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电子书下载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必须审时度势,力求“阴阳平衡”。36-2何谓“阴阳平衡”?唯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必须以阴阳之道总揽全局,瞻前顾后,审时度势,化而裁之,推而行之,此乃“阴阳平衡”。如果将保护文物称为“阴”,开发旅游则称为“阳”,必须寻求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互平衡。众多社会主体在共生关系中博弈互动,制约着未来,社会合力的方向决定着社会发展趋势。
阴阳平衡”_社会共生论(第二版)

36-1

社会发展中,经常遇到“阴”与“阳”两种倾向的纠缠,难于选择:是斗争还是妥协?是坚持传统还是创新?是加快速度还是稳步前进?是抓稳定还是抓发展?是经济改革优先还是政治改革优先?是搞经济建设还是搞环境保护?是开发旅游产业还是保护文化遗产?面对起伏波动、变幻莫测、玄之又玄的微妙格局,怎么办?必须审时度势,力求“阴阳平衡”。

36-2

何谓“阴阳平衡”?《易传·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也。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只有阴,非道;只有阳,亦非道;阴加阳呢?仍非道。唯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何谓“一阴一阳”?不是一个“阴”,一个“阳”,而是有时“阴”,有时“阳”,有时“阴”变“阳”,有时“阳”变“阴”,阴阳转化方为道。倘若不能趋时而变,结果如何?就是或毁于阳亢,或败于阴盛。“阴”好还是“阳”好?不可一概而论。事物发展过“阴”,“阳”继之,“阳”为善;反之,事物发展过“阳”,“阴”继之,“阴”为善。是否过“阴”,是否过“阳”,何时应“阴”继“阳”,何时应“阳”继“阴”?也要具体分析。哪是“阴”,哪是“阳”?不在事物表象而在事物之根性,必须科学地判断,不可视“阴”为“阳”,指“阳”为“阴”,颠倒阴阳。以“阴”继“阴”,以“阳”继“阳”,岂能循道?若拘泥于一己之见,得意于管窥之识,势必盲人摸象,难以全面把握事物走势。如何见微知著,如何鉴往知来,如何相势而动,如何因势利导?必须以阴阳之道总揽全局,瞻前顾后,审时度势,化而裁之,推而行之,此乃“阴阳平衡”。

36-3

如果将妥协称为“阴”,斗争则称为“阳”。有时妥协为主,有时斗争为主。妥协过头,则用斗争取代之;斗争过头,则用妥协代之。“斗争哲学”强调斗争,忽视妥协,犯了“阳亢”之病;“绥靖哲学”强调妥协,忽视斗争,犯了“阴盛”之病。如果将传统称为“阴”,创新则称为“阳”。没有传统,缺乏张力,没有创新,缺乏活力,必须寻求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如果将政治系统称为“阴”,经济系统则称为“阳”,必须寻求政治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将文化称为“阴”,经济则称为“阳”,必须寻求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将生态称为“阴”,经济则称为“阳”,必须寻求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将保护文物称为“阴”,开发旅游则称为“阳”,必须寻求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互平衡。

36-4

人类历史在曲折中演进,社会发展遇到各种困难。为了化解难题,永续发展,社会政策必须因时而变。“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91]何谓穷?深陷困境之中也。欲走出穷困之境,“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92]。切莫固守教条,而要别开生面,如果穷而不变,不变则不通,不通则凶,必不久。还谈什么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物之穷极,欲使开通,须知其变化乃得通也。”[93]如何求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94]道驭器,器体道,道指方向,器显实用。道生生不息,器乃应而化之。“大人虎变”[95],“君子豹变,小人革面”[96]。天下百姓协力而进,方可变而通也。作为共生系统的社会,自有内在演化逻辑。“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97]语曰:人算不如天算。大自然是天,谁算得过自然?对自然胆大妄为者,尽遭报应。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亦是天,谁算得过社会?倒行逆施,只能是螳臂挡车,岂会得逞?众多社会主体在共生关系中博弈互动,制约着未来,社会合力的方向决定着社会发展趋势。因此,必须深入各阶层,体察民情、民意、民心,感受社会脉动,以顺乎历史潮流的变通之策,协调阴阳,化解问题,优化共生,引领发展。国运之道在变通,唯有善于变通方能造就辉煌的未来!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2]同上。

[3]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46、45页。

[4]同上。

[5]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21、46页。

[6]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21、46页。

[7]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66页。

[8]朴昌根:《系统学基础》,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

[9]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社科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57页。

[10]同上书,第59页。

[11]朴昌根:《系统学基础》,社科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12]朴昌根:《系统学基础》,社科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293页。

[13]同上。

[14]勒内·托姆:《突变论:思想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页。

[15]W·R·艾什:《控制论导论》,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106页。

[16]《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66页。

[17]转见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18]《孟子·公孙丑上》。

[19]《孟子·告子上》。

[20]同上。

[21]同上。

[22]《孟子·滕文公上》。

[23]《荀子·性恶》。

[24]同上。

[25]《荀子·儒效》。

[2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252页。

[27]同上。

[28]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29]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03页。

[30]转见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

[31]黄恒学、牛洪艳:《资源管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32]石玉林主编:《资源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33]鄢志武:《旅游资源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34]薛平:《资源论》,地质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35]王晓梅:“太空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数字通信世界》2006年第11期。

[36]黄恒学、牛洪艳:《资源管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49页。

[37]孙鸿烈:《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926—927页。

[38]陈永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39]黄恒学、牛洪艳:《资源管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40]薛平:《资源论》,地质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1页。

[41]周寄中:《科技资源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42]彭补拙、黄贤金、濮励杰:《资源科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1页。

[43]马费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44]占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1页。

[45]孙鸿烈:《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926页。

[46]石玉林主编:《资源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47]黄恒学、牛洪艳:《资源管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48]明庆忠、朱虹:《自然资源学导论》,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49]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50]彭补拙、濮励杰、黄贤金:《资源学导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51]黄恒学、牛洪艳:《资源管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52]同上。

[53]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54]黄恒学、牛洪艳:《资源管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35—36页。

[55]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56]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8、76页。

[57]同上。

[58]转见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83、196页。

[59]同上。

[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4页。

[6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3页。

[62]A·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63]《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504、505页。

[64]同上。

[65]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9、340页。

[66]同上。

[67]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68]《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8页。

[69]《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70]《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71]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页。

[72]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1页。

[73]转见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83页。

[74]《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6]转见华尔:《存在哲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89页。

[77]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页。

[78]同上书,第27页。

[79]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3页。

[80]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4页。

[81]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2页。

[82]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83]《道德经》第二章。

[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85]《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86]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转见《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37、347—348页。

[87]同上。

[88]《周易·泰·彖》。

[89]《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90]《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91]《易传·系辞》。

[92]同上。

[93](唐)孔颍达:《周易正义》。

[94]《易传·系辞》。

[95]《周易·革》。

[96]同上。

[97]《恩格斯致约·布洛赫》,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