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支柱产业的选择

城市支柱产业的选择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基准”是根据区域产业的总体情况而抉择发展先后的规范。
城市支柱产业的选择_现代城市发展与管

第三节 城市支柱产业的选择

一、支柱产业选择的理论

国际上关于区域支柱产业选择依据的理论众多,比较典型的有1957年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的“筱原两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以及生产率上升基准。1958年赫尔希曼提出“关联效应”理论,认为区域支柱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有较大的投入产出联系。这两个理论都各有特色又各有不足。“筱原两基准”提出了单个主导产业的优势因素,即这些产业的投入与需求弹性较大且满足生产率上升的需求,这是一种个别产业择优选择理论,该理论忽视了支柱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与此不同,赫尔希曼提出“关联效应”理论从产业间的关联的角度分析,却没有涉及支柱产业所具有的优势。

国内外学者还提出过一些其他基准,如“比较优势基准”、“边际储蓄率基准”、“高附加值基准”、“货币回笼基准”、“就业与节能基准”、“环境基准”、“劳动内容基准”等等。这些基准尽管还存在很多争议,但从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上是成立的。

所谓“基准”是根据区域产业的总体情况而抉择发展先后的规范。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基准对产业结构的规范一定是动态性的,它必须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而超前变化,而在一定的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1.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基准

又称“筱原两基准”,强调市场需求对支柱产业发展的作用力。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产业的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原动力,其结构变化也是产业结构变化和发展的原动力。“收入弹性”大的产业,因产品增加而带来更大收入,进而创造了更大需求,从而社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生产率上升较快的产业有着较快的技术进步速度,投入产出比高,自然吸引资源向该产业移动,从而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大的比例。“筱原两基准”的实质在于从供求两方面反映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根源,其意向在于把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使之上升为支柱产业。

2.产业关联度基准

又称“赫尔希曼基准”,强调产业结构的协同效应。艾伯特·赫尔希曼是按照产业部门联系效应的大小来作为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标准的。他认为,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中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后向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直接生产活动部门中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部门应该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应以一个产业部门所生产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两个标准作为选择主导产业的具体标准,因为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表明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这样的主导产业有可能比较顺利地成长为支柱产业。

3.扩散效应最大基准

又称“罗斯托基准”,强调支柱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应选择扩散效应最大的产业或产业群作为一国(或区域)的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加速发展,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扩散效应的带动原理在于:①回顾效应,主导产业高速增长,对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这些投入品的发展;②旁侧效应,主导产业的兴起会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制度建设、国民经济结构、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等等;③前向效应,主导产业能够诱发新的经济活动或派生新的产业部门,甚至为下一个重要的主导产业建立起新的平台。

4.动态比较优势基准

根据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扶持幼小产业、保护民族工业的学说,在国际市场背景下,扶持本国暂时相对幼小的新兴产业,尽管短期内成本较高,但在政府保护下经过努力,就可以扭转生产费用方面的劣势,赢得比较优势。据此,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关注产业的潜在优势,尤其是在后发国家和地区,参照发达国家经历过的支柱产业部门更替,把在先进国家或地区曾经带动或正在带动产业结构演进、但在本国或本地区尚处于比较成本劣势的新兴幼小产业作为培育支柱产业的重点对象,通过重点扶持,使其比较费用逐步转向优势,进而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了要吸收上述基准的合理内涵外,产业结构政策还应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特殊社会经济背景,在考虑拓宽瓶颈产业供给基准、扩大就业基准、产业发展阶段和层次交叉基准、保护环境基准及改善生产力布局基准等的统筹协调中进行慎重的再选择。

二、支柱产业选择的标准

为了选择支柱产业,一些学者根据支柱产业的特点建立了下列基本标准:(1)能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禀赋,且产品市场潜力较大,只有这样,支柱产业的市场扩张能力才有可能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2)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3)具有较强的行业关联度,能够带动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4)有利于劳动力的就业安置;(5)产品的技术比较成熟,同时对高新技术的吸纳能力较强,可以通过高新技术的改造使产业的发展获得持久的推动力。

三、支柱产业选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把宝贵的经济资源配置到最能获得经济效益的产业中。要改变传统体制下按计划安排生产经营的模式,积极研究市场,努力开拓市场,进一步激发支柱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活力。

2.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

发展支柱产业要追求较高的发展速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摒弃单纯追求数量的扩张和高增长速度,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结构和强化管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高起点、规模化和集约型经营的原则

发展支柱产业必须摆脱原料输出型产业的浅层次开发方式,按照高技术起点和合理经济规模安排新建项目,大力发展资源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和集约经营。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发展支柱产业,要制定科学的开发计划,真正做到开发和保持并重,把握好资源的开发方向、方式和力度,坚决杜绝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注意新资源的培育,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把培育、发展支柱产业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控制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支柱产业选择的重点

一是在产品选择上,要重点发展具有地方区域特色、国际国内市场容量大、前景好、销售渠道稳定、竞争力强、经济效益高的产品。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选择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对产业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优先发展。三是在技术路线上,要重点采用起点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蕴含当代高新技术成果的技术和装备,推动支柱产业的科技进步。四是在项目建设上,要重点选择发展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生产及经营、能够发展成为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出口创汇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项目。五是在产业布局上,要优先在资源富集优势、基础设施条件好、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生产力布局,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支柱产业选择的方法

(一)城市支柱产业选择的常用方法

1.相对比较优势指数法

通过比较目标区域范围内某产业的人均产量或产值与比较区域范围内人均水平的比值。若比值大于1,说明该产业为优势产业,若比值小于1,说明该产业是劣势产业,若比值大大超过1,则说明该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聚类分析法

选择标志性的指标,通过对实际数据进行整理,使之同趋势化,再将数据规格化,求出相似系数矩阵,建立聚类图,构造由各单项指标的代数式组成的综合指标(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对支柱产业作出选择与分析。常用的指标主要包括:技术进步率、需求收入弹性、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产业份额、利税贡献比率和产业增长弹性等。在对工业内部支柱产业进行分析时,也有采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和资产总额四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的。聚类分析法的主要缺点是在计算聚类权重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影响到最终决策结果的可信度。

3.层次分析法(AHP)

这种方法首先要根据支柱产业的选择原则建立相应的多层递阶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的最主要问题是群体判断矩阵的构造及其综合问题,另外,对判断矩阵的检验非常困难,计算量大,且需要进行反复调整,“九级分制”的标度经常造成矩阵的不相容性,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可信度。

4.投入产出法

这种方法通过分析各个产业的产出总量、产出结构、中间投入、经济效益、产出弹性来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并以此来确定支柱产业。

(二)遵循科学发展理念确定城市支柱产业

对于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的选择,要转变思想观念,不应该再按照传统的思路进行选取,而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功能转变的角度进行重新定位。也就是说选择支柱产业的标准要变。要由原来重视支柱产业对经济总量(GDP)增长的拉动作用,转向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上来,转向能否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经济的科技含量以及能否提升城市在全球化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上来衡量一个产业能否成为未来城市的支柱产业。另外,选择涉及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时,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兼顾该产业的社会属性和功能,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

例如,在“九五”、“十五”期间,上海的支柱产业主要是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衡量是否是支柱产业的。某一个产业的产业增加值一般要占到上海GDP中的7%~8%以上,才可能被确定为支柱产业。如“九五”时期上海市的六大支柱产业分别为汽车制造、通信设备、成套设备、石油化工、钢铁和家电。“十五”时期,上海的六大支柱产业是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和房地产业。很明显,“九五”期间,上海的支柱产业全部是制造业,“十五”期间,除保留汽车和成套设备两大制造业之外,另外四个都是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金融、商贸)。这种转变与上海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二三并重”的产业发展方针是一致的。但是在六大支柱产业之中,如房地产业,如果从它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来看,它是拉动上海经济增长的一种主要产业(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以带动系数计算,2004年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总共拉动上海GDP增长了19.5%,堪称名副其实的上海第一产业)[3]

城市在发展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时,应该看到该产业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的特征。房地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经济表面现象看,房地产业是一种为居民生活提供“消费品”的经济活动,体现了为市民提供居住功能的消费属性,它所形成的“产品”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工程。从社会发展意义上说,房地产业又是全体人民都参与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社会安居功能。因此我们要从房地产业的社会属性来理解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而不能完全把它作为拉动经济增长(GDP)的动力工具来看。片面强调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功能,忽视了对居民住房的保障功能。特别是把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提出来,使其居住功能弱化,创利和寻租的功能被强化,容易导致房地产行业成为追求GDP与创造政绩的行业。

房地产业就如同教育、医疗业一样,是一种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不能用来刺激经济增长,作为拉动城市发展的动力。发展房地产业是为了更好地为本地居民提供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房价高低与学费、医疗服务一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变量,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变量。我们有理由认为,城市在选择支柱产业的时候,应该把握好房地产业的基本问题,否则房价太高,人民群众买不起会影响社会稳定。

房地产业,在“十五”时期,许多城市将该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带动许多相关产业飞速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要关注民生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使中低阶层居者有其屋应是城市经济发展应当具有的社会职责。

六、支柱产业确定方法举例

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本书以贵州省的产业为例子对其支柱产业进行分析和评判。根据支柱产业选择的理论和准则,结合贵州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城市支柱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是技术进步率、需求收入弹性、产业关联度、产业份额、产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的经济增长弹性。然后用数学模型求解综合指数,并按其优劣排出名次,对不同产业的综合指数进行比较。

1.投资分析

根据支柱产业构建的指标,支柱产业要有足够的投资,它要求一国(地区)的投资比重从5%左右提高到10%。1986—1997年贵州全部独立核算工业部门的投资比重占5%以上的有:电力工业为18.63%,化学工业为12.23%,煤炭采选业为9.9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6.7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5.99%,烟草加工业为5.71%。

2.市场需求分析

支柱产业要有充足的市场需求,使支柱产业产品的有效需求必须有所扩大,以推动支柱产业的产出,为支柱产业的迅速增长打下基础。1995年贵州整个工业的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为0.74%,贵州高于平均市场占有率的工业部门有:烟草加工业为4.8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2.63%,煤炭采选业为1.58%,饮料制造业为1.4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1.22%,电力工业为1.11%,化学工业为0.87%。

3.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支柱产业要有技术创新并足以引起其他部门的技术创新和满足其他部门增加生产设备以及从事新的潜在能力的需要。根据1995年贵州省工业普查资料,计算全部独立核算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处于前几名的是: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为46.16%,机械工业为38.82%,烟草工业为36.16%,化学工业为35.0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29.4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23.89%,电力工业为21.14%。

4.产业增长分析

支柱产业能体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方向(目标),并且社会对该产业的实现和潜在需求日益扩大,从而获得比其他产业更高的增长率。1985—1995年贵州独立核算工业产值按可比价计算的平均增长率为10%,高于平均增长率的有:食品加工制造业为29.05%,医药制造业为23.6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14.42%,化学工业为13.9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13.7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材工业)为11.74%,饮料制造业为11.18%,烟草加工业为11.15%,电力工业为10.61%。

1986—1997年贵州全部独立核算工业附加值年均增长率为35.01%(按现价计算),高于平均增长率的有:医药制造业为47.4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43.90%,煤炭采选业为40.65%,饮料制造业为40.01%,化学工业为39.34%,食品加工制造业为38.0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36.04%,烟草加工业为35.36%。

5.劳动生产率

支柱产业能迅速吸收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引进新的生产函数,在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基础上,能创造较高的劳动生产率。1997年贵州全部独立核算工业制造业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0445元/人,高于平均水平的产业有:烟草加工业为186863元/人,电力工业为43887元/人,医药制造业为40582元/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28164元/人,化学工业为22688元/人。

6.产业关联度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能推动和诱发其他产业发展。产业关联度越大,该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越积极。产业关联度分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力工业等产业关联度都是较高的。

7.利税贡献率

支柱产业的优势最终要落实到利税贡献率。1994—1997年贵州全部独立核算工业部门的利税贡献率在前6位的产业为:烟草加工业为47.46%,电力工业为14.1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6.42%,饮料制造业为6.29%,煤炭采选业为5.11%,化学工业为4.29%。

综合上述,贵州省工业部门的支柱产业处于前6位的是烟草加工业、电力工业、以铝及铝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磷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煤炭采选业和食品加工制造业。这与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可参见贵州独立核算主要工业行业综合指数及位次表。[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