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形态空间与时间结晶

城市形态空间与时间结晶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城市空间不仅有地域性、民族性、国家性,还有社会属性,因此,在中国城市社会来临的前夜,提出城市形态的本土化理念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的。
城市形态空间与时间结晶_城市形态本土化的意向与新主张_城市定位论:城市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城市形态空间与时间结晶——城市形态本土化的意向与新主张

不是所有的城市空间整合都会产生良性的结果。因此,创造性地进行城市空间整合,合理地开发利用传统与自然资源,可以再使城市空间产生文化资本意义的效用和价值。新本土化城市形成的构建,是一种传统优质空间要素与现代优质空间要素的整合,其后续发展可以诠释“空间是时间的结晶”的深刻含义。曼纽·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对城市空间有多种层面的解释:“城市是社会的表现(Expression)”,“空间是结晶化的时间(Crystallized Time)”。(15)这些观点表现人类正从更高的或理性的层面认识人类创造的空间形式——城市。本土化城市形态,就是要充分表现为“四新主义”模式——新空间生态形态、新文化符号、新景观体系和新的城市文化资本。说到底,这是一个构建全新的具有时代特质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而其核心是使本土化的城市形态,重新回归自然。

在构建本土化的城市形态过程中,人文区位中的“文化核”,是一种文化“质因”,既不是历史传统的再现,也不是复古的模仿,而是总结中国城市形态的历史文化,结合现代世界城市形态与空间利用的优秀与成功模式,运用创新的思维,使中国形成一种时代空间断面的新的文化组合:传统+传统、传统+新时代文化,构成一种有时代感知的并能够秉承“人类集体记忆”的具有本土性城市形态文化符号,让中国本土化的城市形态成为世界城市百花园的一种特有存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城市文化与城市建筑,至少在挖掘传统建筑符号与西洋文化结合、与现代建筑符号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构建了一个时代的城市空间符号,至少成为人们共同感知与认同的城市形态空间关系。城市空间的概念构成体包括城市、城市圈、建筑、社区、街道、广场、园林等。曼纽·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把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特定空间加以认识,事实上,不同的社会制度表现的社会空间是不同的。同时,他还认为:“空间不是社会的反映,而是社会的基本物质向度,如果将空间独立在社会关系之外来考量,乃是割离了自然与文化,并且破坏了社会科学的首要原则:物质和意识乃互相关联。”(16)如果把“基本物质向度”作为认识的要素的话,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物质向度”是可以视为一种空间关系的。(17)正因为城市空间不仅有地域性、民族性、国家性,还有社会属性,因此,在中国城市社会来临的前夜,提出城市形态的本土化理念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的。

本土化城市形态的建设,要求人们提出城市形态认知的新理念,“新的本土化的城市=生态循环+循环社会+城市记忆+时代性空间+民族性文化符号+人居亲情+传统建筑文化符号+空间人性+自然的回归”。这样的定位应成为创造本土化城市形态整体开发的大思路,定位过程要成为地区性人们的共识。

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看,本土化的城市形态的建设,就是构建有心理归宿感的社区型城市。我们一直在提倡“一个好社区等于一所好学校”的主张,一个像学校一样的社区就可以说是一个好社区。我曾提出完全型社区要具备六大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合理结构的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社区互动、社区心理归属感、社区制度、符合人性的景观成分。国外的好社区基本具备了社区大学、社区教育、社区医疗、社区照顾、社区沟通和新型社区互动,人们把这种社区作为依赖感的一种文化符号。一位著名的丹麦建筑师曾讲过,“一个蹩脚的医生可以使生命长眠地下;一个平庸的建筑师可以让遗憾长留人间”。我们提出构建本土化的城市形态,就是不为后代留下遗憾。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在城市建设中,多一点留白,多一点财富,多一点绿阴,多一点记忆,留给后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本土性城市形成。

面对中国城市化的新时期,我们提出中国城市形态发展建设的“八大新主张”:

(1)提倡民族传统与“历史记忆”开发相结合的本土化城市形态主张

在这一层面,要把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历史记忆的保护与开发,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新理念提出,张扬支持那种带有本土化思想设计模式,并给予政策与经济上的支持。提倡本土化城市形态,既不是复古,也不是排斥吸纳世界城市优秀的建设理念与文化,这种提出主要是强调在目前单一的西方的城市形态的潮流中,把握中国城市优秀的理念和主张,构建具有民族性格的城市形成与空间,使中国传统的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空间得到发展,并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本土化城市形态。

(2)提倡创造城市特色竞争力的新城市核心竞争力主张

城市是人类的财富,也是后人的财富,因此,城市的增长方式应大于其增长本身,在自然、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大生态系统中做应用系统分析,以最合理的方式方法利用城市资源,在城市综合竞争力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城市特色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要从综合竞争力的角度来发展。在本土化的城市形态创造中,追求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一是可持续的城市经济——创造就业与财富;二是可持续的城市社会——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三是可持续的城市居住——为居民提供良好且可支付的住房;四是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五是可持续的城市交通——建立资源保护型的城市通达系统;六是可持续的城市生活——建设生动活泼的城市;七是可持续的城市决策——赋予城市居民应有的决策参与权。

(3)提倡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循环城市社会主张

21世纪的新经济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改变传统工业经济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和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的生产目标,为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资源利益效率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循环经济除了劳动力循环、资本循环,更是资源的循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在最大化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循环社会发展模式则是最大化寻求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循环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人与社会和谐互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最后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要达到这样一种和谐,也必须是一种互动式的多循环社会结构模式(IMSS,Interactive Multi—Recycling Social Structure)。这种模式在“5R”的循环经济原则上更强调互动的“5C”原则,即协调、共识、合作、共存、共荣。

彼得·卡尔索普在《区域》一文中认为:新城市主义既考察单个地块,也考察整片区域。整个区域应该按照相似的原则来“设计”,应由公共空间来组织结构,运行体系对行人有利,应兼具多样性和等级性,边界清晰可辨。我们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并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状态。我们兴建紧凑型城市形态,节约资源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构建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21世纪的本土化城市形态空间关系。

(4)提倡城市细节开发与创造有品位的城市新文化主张

一流的文化造就一流的城市,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本土化城市形态特有的文化因子。美国城市社会学大师R.E.帕克认为,城市不仅是简单的物质现象,简单的人工建筑物的堆积,而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当然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本土化的城市形态,有独特的人文精神,有属于城市自己的细节,把城市当作艺术品来打造,本土化城市形成所具有的可持续性的价值和竞争力的核心之一就在于其文化个性。本土化的城市个性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条道路,每一块墙角石,每一盏街灯,都以独具匠心的眼光创造与时间、空间相适应的文化符号,每一处花圃,每一座凉亭,每一张长椅,都能够体现城市的集体记忆与文脉。

(5)提倡人性化城市尺度的友好型城市空间建设主张

人性化的城市空间的核心是尺度,是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过高的建筑、过宽的马路、巨大的广场等都与人的自然属性生活相背离。我们看到安徽铜陵这样的城市,其市政府前面的广场大而无当,缺少粘滞空间,缺少绿阴,缺少亲情性符号运用。这既与城市与人关系不符合,更不符合当代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因此,本土化的城市空间提倡与人的行为相符合的空间尺度,特别是能够与步行空间为前提的尺度来构建全新的“后汽车时代”的城市文化,提倡能够创造有心理归宿感的空间样态。

(6)提倡合理的充分就业与居住区相适应的后都市主义新主张

传统的城市往往是政治中心,工业化的城市往往是工业与居住混杂,当代中国新兴的城市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城市功能多元化,往往出现就业与居住严重分离的现象。当产业向园区集中的时候,也出现居住向“卧城”集中的现象,城市“拥挤不经济”已经成为城市形态与空间冲突性矛盾。有的城市区位就业机制并不充分,城市交通拥挤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障碍。本土化城市形态应该注意城市“区域核”的构建,这个“核”就是“就业核”,就业就是在城市形态空间创造性地开发区域一体化关系,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形成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的一体化格局。南京、武汉等城市居住与就业分离过远的状态,给我们以启迪。

(7)提倡城市文化开发的“城市文化资本主义主张”

对任何城市来说,城市的历史与记忆都是城市发展的有效资源和资本。但是,如果不能创造性地开发空间和创造空间,那么很多资源就不可能转化为资本,只有使之能够成为相关类型的文化的垄断性资源,其资本性才有可能发生。如杭州西湖对于杭州、南京中山陵对于南京等,形成民族性、唯一性、世界性的文化符号与记忆,才有可能使资源变成资本。城市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房地产开发的增值性,全世界无不如此。所以,城市形态的本土化开发与城市的整体城市定位、城市品位、城市功能以及城市自然区位是紧密联系的。

(8)提倡本土化城市形态的世界城市性——新中式主义城市形态的新主张

本土化的含义就是创造民族性城市的世界性,就是要吸取世界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的丰富营养,形成现代中国风格、现代新中式主义的城市形态,强调创造新型的文化生态空间更丰富的城市轮廓线、天际线以及突出的“网天效应”。本土化的城市形态应该表现为自然、舒适、人性、亲情、和睦、有序、品位、高雅和现实意义的公平。

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城市形态空间,丰富世界城市的多样化,构建本土化的城市学理论、体系和模式,已经是城市社会来临的时代要求!

正如美国《商业周刊》的一句名言:“当城市成功的时候,整个国家也会成功。”

张鸿雁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6-8-6写于金陵名人居慎独斋

【注释】

(1)本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发展战略》之一。项目扣准号:05JZD0038

(2)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国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p32

(3)曼纽·卡斯特著;夏铸久,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504

(4)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附图33

(5)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国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p23

(6)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p296

(7)芒福德认为:“在城市发展的大部分历史阶段中,它作为容器的功能都较其作为磁体的功能更重要:因为城市主要的还要一个储藏库,一个保管者和积攒者。……城市社会的运动能量,通过城市的公用事业被转化为可储存的象征形式,从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法国哲学家)到W.M.惠勒(W.M.Wheeler)的一系列学者都认为,社会是一种‘积累性的活动’,而城市正是这一活动中的基本器官。”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p74—75

(8)《雅典宪章》指出:“虽然城市是经常的在变化,但我们可以说普遍的事实是:这些变化是没有事先加以预料的,因为缺乏管制和未能应用现代城市计划所认可的原则,所以城市的发展遭受到极大的损害。”

(9)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16

(10)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p74—75

(11)居伊·德波著;王昭风译.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p3

(12)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全集(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p117

(13)莫里斯.哈市瓦赫.集体记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p39,p40

(14)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16

(15)曼纽·卡斯特著;夏铸久,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504

(16)王志弘.流动、空间与社会.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p5

(17)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国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p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