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查看文献出版社

如何查看文献出版社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存储介质,通过特殊的机械装置记录声音信息或图像信息而产生。二次文献不对一次文献的内容作学术性分析与评价,只提供一次文献的线索。三次文献信息资源具有综合性、针对性强,系统性好,知识信息面宽等特点,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能直接提供参考借鉴和利用,往往是查阅文献信息资源的起点。校验码将根据前面的12位数而不是9位数计算得出。

2.2 文献信息资源类型

2.2.1 按文献的载体划分

(1)印刷型:以纸张为存储介质,以印刷为记录手段产生的传统文献形式。优点:便于阅读和流传,权威性高,规模数量巨大。缺点:存储密度低,体积庞大,难以实现自动输入和自动检索,管理较为困难。

(2)缩微型:以感光材料为存储介质,以缩微照相为记录手段产生的文献形式。优点:体积小,缩微度大,再现度高,传递方便。缺点:不能直接阅读,使用时必须借助于专门的机器设备,保存条件高。

(3)机读型:以磁性材料为存储介质,以键盘输入或光学字符识别输入为记录手段,通过计算机处理产生。这类文献一般用文件或数据库的形式存放在计算机的外部存储器(磁带、硬盘、光盘等)。优点:利于检索;缺点:必须借助专门的软件通过显示器或打印在纸上方可阅读、使用。

(4)声像型:又称视听资料。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存储介质,通过特殊的机械装置记录声音信息或图像信息而产生。优点:声情并茂、形象逼真、易于接受;缺点:必须借助特定的设备才可使用。

2.2.2 按文献的加工程度划分

(1)零次文献(灰色文献即未公开发表的文献)是指未经发表的或未进入社会交流的最原始的文献,如私人笔记、书信、手稿、笔记、试验记录等,未经任何加工整理的信息。其特点是内容新颖,但不成熟,不公开交流,不易获得。

(2)一次文献(原始文献),是指基于作者本人的工作和科研成果而创作的原始论文,如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学术论文等,它通常反映了著者的新观念、新发明、新技术、新成果、新思路、新消息,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对知识的第一次加工,可供研究、决策直接参考、借鉴,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是信息检索和利用的主要对象。

(3)二次文献(又称检索型工具书),是指将大量分散的、无组织的一次文献,进行浓缩、整序、加工、编辑成有系统的、条目化的文献,如目录、文摘、索引等检索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次文献的数量越来越大,大大超过了个人所能收集和查阅的能力,因此需要把这些分散的、数量庞大的一次文献加以整理和加工,便于报道和检索。二次文献不对一次文献的内容作学术性分析与评价,只提供一次文献的线索。

(4)三次文献,即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如专题述评、动态综述、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以及数据手册、百科全书等参考工具书。三次文献信息资源具有综合性、针对性强,系统性好,知识信息面宽等特点,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能直接提供参考借鉴和利用,往往是查阅文献信息资源的起点。

2.2.3 按文献的出版形式划分

(1)图书。图书是文献的最基本形式,广义的图书可以泛指一切出版物。图书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至今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196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统计的目的,将“一本除封面外,49页以上的非定期的印刷出版物”称为图书。《普通图书著录规则》(GB3792·2-85)将普通图书表述为“主要是指以印刷方式单本刊行的出版物,包括汇编本、多卷本、丛书等。不包括线装古籍、连续出版物及各种非书资料”。图书一般是对已发表的科研成果、经验,或某一知识领域系统的论述或概括。图书内容比较成熟、全面、可靠、信息量大,但由于撰写和出版所需时间较长,一些最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往往不一定能得到及时的反映,因此具有信息传递速度慢的缺点。

图书采用ISBN号来进行管理,ISBN是英文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ing的缩写,是国际通用的图书或独立的出版物(不含定期出版的连续出版物,如期刊)代码,即出版物的身份证。因为一个出版物按照ISBN取得的编号,将自始至终伴随着该出版物从编辑制作到出版发行的整个过程。任何人都可以通过ISBN清晰、准确地辨认所有非连续出版物——书籍或其他形式,并通过ISBN的信息知道该出版物所属的国家或地区,或语言。一个ISBN只能有一个或一份相应的出版物与之对应。ISBN标准对世界图书贸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图书或其他出版物建立目录档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图书或其他出版物出版、发行和管理的角度看,ISBN标准不仅是图书或其他出版物分类系统的关键数据,也是方便版权管理和监视销售数字的关键环节。因此,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大的推广。然而,由于该系统创建时只考虑到了印刷类出版物,随着电子及多媒体出版物的出现和出版业的蓬勃发展,ISBN系统的编号容量正在迅速减少,远远超过了该系统设计时的预想消耗速度。

2005年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新版国际ISBN标准,即ISO2108: 2005《信息与文献——国际标准书号(ISBN)》,该标准规定新的13位国际标准书号的执行日期为2007年1月1日。2007年前的ISBN号由语区/国家代码、出版商代号、顺序号和计算机校验码组成,是一个10位定长的号码。如: ISBN 7①-5624②-1099③-2④,十个数字划分为四部分:①语区/国家代码: 7指中文、0和1指英语、2指法语、3指德语、4指日语、5指俄语;②出版商代号;③顺序号(或书号);④计算机校验码。

2007年开始ISBN号升级为13位,将ISBN分为5部分,即在10位数前加上3位ENA(欧洲商品编号)图书产品代码“978”,这样书号标识与物品标识就完整结合在一起了。上面的ISBN编号显示为: ISBN 978①-7②-5624③-1099④-2⑤。①图书产品代码;②语区/国家代码: 7指中文、0和1指英语、2指法语、3指德语、4指日语、5指俄语;③出版商代号;④顺序号(或书号);⑤计算机校验码。校验码将根据前面的12位数而不是9位数计算得出。

13位数的系统与10位数的系统是兼容的。为了使系统资源供给充足并且能连续不间断地运行下去,同时为使更多的组织和个人进入出版界成为可能,在“978”用完后,可以用“979”、“980”或者……这样,EAN产品代码成为了ISBN的一部分,13位数的ISBN系统就与国际供应链上的EAN-UCC系统完全吻合了,出版物从此不再作为另类产品有独立的渠道发售,而是作为产品的一个分支存在,在贸易上的运作更容易进行,同时也可以预防任何可能的混淆、重复和错误的问题。

(2)期刊。指采用统一名称(刊名),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连续出版物。一般有连续的卷号、期号或年月顺序号。期刊在内容上大都汇集若干作者撰写的多篇文章、资料或线索,由常设的编辑人员编辑出版,各有专题,互不联系,故又称为杂志。期刊周期可分为半年刊、季刊、双月刊、月刊、半月刊、旬刊、周刊等,期刊中既有一次文献,也有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期刊出版周期短、数量大、发行流通面广、连续性强、品种繁多,因此期刊上载有大量的、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和原创性的观点和成果,能及时反映世界科研发展水平,是科研情报的重要来源。

针对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刊载大量专业论文和利用率较高的少数重要期刊,就称为该学科或专业的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个外来语,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核心期刊的最初意义只是反映特定学科相关的分布情况,属于文献计量学范畴,必须以统计数据作为基础,没有统计数据就无所谓核心期刊,它必须是某一学科较为集中地刊载原创论文的学术性期刊,它必须是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期刊。

核心期刊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目前外文核心期刊基本以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人文与艺术科学引文索引》(AHCI)中收录的期刊为准。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主要依据。

期刊采用ISSN号进行管理,在每本正式出版的期刊封面上,都有一个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SSN(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ing),以实现对全世界期刊文献的管理。ISSN是ISDS(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国际中心为在该系统登记的连续出版物分配的号码。采用ISSN编码系统的出版物有:期刊、会议录等。国际标准刊号等采用国际标准ISO3297《文献工作——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按国际标准ISO3297的规定,一个国际标准刊号由以“ISSN”为前缀的8位数字(两段4位数字,中间以一连字符“-”相接)组成。如: ISSN1005-8230,其中: 1005-823为前七位为出版物序号; 0为最后一位为校验码。ISSN号是一种期刊的唯一标号。我国于1985年建立了ISSN中国分中心(设在北京图书馆),负责中国期刊ISSN号的分配与管理,目前已有近5000种中文期刊分配了ISSN号并进入了国际ISSN数据系统。ISSN通常都印在期刊的封面或版权页上。

(3)报纸。是指一种新闻性质的定期出版物,出版周期最短,发行量最大,报道范围广泛,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包括日报、隔日报、三日报、周报、旬报、月报等,报纸信息量大,往往一些科学技术、统计数字和经济领域的一些最新消息通常最先在报纸上报道,因此报纸也是十分重要的情报信息源之一。

(4)科技报告。是科技工作者围绕某一专题从事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科研成果的正式报告,或是研究过程中某个阶段的进展报告,是科技工作者或研究机构向资助者呈交的研究结果。科技报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献形式。战后由于发展科学技术的需要,人们沿用了这种报道形式。目前,科技报道已成为科技人员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来源。科技报告单篇成册,但有统一编号。其特点是时滞短,失效快;出版速度快,篇幅长短和出版日期不定;有保密性,有时不易获取。

(5)政府出版物。由政府机构制作出版,或政府机构制作并指定出版社出版的文献。它包括法律、法令、议案、决策、通知、统计资料等行政性文献和科技文献。这类文献一般集中反映了政府各有关部门的观点、方针、政策,对了解某一个国家的科技及经济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会议文献。指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大体分为会前和会后两种,一种是会前的手稿、预印稿;另一种是会后会议录。学术会议都是围绕着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新成就和新课题来进行交流、探讨,因而会议资料是及时了解学科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各种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包括会议录中收集的论文或报告。

(7)专利文献。指发明人或专利权人向自己国家或国外的专利局提供申请保护某项发明时所呈交的一份详细的技术说明书,经专利局审查,公开出版或授权后所形成的文献。专利文献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是集技术、经济、法律为一体的文献,几乎囊括所有的技术领域,是极有价值的学术信息资源。其出版迅速、格式规范,有助于科技人员借鉴国际先进技术,避免重复劳动。

(8)学位论文。指著者为取得专业资格的学位而提出的,介绍他的发现与某种结论的调查或研究论文。学位论文是经过答辩和评审的原始研究成果,具有内容专一、阐述详细、比较系统的特点,学位论文水平较高,对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9)标准文献。指由国家某一机构颁发的对工农业技术产品和工程建设的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等方面的技术规定的文献,是从事生产和建设应当共同遵守的一种技术依据和规范。每一件技术标准都是独立、完整的资料,作为一种规章性的技术文献,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通过标准可了解各国经济、技术政策、生产水平,可预测分析其发展动向。

(10)技术档案。指生产建设、科技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针对具体的工程或项目形成的技术文件、设计图样、图表、照片、原始记录的原本及复制件。包括任务书、协议书、技术经济指标和审批文件、研究计划、研究方案、试验记录等。是科研或生产部门对某项工程项目所作的全部有关的技术文件进行归档保存的文献,其特点是翔实可靠,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11)其他类型资料。包括产品样本、灰色文献、视听资料等,可以笼统地将图书、期刊以外的文献如科技报告、学位论文等称为特种文献,它们是科技人员进行科研时经常要用到的文献,在检索中,它们占有很大的比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