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夏的印象(下集)

宁夏的印象(下集)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的印象(下集)宁夏是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5%左右。这种外来的文化与宁夏原有的地域文化相互碰撞、渗透,使宁夏的移民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宁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57 年,宁夏工业生产总值只有 2.58 亿元,基本是手工业作坊。这意味着,宁夏已经充分认识到,人才是宁夏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宁夏的印象(下集)_印象宁夏

宁夏的印象(下集)

img20

img21

img22

宁夏是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5%左右。回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但回族并不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从唐代开始,经过元、明、清几个朝代,从中亚细亚来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国境内的突厥人、畏兀尔人、蒙古人以及汉人等众多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的统一的民族——回族。

马平(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回族最早进入宁夏时,可以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联系在一起。这段历史大家都很了解,当时唐玄宗被安禄山逼迫出走四川,他的太子在宁夏的灵州登基,史称唐肃宗。他的大将郭子仪借助大食兵平定安禄山,‘安史之乱’之后,这部分大食兵就没有回去,留居在陕西、甘肃、宁夏这一带。在宁夏,回族最早的记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元代,特别是元代皇族对于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成吉思汗西征获胜后,征调和迁徙大批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其他各族人中的工匠和士兵到中国,这些人便是回族的先民。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王府就在今天宁夏固原的开城乡。据《多桑蒙古史》记载,忙哥剌不仅自己信仰伊斯兰教,还把儿子阿难答托付给一个伊斯兰教徒抚养。阿难答承袭安西王后,“因传回教于唐兀之地,所部士卒十五万人,闻而从信教者居其大半”。

img23

img24

img25

img26

杨怀中(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这就说明,那个时候在宁夏及其周边地方,也是回回部队驻守的地方。元史也有记载说,罢迁诸道回回军,即把各个地方驻守的回回军不再调动了。这就说明,那个时候回回军的驻防是广泛的。当统一全中国的战争结束之后,元朝建立了,社会稳定了,大量的部队也就不必要了,元朝政府就下命令,把各个方面的部队转成农民了。”

宁夏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距今470多年,是一座传统的中式古建筑寺院,可容纳千余人进行礼拜。这里的纳氏回族,其祖先又可追溯到元代。

马平(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宁夏永宁纳家户的纳姓,可以和中国回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赛典赤·赡思丁联系在一起。赛典赤大家都清楚,他曾经做过陕西的平章政事,其长子纳速喇丁去世后,他的4个儿子分化成纳、速、喇、丁4个姓。这4个家族在西北分布比较广。史书记载,在长安有拉家村,在宁夏有纳家户。”

清真寺是回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在宁夏,不同建筑形式和不同规模的清真寺有3000多座。同心清真大寺是全国十大古老清真寺之一,它是明朝初年在一座废弃的喇嘛庙的基础上建起来的,既保留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风格,又融入了伊斯兰建筑的特色。

回族在我国的分布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由于长期与汉族等民族杂居交往,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回族普遍使用汉文,讲汉语。但他们在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上仍保持着自己的特色。这是因为他们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

宁夏的回族与居住在这里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生息繁衍,文化上、生活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构成了一幅民族团结的历史长卷。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处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织的宁夏地区,已经成为各民族东来西往、南下北上的会聚之处。从秦汉时期开始,出于开拓边疆、巩固边防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统治者就频繁从各地向宁夏地区移民。到了明朝,为充实边疆,在洪武和永乐年间,大量向宁夏移民。先是从山西,后来则是从全国各地。清代以后,随着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融合趋势的进一步扩大,宁夏地区可以说已经会聚了天下五湖四海之人,以至于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宁夏有天下人,而天下少宁夏人。

img27

img28

img29

宁夏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称,但这一称谓最初的来历却与自然风光无关,而是由于这里迁移来的南方人较多,风俗近于江南的缘故。在有关宁夏的各种版本的地方志上,都注明此地“有江左遗风”。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各国各地大批知识分子、管理人员以及技术工人等为支援西北建设,主动请缨来到宁夏,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来到了宁夏。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宁夏又成为外地经商者投资的热土。他们经商设厂,有的还将全家搬来定居。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在自觉不自觉中,他们带来了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外来的文化与宁夏原有的地域文化相互碰撞、渗透,使宁夏的移民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宁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1957 年,宁夏工业生产总值只有 2.58 亿元,基本是手工业作坊。农业也十分落后,增加值仅 1.8 亿元,粮食总产量仅 56.04 万吨,平均亩产不到 50 公斤 。全区没有一寸铁路,极少的一点公路也是以前的车马道扩建而成,客货运输主要靠人力和畜力。人均消费水平仅有 100 元左右,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不到 70 元。文化教育落后,人民健康没有任何保障。

img30

吴忠礼(宁夏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党中央在1956年就建议,在甘肃成立一个省一级的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的建议,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当时组织了党内外5000多人的大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央的建议是正确的。”

马玉槐(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应该说,自治区的成立使宁夏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天换地的变化。这样说不夸大,如果不是成立自治区,绝没有现在宁夏的变化,绝不会。”

48年过去了,宁夏的发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这其中的甘苦,宁夏人体会最深。

到了2005年,全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9.4亿元,全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8元。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数字是枯燥无趣的,但数字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正是在这些数字的变化中,宁夏一步步走向现代化,宁夏人的生活一天天在改变。在“十一五”期间,宁夏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才的发展。这意味着,宁夏已经充分认识到,人才是宁夏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img31

img32

当然,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加上自然环境的限制,使得宁夏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知名度也不高,很多人对宁夏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宁夏著名作家张贤亮在一篇文章中写道,2005年,中央电视台在一部专题片里介绍他时,居然说“张贤亮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银川市”。

img33

img34

这令宁夏人感到尴尬的事情,反而成为人们努力向上的动力。知耻而后勇。宁夏虽落后,但宁夏人很有干劲,不自卑。宁夏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令外地人赞叹,就连宁夏人自己都感到眼花缭乱。作为宁夏的首府,银川市的发展其实就是宁夏发展的缩影。银川市提出要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和“最适宜创业的城市”,这样的目标志存高远,却又脚踏实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千古绝唱是许多人头脑里对宁夏的印象。这种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情景在宁夏依然可以得到真切的感受。但物是人非,今日的宁夏是大漠孤烟中的绿洲,是长河落日里的沸腾。

宁夏人并不讳言落后,因为宁夏人知道,有了追赶的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编导:谢 红

撰稿:谢 红

摄像:李 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