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关系重构的路径探讨

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关系重构的路径探讨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主体间性的课堂互动中,教学将不再意味着教师以独白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单向控制,也不意味着学生被动地接受、存储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两者都以主体的身份共同步入教学的“之间”领域,在那里,双方精神相遇,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着教学的意义,提升着生命的价值,享受着诗意的人生。重构高校主体间性的师生课堂互动,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
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关系重构的路径探讨_虚假与真实: 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研究

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冲突是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和谐发展的对立面,也是高校师生课堂和谐互动发展的必经阶段。实现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关系从冲突到和谐的转变,需要对互动目标、互动主体、互动内容和互动方式等课堂互动的基本要素进行全面的重构。

1.互动目标:从知识占有走向全面提升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中的一部分。”[30]和谐的高校师生互动是师生通过自主活动和交往对话进行知识建构和促使个性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核心目的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以及把学生培养成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人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31]高校师生课堂互动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促进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更在于促进学生的主体精神建构,进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实现从知识占有到全面提升的课堂互动目标的转变,大学教师要在课堂互动中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关注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创设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只有在探索中,人才能得以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创造未来,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充分显现,人的生命价值才能得到更高的提升。”[32]教师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自主发展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他们的自主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而不是把事先准备好的假设强加给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或选择方案,而不是严格限定学生执行教师给出的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尝试、判断和发现,而不是急于把正确的做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找到教师想要的答案。其次,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生活是教育的动力源[33]。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将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引入课堂,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使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赋予教学互动以生活意义。再次,要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唤醒大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话语情境。“课堂不仅是一个知识课堂,也是一个情感课堂。”[34]“影响知识情感认同的基本途径是教师采用富有知识亲和力的话语形态。”[35]大学教师要将教材中的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的有效教学话语,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使教学语言具有真实的情感性和生活性。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教学话语,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主体:从单向控制走向自主建构

个体的自我是在主我与客我、自我与他人等主体间的符号互动活动中自主建构的。在互动过程中,自我表现出高度的反思性和主体性。和谐的课堂师生互动应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对课堂教学情境意义进行自主建构,并获得自我的主体间的互动过程。在主体间性的课堂互动中,教学将不再意味着教师以独白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单向控制,也不意味着学生被动地接受、存储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两者都以主体的身份共同步入教学的“之间”领域,在那里,双方精神相遇,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着教学的意义,提升着生命的价值,享受着诗意的人生。重构高校主体间性的师生课堂互动,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教师要从课堂互动的单向控制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国外学者用比喻的形式对教师的这一角色转变进行了阐述。艾尔斯(Ayers)把教师描述成助产士:“好的教师就好像好的助产士给予产妇生产的权力。好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知道何时应该退后并保持沉默,在必要时像助产士一样及时推一把或拉一把。”[36]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大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互动中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摒弃注入式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鼓励大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教师要改变想把一切都告诉学生的习惯,少讲或不讲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多去发现他们所需要知道的课程的一切。“教师必须停止总是代替学生完成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组织学习内容、举出例子、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总结讨论、解决难题和制作图表等等”[37],并学会逐渐地少替学生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教师要通过设计和实施各种活动来创造和维持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和责任心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接受学习的责任。二是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思想和互相学习的机会,将课堂互动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的课堂主体行为是课堂互动的前提和保证”[38],教师要通过设置特定的学习任务,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想,对学生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讨论和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评析,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教师要通过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机会,让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怎样进行判断并帮助他们获得自信。三是要做更多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设计工作。教师要重点设计能吸引学生参与的学习任务和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真实体验活动。设计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要能够展现教学内容内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行动并受到激励。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真实的、合理的练习,而不是虚假的、模拟的或其他为活动而活动的练习,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和提升意识。

3.互动内容:从封闭预设走向开放生成

心灵与自我是社会互动的产物[39],是个体在对互动符号进行情境定义和主观解释的过程中生成的。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符号并没有固定的意义,“意义的客观基础存在于社会行动中,或者说,实际上存在于它与这样一种社会行动的关系之中”[40]。“米德主张,意义产生于社会互动,是互动过程的产物,对意义的认识通过对互动过程的反思获得”[41]。符号的意义随互动主体的解释而形成和变化,原有的意义可能会被肯定、被改变、被抛弃或者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意义[42]。和谐的师生课堂互动是师生对教学符号意义进行双向理解和自主建构的生成过程。课堂互动的内容存在于师生自我经验与教学文本的互动过程之中。因此,课堂互动的内容不只是预设好的静态知识,还包括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不断扩展和生成的经验。为实现互动内容从封闭、预设走向开放、生成,高校教师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实施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弹性化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指在教学设计时要为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及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等留有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43]。所谓广阔的空间,具体到课堂互动上,是指课堂提问的空间、课堂活动机动的余地、教学内容重组的可能性等。所谓充足的时间,是指教学设计要为即时性的课堂互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留有充足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从单纯预设式的教学设计走向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设计”[44]。只有实施弹性化的动态生成式教学设计,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以主体的姿态与教材对话。“教师与教材的对话是整个教学的基础”[45]。教师要以怀疑的态度和研究的意识与教材对话,善于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教材进行自主改造,突破教材原有的知识框架,及时引入学科前沿知识。教师要从教学内容适应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深入发掘教材的情感价值:一是发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价值,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并使之向有意注意转化。二是发掘教材内容的意义建构性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对自身发展的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三是发掘教材内容的情感陶冶价值,促进学习中的知情交融,对学生的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要善于激活和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动态是常态,生成是关键”[46]。教师“要树立起学生是教学资源的观点”[47],凭借教学经验和对教学互动情境的敏感性,激活和捕捉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囿于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要根据课堂互动的实际情境,及时变更预设的教学计划,及时重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意义的有效生成。

4.互动方式:从机械灌输走向心灵对话

个体对符号的理解并不是一个机械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理解与自我反思的建构过程。和谐的课堂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机械灌输的过程,而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智慧生成和实现师生心灵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活动是和谐课堂教学互动的核心活动。教学互动的重点是教师通过有效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有效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正确答案,而是为了深入挖掘问题的实质”[48],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实现互动方式从机械灌输到心灵对话的转变,大学教师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双向互动的核心是互动主体间的平等、真诚、尊重和理解,它强调的是主体间的话语交流、心灵沟通和视界融合。教师要创造民主自由的互动氛围,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得到尊重和激励,使他们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学会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摒弃“我讲你听、居高临下、单向施教”的单一机械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辩论法、讨论法等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要精心设置互动问题。“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关注到问题的不同水平,以便引发学生真正的思维,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49]。一是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互动问题,让问题切中要害,使提问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二是根据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互动问题,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是围绕社会热点话题设置互动问题,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开放性,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四是立足学科发展前沿设置互动问题,将学科领域的新观点、新方法及时纳入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追踪学科前沿,思考和探索问题。再次,要善于进行有效追问。“动态性是思维结构的精髓”[50]。教师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问题所给出的答案,还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教师要将学生所给出的答案作为进一步追问的基础,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初始答案,阐述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使学生将注意力从指向问题本身转向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