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末农业近代化思想述评

清末农业近代化思想述评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末农业近代化思想对晚清社会国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型起了促进的作用,对民国时期农业思想的现代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民国现代“三农”思想的胚胎,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
清末农业近代化思想述评_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

第三节 清末农业近代化思想述评

清末早期农业近代化思想是产生和发展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开创了中国农业经济思想的新时代,在世界经济思想史特别是发展经济思想史上也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问题”。[44]中国是世界发展经济学的创始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其标志性成果是张培刚1945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45]其实,清末农业近代化思想中早就蕴涵着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如在工农业关系方面,清末思想家已摆脱传统的农业与工商业独立的观点,认识到农业与工商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主张工农业协调发展。在农业发展方面,清末思想家非常关注农业的技术进步,把农业机械化视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与西方列强展开“商战”,清末思想家主张大力发展商品化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和实现某些农产品的进口替代;为了向传统农业注入新技术以改造传统农业,清末思想家还把推进农业教育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重视对农民的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创办了大批农业学堂;清末思想家注意到了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如他们普遍认识到近代工业的发展有赖农业提供原料,有的思想家甚至注意到了农业对工商业部门的要素贡献——向工商业部门提供劳动力,提出了各种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设想;清末思想家还注意到了农业近代化过程中的制度变革问题,介绍了西方近代农业经营体制,并主张对政府体制进行改革,以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近代化中的作用。

清末以前西方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李嘉图和穆勒等人虽然也从广义上研究了经济发展问题,但这些先发的先进国家的经济学家所面临的经济发展环境与后发的后进国家是根本不同的。如先发国家的发展是一种诱致性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且先发国家开启工业化和现代化时在国际上就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先态势,而后发国家的发展是一种典型的移植性变迁,是在其本身尚不具备工业化的条件下,由于被动纳入全球体系而不得不以西方为示范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工业化对固有的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再如从工业化的资本积累的条件看,先发国家基本上都是殖民地宗主国,可以通过对殖民地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来积累工业化过程中的原始资本。可见,虽然西方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也研究过经济发展问题,但他们的研究只能是先发国家的发展经济思想,他们当时没有顾及殖民地附属国的经济发展问题(甚至认为殖民地附属国的经济发展是对其本国经济发展的损害),因此不可能为19世纪下半叶的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思想。

19世纪末,除了欧洲和北美的工业化国家之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沦为殖民地附属国,这些国家“由于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性,他们已无权设计本国的未来,唯一希冀的是宗主国在掠夺本国农工血汗时多留下点份额。加之被殖民国家大多教育程度差,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频仍,更不可能提出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主张和措施”。[46]

清末思想家们能在农业发展领域独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思想并非偶然,而是各种内外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从外部因素来看,西方国家19世纪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为中国思想家提供了学习的样板,启发了他们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的思路。清末思想家大多到过当时正处于农业近代化进程中的欧美国家,对西方农业近代化的成就有直观感受,他们提出的农业发展思想都是以西方当时的近代农业为参照的,没有这个外在条件,当时的思想家不可能凭空产生经济发展思想。从内部因素看,中国社会本身有发展农业、推进农业近代化的动力。首先,当时的中国殖民地程度尚不深,基本上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还有权力设计自己的未来;其次,当时的中国由于经济逐渐被纳入全球化体系,加之本国洋务运动的展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传统农业成为中国迈向工商文明社会的巨大障碍,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紧迫课题,这是农业近代化思想产生的重要动力。

清末农业近代化思想对清末农业近代化的实践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清朝末年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农业开始了近代化的嬗变,开始了蹒跚的近代化历程:现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农业领域推广;农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农业专门人才;农业的机械化开始起步;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开始提高;农会组织带来的乡村社会分化和自治程度有所提高;资本主义的农业经营方式开始出现。这一切都加速了近代因素向乡村社会的浸润,改变着乡土中国的社会面貌。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古国,中国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结构,对农业近代化构成了巨大的制约力量,使农业近代化举步维艰。农业近代化不可能单兵独进,它有赖于中国政治近代化、工业化、市场化、科学技术及教育近代化的同步推进,从整体上看,清末农业近代化仅开端绪,为继起的中华民国留下了艰巨的历史任务。

清末农业近代化思想对晚清社会国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型起了促进的作用,对民国时期农业思想的现代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民国现代“三农”思想的胚胎,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清末农业近代化思想还存在某些误区和盲区,如他们对土地制度和土地改革重视不够,对农村金融和税制改革问题没有引起注意,这些问题后来成为民国思想家们关注的重点。

【注释】

[1]江世民:《辨晰历史,借鉴历史——古代处置“三农”问题综述》,《理论经纬》,2003年第11期。

[2]王韬:《兴利》,《园文录外编》卷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页。

[3]王韬:《遣使》,《园文录外编》卷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6页。

[4]薛福成:《英吉利用商务辟荒地说》,《庸庵海外文编》卷三,光绪辛丑年上海书局,第1页。

[5]郑观应:《商务二》,《盛世危言》三编卷一,光绪二十四年图书集成局,第2页。

[6]郑观应:《商务》,《盛世危言》初编卷三,光绪二十四年图书集成局,第9页。

[7]陈炽:《商务》,《庸书》外编卷上,光绪丁酉宁氏重校本,第18页。

[8]陈炽:《商部》,《庸书》外编卷上,光绪丁酉宁氏重校本,第12页。

[9]陈炽:《创立商部说》,《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页。

[10]见《知新报》1897年4月第13册。

[11]张之洞:《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所折》,《张文襄公奏稿》卷二十九,第26页。

[12]张之洞:《劝学篇下》,《张文襄公全集》卷二百零三,第34页。

[13]张謇:《请兴农会奏》,《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一,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6页。

[1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0页。

[15][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4页。

[16]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解释,“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经济发展不仅指更多的产出,还指和以前相比产出的种类有所不同以及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增长意味着以更多的投入或更高的效率去获得更多的产出。发展的含义则不只这些,它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投入量分布的变化。”参见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17]陈炽:《讲求农学说》,《续富国策》卷一,光绪丁酉慎记书庄石印本,第13页。

[18]陈炽:《讲求农学说》,《续富国策》卷一,光绪丁酉慎记书庄石印本,第13页。

[19]陈炽:《讲求农学说》,《续富国策》卷一,光绪丁酉慎记书庄石印本,第13页。

[20]许涤新、吴承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页。

[21]陈炽:《讲求农学说》,《续富国策》卷一,光绪丁酉慎记书庄石印本,第13页。

[22]张之洞:《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张文襄公全集》卷五十四,奏议。

[23]皮明庥、邹进文:《武汉通史》(晚清卷),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页。

[24]皮明庥、邹进文:《武汉通史》(晚清卷),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页。

[25]《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35~738页。

[26]张之洞:《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张文襄公全集》卷五十四,奏议。

[27]廖一中、罗其容编:《袁世凯奏议》(中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52页。

[28]《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页。

[29]《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页。

[30]《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0~421页。

[31]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9页。

[32]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239页。

[33]张之洞:《华商用机器制货请从缓加税并请改存储关栈章程折》,《张文襄公全集》卷五十四,奏议。

[34]本段引文参见《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6页。

[35]《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6页。

[36]《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2~473页。

[37]王韬:《代上广州府冯太守书》,《园文录外编》卷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8页。

[38]《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页。

[39]周振甫:《谭嗣同文选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页。

[40]本段陈炽的有关论述参见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2~443页。

[41]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0页。

[42]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3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2页。

[43]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1页。

[44]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45]有关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及其世界地位参见叶世昌:《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复旦学报》,2000年第4期;李向民:《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世界地位》,《复旦学报》,1994年第2期。

[46]李向民:《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世界地位》,《复旦学报》,1994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