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人类进化的文明史来看,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特殊和非常重要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之一。“科技创新”概念最早由留美学子传入,在中国已近百年,“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时髦却是近30年来的事。1992年6月中国政府在《里约宣言》签字,标志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动。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来看,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又是相互独立、相互矛盾的。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_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从人类进化的文明史来看,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特殊和非常重要的关系。如果说人文社会科学多侧重非理性思考,那么科技创新则多侧重理性开发。当人类只顾开发自己理性的左脑而冷落了感性的右脑的时候,人们找到了有道有理的学说,丧失了有情有爱的自我;当地球只顾开发科技的西半球而淡忘了自然的东半球的时候,一部分人享有高科技带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却为整个世界的动荡埋下了恐怖的因果;当高科技在人们眼中渐渐显露出双刃剑的特性的时候,人文教育的呼声由弱变强直至甚嚣尘上;当西方科技革命一浪高过一浪的席卷世界之后,东方孔子的儒学思想开始在世界多国生根发芽。然而非理性也只是人类觉醒的另一面而不是最终目的,经历了理性的冷锻和感性的热熔,被上帝搅乱了语言无法建造通天塔的人类还是建造了地球卫星,用虽然不同却能相通的语言开始在更高层次上交流和寻求各处差异的超越和整合。由此看来,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对“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动因机制”的探讨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之一。科技创新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持续是量的积累,持续是跨越的前提,持续是一个很高的要求。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可持续发展就缺少必要的技术保障,也就不可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科技创新”概念最早由留美学子传入,在中国已近百年,“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时髦却是近30年来的事。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992年6月中国政府在《里约宣言》签字,标志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动。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应该在调整中持续,在转变中持续,在提升中持续。中科院《200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关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判别为六个平衡,即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开发创新与保护继承,物质生产与精神富足,自由竞争与整体规范的平衡。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实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部分,科技创新本身也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强调科技创新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实施科学决策,减少和规避风险,加强成本核算和效益理念,提高投入产出比。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来看,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又是相互独立、相互矛盾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创新又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时,有时会引起短期开发与长期开发的矛盾;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有时会扼杀传统产业或民族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有时会带来新的就业问题等等。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科技创新的速度是惊人的,但伴随的自然环境恶化也是惊人的,为此西方出现了批判盲目崇拜现代科技的思潮。因此两者相互推动、相互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本身是社会的进步,是由科技不断创新所推动的。社会进步不仅给科技创新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必须有利于对人的终极关怀。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搭建一个创新平台,改善条件和创优环境,营造一种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科学人文,和而不同。创新是求真,可持续发展是求善,但无论是求真还是求善,都得与时俱进,都得改善条件和创优环境。为此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坚持求真与求善的统一,实行科学决策。首先要完善政府的决策,科学地进行发展战略调整、保障科技投入、社会资源的配置等等。第二,正确处理好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坚持建设小康社会科技要先行,加大科技投入。同时,要采取措施,通过政策发动、舆论鼓动、利益驱动、示范带动,充分调动企业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加大科研投入,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第三,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实现跨越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发展有一个速度问题、依托问题、后劲问题,也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问题。离开经济规律来谈可持续发展显然苍白无力,而忽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必然是短见的。推进工业化,扩大开放引进,国外和沿海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会转移到内地,必须有一个底线,即哪些产业不能进、哪些生产技术不再用等等,应有明确的规定。

科技创新着眼未来,引领社会,具有超前意识。也只有超前才能引领,才能推动,才能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科技作为社会公众事业,必须是全社会参与和关心的事业。而现实中一些人因为没有前瞻性,看不到科技的潜在力,就不愿花更多的精力来抓科普。为此,我们只有摘掉科技头上的神圣光环,还科学的大众化。要想广大民众关心和参与,加深对科技创新的真正理解就必须先让广大民众认同科学、理解科学,至少要获得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科技信息,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真正实现优先发展,科技创新才有长久的后劲。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大学作为创新重地,聚集了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理应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承担重要责任,在承担国家科技重大战略任务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培育和造就创新人才中发挥基地作用。

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的科技素养在发展过程中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素养的提高主要靠教育普及、科学传播。教育普及、科学传播并不直接提高或变为生产力,它是基础性的工作。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自身建设水准,以人为本是其思维原点。可持续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用全面发展的视野服务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克服“科技至上”、“理性至上”的关键。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它推动人们从对人的成长、从人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最大限度上抑制了科技革命带来的“人的异化”,从而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为探索未知世界,认识发现真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承担着可持续发展的光荣历史使命。科技创新追求的目标最终应该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种极其高尚的理性和精神追求,是探索性、创造性的智力劳动,需要整合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科学与人文、理论与经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实现一时发展与千秋发展的和谐统一。而科教兴国战略无疑是理性而智慧的选择。提升科技创新和教育普及能力,是中国发展后劲之所在,核心竞争力之所依,前途命运之所系。抓住了科技创新和教育普及,就抓住了中国发展的关键,就抓住了中国发展的根本,就抓住了中国发展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