资源强度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用平均每千职工全职研发岗位数量来表示。2007年,东部地区每千职工全职研发岗位数是10.7个,西部地区是13.2个。值得注意是,柏林地区由于大学和科研机构聚集度高,其研发人力资源强度达到了16.6个/每千职工;同时,包括柏林在内的东部地区企业研发人力资源强度明显低于公共研发部门。

图8-2 2007年德国东西部地区研发人力资源强度结构

图8-3 德国东西部地区每10万人专利注册数量比较

3.专利注册数量 专利注册数量反映了研发创新活动与市场需求结合的密切程度,也反映了区域创新体系研发产出情况。2007年,东部地区平均每10万居民专利注册数量为21件,排名靠前的包括图林格州27件、柏林26件和萨克森州24件。德国全国平均水平是每10万居民60件。数据反映出:提升研究成果市场化导向和专利保护意识,仍是东部地区研发创新体系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

4.第三方经费第三方经费是指大学高校除去基本公共事业费外,从企业和政府部门研发项目中争取到的研究经费。该指标反映了区域创新体系研发创新能力与研发创新质量。2007年,东部地区大学第三方经费预算平均为每位教授10.26万欧元,其中柏林地区最高为每位教授12.9万欧元。附图10(见附件)给出了2007年德国各联邦州每位教授第三方经费预算情况。该项指标与区域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也密切相关,同时大学高校研发创新活动的市场导向情况也与企业第三方经费支出相关。图8-4给出了德国东西部地区大学第三方经费来源结构。

图8-4 德国东西部地区第三方经费来源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