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唐诗中的宁夏(下集)

唐诗中的宁夏(下集)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唐诗中的宁夏(下集)安史之乱使唐王朝元气大伤。到了晚唐,历经中唐军阀混乱、宦官专权、朝臣党争的困扰,国势已是日趋不堪。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榨更是日甚一日,终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黄巢起义”,使唐王朝走上了土崩瓦解的道路。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也渐趋没落,昂扬的精神也有所减退。但在这一时期的宁夏古诗中大都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
唐诗中的宁夏(下集)_印象宁夏

唐诗中的宁夏(下集)

img51

img52

img53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元气大伤。叛乱平定后,各种问题一一暴露出来,军阀割据,宦官专权,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搅得大唐江河日下,这就使得中唐诗歌的情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唐骥(宁夏大学教授):“中唐前还有一个大历时期,这是盛唐和中唐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指的是从唐代宗大历年间到唐德宗贞元年间这40年。总的来说,这时期的诗歌已经失去了盛唐的气象,但其中少量的作品仍然保持着盛唐遗韵。其中也有不少优秀的诗篇,这当中有的也写到了我们宁夏。李益是大历时期独树一帜的诗人,由于仕途不得意来到了西北,经历了十几年的军旅生活。但是个人人生的不如意,反而促成了他诗歌创作的辉煌。安史之乱期间,吐蕃打着‘助国讨贼’的旗号开往灵州,代宗时期,又数次围攻灵州,因此唐王朝不得不在灵州一带加强防守。在李益的诗歌中,像《暮过回乐峰》、《夜上受降城闻笛》、《盐州过胡儿饮马泉》,都是他在宁夏期间写的优秀诗歌。从过回乐峰、上受降城来看,李益到过这些地方。《夜上受降城闻笛》写道: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里写的受降城指的就是灵武。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夜晚登上受降城的所见所闻:从回乐峰到受降城,这一片辽阔的地带,月光照耀着大地,如同一片霜雪。人们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这时候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芦笛的声音,笛里吹奏着家乡的小桥流水,这就使得在这一夜,士兵们都回头遥望自己的家乡。这一声芦笛竟能号令三军,就是因为它勾起了人们心中深深的乡愁。其实李益也不是一味地写征人思乡,久戍思乡也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吐蕃入侵使生灵涂炭、家园破坏,抗击吐蕃乃是军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在《暮过回乐峰》里他也写到,尽管士兵有这样的思乡之苦,但是他们乐在前线,表现出高昂的士气:

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
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

士兵守卫着烽火台,太阳落山了,黄昏从远远的沙漠渐渐走来,又度过了孤独寂寞的一天。过去的士兵都以还乡为乐,而如今的士兵,在如此孤独的生活中,却是乐在前线不肯还乡。这首诗和《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对姐妹篇,应该合起来读才是。

img54

img55

白居易是中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面对各种社会弊端,他在讽喻诗里对这些进行了全方位的揭露,《城盐州》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篇。在这首诗里,他对只顾谋取个人私利,不把国家安危放在心上的边将进行无情的揭露,表现了自己对边事的焦虑。由于吐蕃的不断骚扰侵犯,使唐朝更看清了盐州城的重要。于是唐德宗派人前去筑城。由于各方面通力合作,只用6000人工,20天时间,就得以竣工。白居易在这首诗的题目下边,注明自己写作的目的是‘美圣谟而诮边将也’。这首诗的前一部分就是所谓‘美圣谟’,也就是赞美皇帝正确的决策。然后这首诗又写筑城以后给盐州带来的和平、安宁和经济的繁荣。‘自筑盐州十余载,至今毡求不犯塞’,就是说这城建起十几年来,吐蕃再也没有来侵犯。‘福州驿路好马来,长安药肆黄芪贱’,就是说从陕北福县,一批一批的骏马运到了盐州,而盐州盛产的黄芪运到长安以后,药铺里黄芪的价格都降下来,这就写出筑城给这一带带来经济的繁荣。诗的下一部分就是所谓的‘诮边将’,也就是讽刺盐州的那些边将。这些边将心里暗笑,当年筑受降城的张仁愿,筑起了这些城池挡住了敌人,自己却没有捞到什么好处,而现在这些边将,他们纵容敌人,靠着强敌的存在来得到朝廷的重视。这就是诗中写道的,‘相看养寇为身谋,身握强兵固恩泽’,完全不顾国家安危。最后诗人写道:‘谁能将此盐州曲,翻作歌词闻至尊。’希望有人能把这首诗谱成歌曲,让皇帝听到,引起他对边患边城问题的重视。”

img56

img57

山雨欲来风满楼。到了晚唐,历经中唐军阀混乱、宦官专权、朝臣党争的困扰,国势已是日趋不堪。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榨更是日甚一日,终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黄巢起义”,使唐王朝走上了土崩瓦解的道路。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也渐趋没落,昂扬的精神也有所减退。但在这一时期的宁夏古诗中大都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

唐骥(宁夏大学教授):“这一时期各民族联合起来,共同防御的景象也时时见于诗中,这在晚唐诗中是很少见的。由于当时宁夏境内的少数民族大多是一些比较弱小的少数民族,他们也同样要受到回纥、突厥的骚扰,因此常和唐朝的军队一起联合御侮,像晚唐薛逢《送灵州田尚书》就写到了这样的景象:

阴风猎猎满旌竿,白草飕飕剑戟攒。
九姓浑羌随汉节,六州蕃落从戎鞍。
霜中入塞雕弓响,月下翻营玉帐寒。
今日路旁谁不指?穰苴门户惯登坛。

诗中的‘九姓浑羌’指的就是吐谷浑、党项等少数民族的部落。‘六州蕃落’指的是西北地区各州的少数民族。这首诗就是描写了在寒风严霜中各族士兵追随田尚书共同御侮的景象。像张蠙的《朔方书事》写道:‘秋尽角声苦,逢人唯荷戈。’写秋末时节军号声在天空回荡,一路所遇到的人,人人肩上扛着枪。另外像李昌符《登临洮望萧关》也写道:

img59

渐觉风沙暗,萧关欲到时。
儿童能探火,妇女解缝旗。

写在萧关一带,连儿童都能探看烽火、报告军情,妇女也都来缝制战旗。宁夏号称地近浑羌,民风尚武,严峻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刚毅敢武的人民,至于将士那就更不用说了。这里尤其有一首好诗,是卢汝弼的《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北风夹着飞雪吹到了身上,吹到了伤疤上,周围一片冰雪严寒,半夜时候火把飞来,知道敌人又来进犯,不顾伤病,不顾严寒,大家一起冲出去,一起保卫贺兰山。这样的诗句千年以后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内容与这首诗相似而知名度更高的是韦蟾的《送卢蟠尚书之灵武》: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水木万家千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
心源落落堪为将,胆气堂堂合用兵。
却使六蕃诸子弟,马前不信是书生。

由于引黄灌溉,宁夏川区成了西北干旱高原上的一片绿洲。这首诗就是写灵武果园遍地、水木掩映的景象。韦蟾是当时朝中的官员,没来过宁夏,他写这首送别诗时显然是在长安,但诗里把灵武一带写得如此绘声绘色,如此传神,这说明宁夏川区这时候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的开发,塞上江南的知名度已经相当高。”

公元907年,农民起义的叛徒朱全忠胁迫唐昭宣帝让位,结束了唐王朝,从此中国进入了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的分裂动乱时期。这个时期的宁夏似乎没有诗保留下来,当然也可能是没有诗人来到这个地方。从整个诗歌发展来看,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这以后任何朝代的诗篇都无法与唐诗媲美。唐代描写宁夏的古诗,也是后来任何朝代描写宁夏的古诗无法企及的。

img60

img61

在这些诗里我们似乎目睹了宁夏在唐代时的辉煌。随着岁月的更迭,这片土地上的硝烟早已散去,昔日的古战场现如今已经变成良田。博物馆里的闪闪器皿也在陈述着昔日的历史,但毕竟不同于装满诗人激情、饱蘸诗人血泪的诗篇。从这些唐诗中,我们能够呼吸到大唐时宁夏炙热的空气,感受到大唐时宁夏人的英雄气概,看到当时宁夏人真切的生活。

编导:程天林    

撰稿:程天林 唐 骥

摄像:胥陆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