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时间空间简史

时间空间简史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3 时间和空间知觉和记忆小孩子都知道,我们对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认识的。与时间相同,斯特劳斯把空间也区分为三类,即:光学的空间、历史的空间和现在的空间。这是一个抽象的空间,是被人们单纯地视为物质而设定的。

3.3 时间和空间

知觉和记忆

小孩子都知道,我们对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认识的。把世界作为空间来研究的学问里,最具代表性的学问是历史。当然,地理(学)和历史(学)并非是毫无关系的。现在,地理学上的情形,可能只要经过20年,就会被编进现代史中,百年之后则会成为历史学上的史实了。在心理学里也有这样类似的关系,比如说知觉和记忆。

我现在正看着美丽的花朵——这是知觉。一周之后,偶然的情形下,不经意间那朵花的美丽突然在脑海里生动地浮现出来——这就是记忆。如果我们进行严密的论述,那么,就和地理(学)上的情形,每分每秒都在转化成历史(学)上的史实一样,严格地说,知觉的印象,也是每分每秒地在转化为记忆中的想像。

以前,我有一位同事,他是个地理学者,受他之托,我曾经当过渔港和村落地理调查的助手。我对那时候的印象,概括地说,就是与其说那是地理调查,还不如说是历史的调查更为贴切。虽然也许是因为那位同事特别重视这个方面,但依常识而论,要理解现在的地理状况,必须了解该区域的历史背景和变化,这样做大家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心理学上,至今为止,记忆和知觉仍然被看做是不同的现象来加以论述的。比如说有一本由日本心理学的中坚分子们所编撰的心理学辞典里,对“知觉”和“记忆”分别做了以下解释:

知觉,是通过人或动物的感觉器官,对环境和自己体内的状况所进行的了解。在人的部分,可以认为由此形成了意识的主要部分。而在动物的部分,可以推定动物是由采取最适合环境的行动这一点上来完成环境知觉的。因为知觉是以来自现在环境的刺激(包括身体的内部)为基础的,所以它与记忆和幻觉不同。在为了表示与感觉的区别而使用这个词时,感觉是表示对明亮程度、颜色的状态、声音的大小以及物体的高度等单纯的感觉经验,而知觉则是把握形状、文字、曲调以及音响等较为复杂的感性体验。

记忆,通常是指生活体(人或动物)将经验过的事物以及某种方式保持下来,在之后的某一个时刻再次播放(或者是再次确认或者修正)的现象。但是,在广义的概念里,身体习惯、电脑等机械的记忆也可以包括在内。记忆过程一般包括记录、保持、再次播放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发生作用的各种不同的因素,被认为是形成记忆现象多样化的原因。药物带来的刺激、脑部神经受损,以及神经学或生物学上的某些因素也会对记忆产生影响。

科学性心理学的空泛

虽然在这里我对这些定义反映出来的混乱和矛盾不去指责,但是,它们将两者分割开来研究这一点,却肯定无法逃避人们的质疑。它们并不是把知觉和记忆作为一系列的现象来进行研究的。这种状况可以说与本书前面所述的、把人格放在不变性的立场上进行研究的倾向、成长心理学的学者容易把时间看成是容器的倾向,以及把集体看做是社会空间的习惯性的定义,等等,有着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学院派心理学者们一直以来,几乎完全无视历史,也就是几乎完全无视时间这一行为。

翻开任何一本现代心理学教科书都可以看到,关于环境对于理解行为的重要性这方面的内容,肯定要占去好几页的篇幅,但是,在关于历史和时间对理解人类的重要性方面,却通常都不怎么触及。初次接触这种“科学的”心理学的书本的学生们,会觉得“人被分解得七零八落的”,而这也是一般的知识分子们认为心理学非常空泛的最大的理由。概括起来,心理学到现在为止,虽然把空间当做了自己的课题,但是对于时间却几乎是毫不关心。我们在这本书里,之所以把人和人关系的问题,从变化的问题开始谈起,也正是为了打破这种状况。

其实,就算是在正统的心理学分野中,关于时间体验方面同样也有很优秀的研究,比如,法国弗雷斯(P.Fresse)的《时间的心理学》(日本东京创元社)或者英国科恩(J.Cohen)的《时间的心理学——其异常和正常》(日本协同社)就在这方面进行了非常出色的实验研究。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也在接触这些内容的同时,让我们的主题——变化,特别是集体的变化的含义,得以更进一步的明确。

世界时间和自我时间

在前面已经说过,对现代人来说,一说到时间,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依照同样节奏、不停地向前运转的时钟指标的印象,像我们会说“预计的时间是……”,或者有时在做某件事情时太过专注而“忘记了时间”。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时间指的就是斯特劳斯所说的时钟时间。

斯特劳斯认为,我们所体验到的时间、我们对时间的体验,可以称之为体验时间。体验时间又可以分为世界时间和自我时间。时钟时间可以说是测定时间(时间的量尺),相对地,所谓世界时间则是指时间根据这个尺度被测量的过程,这是通过反省和被物件化分析的体验时间,“昨天我到公司去了”,“下个星期我要去旅行”……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体验几乎全是世界时间。即是说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不由自主地把时钟间作为量度,对时间进行了测量,把时间物件化了。而与此相对的自我时间,则是在专心致志的行为中不断被再生产的、主观的但却充满了自我充实和自我实现时间绝对没有被物件化的时间。比如说,前面提到的“行动时‘忘记了时间’”中时常被忘记掉了的那段时间(被忠实填满了的一段时间),就是自我时间的一个例子。[关于斯特劳斯的时间论,是出自于下面的论文:E.Straus,Das Zeiterlebnis in der endogenen Depression und in der psychopathisehen Verstimmung.(in Psychologie der Menschlichen Welt,1960)]

应该如何考虑空间

这样的时间形态与空间的实际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时间相同,斯特劳斯把空间也区分为三类,即:光学的空间、历史的空间和现在的空间。光学的空间与前面所述的时钟时间相对应,是物理的、物体的空间。就如同我们对时钟时间的印象一样,我们的脑海里所描绘的日常的“空间”的形象大多都是这样的。这也可以说成是无限扩展的等质性延伸(在牛顿物理学中所设定的“绝对空间”概念)。这是一个抽象的空间,是被人们单纯地视为物质而设定的。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的生存空间与抽象的空间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与我们身处的这个花花世界,和物理光学的解释有着极大的不同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说,“我们生存的空间,是一个历史性的空间。这刚好和我们对时间的概念一样,如同我们从一个既定的现在开始,站在时代的角度、年代的角度、现在的角度来体验时间一样,对我们来说,从中心点开始,从确切的、不会混乱的‘这里’开始,空间被建立起了一种秩序”。

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所体验的空间都有着“前”、“后”、“左”、“右”、“上”、“下”等非常明确的方向性。各个方向之所以都非常明确,是因为各个方向都分别带着对每个人来说同样不会被弄错的、明确的存在含义。

比如说,“后”不论对谁来说都伴随着或多或少的不安,至少是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感;“前”则容易与实在感、安定感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前方”是可以利用视觉进行分析、探知的空间,而“后方”则不可能进行同样的事情。这就像心情不好、垂头丧气的人在情绪愉快、充满希望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抬头挺胸;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坐位总是尽量坐在朝着前方等是相同的道理。

历史的空间与现在的空间

就如同体验时间一样,我们生存的空间,也是体验空间,是一个历史性的空间,即是历史空间,它与世界时间十分相似,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反省和被对象化分析的空间。我们通常生活在历史空间里。比如,乘船的人,随着船的摇动,看着远处的水平面在上上下下地移动着,这时候,乘船的人就在无意识当中将水平面对象化了,实际上他同时也把“相对于水平的自己”对象化了,并且通过上下移动的水平面所产生的抵抗,反过来体验到了历史空间的不安定感,晕船就是对此的反应。没有跳芭蕾舞经验的人,之所以在模仿芭蕾舞演员不断转圈时会头晕目眩,可以认为,这也是因为想要维持迄今为止建立起来的历史空间,尽管身体在旋转——意识上对此产生抵抗——却仍然想把视线像平时一样进行定位的结果。

然而,小孩子却不容易晕船,而芭蕾舞演员们怎么转也都不会头晕目眩。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将历史空间对象化(物体化),反而是将自己融入到空间里,让自己与空间成为一体。像这样,不用对象化来隔离,而是与人的主体相互融合而成的空间,斯特劳斯将其命名为现在空间。在被对象化了的历史空间里,那些将自身对象化的自我意识,在现在空间里消失了,或者说被超越了。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对自己的左、右、上等方向有所意识时,同时多多少少也在对朝着左边的自己、朝着右边的自己等进行着定位。像这样被定位了的空间也就是历史空间。但是,在前面提到的场景中,小孩子或者芭蕾舞演员却从这样的定位中自由地脱离出来,也就是说,完全进入了状态。所谓的现在空间,也就是“永恒的现在”的空间、“纯粹持续”的空间。换句话说,在这里,空间和时间不再是世界的两个面相,而是一个集合的整体。在紧急状态下,“忘记一切地行动”时,我们就可以体验到这种时空合一的整体的特性。贝尔格松指出,在时间被空间化时,可以看到自我的分裂,可以说这也就意味着,历史空间可以通过恢复纯粹持续(自我时间),而恢复空间的现在性。换句话说,也就是把分裂的自我再度恢复到统合状态。

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强调“人的存在价值”、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高峰经验”,这些无一不是前面所述的对自我时间和眼前空间的获取,或者说无一不包含了(通过)“现在”(而形成时空合一)的体验。就像佛家所说的“开悟”这个过程已经变成所“悟”的内容时,它就已经丧失了真正的宗教体验,实际上从体验“时间—空间”状态的观点出发,也可以充分理解这个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