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想选择

科技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想选择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成果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实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既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技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想选择_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一)科技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于关键性地位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依靠的只能是科技创新的力量。科学技术这柄“双刃剑”作用的发挥,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人类运用得当,则科学技术可以发挥造福人类的作用;反之,则可能给人类造成无穷的后患。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和谐共生。它需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法律、道德等诸多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其中科技创新的力量是居于关键性的地位的。在经济发展领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越来越发挥其独特功能。当今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使生产率成倍地增长,19世纪的产业20%靠科技,20世纪上升为80%,21世纪的今天其作用将更不可估量。并且科技创新还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实现由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大提升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成果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正面功效,依然是人们着力研究探索的重点课题。治理污染的环境,需要研发专门针对治理的高新技术,为此只有依赖科技创新的力量。对于资源短缺问题,主要从开源与节流上人手,对于资源的利用,依赖科技创新的力量实现合理开发资源并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同时通过开发新的资源来替代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来维系人类的发展。在社会发展方面,科技创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人类文明的提升;交通运输方式的进步;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合理的居住环境等。由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维持了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带来了社会、经济、生态的发展,也必定带来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科技创新的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科技创新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领域。比如: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促进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科技创新发展意味着旧的产业结构关系的调整,新的结构关系的建立,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从而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更加均衡增长,可持续能力增强。

(三)科技创新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科技创新既能够通过自身的升华,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既能赢得社会的综合发展又能赢得自然的协调发展。科技创新所蕴涵的世界观价值、科学精神、伦理学规范等,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自然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自然科学的认识是辩证的,每项真正的突破,都会燃起哲学的理性光芒,都不可避免地冲击和改变着陈旧的社会观念,从而建立起新的科学观念,并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自然科学帮助人们不断走出僵化思想的误区,也推动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可以说世界观是近代科学影响社会的最早、最主要的方面。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社会道德观念不断拓展与升华的必要前提。科技创新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们自身的本质认识,从而扩大了人们的道德视野,促进了道德观念的变革。同时,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力量。

在当代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又是科技进步的强大后盾。如果没有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人类就难以实现无害产品开发、清洁生产,以及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循环利用;如果没有经济社会发展做后盾,科技创新的进步和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和动力。因此,实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既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4-275.

[3]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国家统计局网,2006-02-28.

[4]吴盛汉.科技进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J].龙岩学院学报.2005(10):5-8.

[5]韩金祥.科技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模式[J].科学与管理,2006(4):24-26.

[6]蒋美仕,雷良,任树言.论科技创新的经济功能[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7):67-69.

[7]黄顺基,李庆臻,大动力——科学技术动力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7.

[8]陈永刚,傅长吉,科技发展与政治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2007(2):84-85.

[9]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张萌.论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当代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J].法制与社会,2006(9):207.

[11]开·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45.

[12]陈永刚,傅长吉.科技发展与政治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2007(2):8485.

[13]向华文.科技革命与社会制度嬗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43.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4.

[15]邢媛.当代社会发展观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00.

[16]吴自斌.科学技术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J].学海,2005(2):5-10.

[17]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4-165.

[18]王立行.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J].东岳论丛.2002(3):125-128.

[19]刘元芳,企业文化与科技创新互动作用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7):243-245.

[20]吴忠泽.科技创新:现代文化产业翱翔之翼[J].中国软科学,2006(2):1-5.

[21]王桂兰.科技创新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动力之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229-231.

[22]覃明兴.关于生态科技的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3).

[23]王玉庆.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全国循环经济发展[J].中国环保产业,2004(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