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两度萍踪非预料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两度萍踪非预料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时间:2022-05-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两度萍踪非预料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厉以宁把湖南沅陵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49年夏,厉以宁到了苗族聚居的泸溪县城。1949年,厉以宁到过沅水边的湖南辰溪县。厉以宁在一首《鹧鸪天》中对当地的情景作了描绘。芷江盛产木材,厉以宁的一首《采桑子》,道出了麻缨塘附近乡村中的生活气息。厉以宁在游览凤凰山时,对张学良将军爱国之心的崇敬和对他后半生不幸遭遇的同情,凝聚在1950年所填的《鹧鸪天》中。

两度萍踪非预料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厉以宁把湖南沅陵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43年起,他家住在沅陵酉水西岸、沅水北岸的太常村。沅陵太常村,正是沅水和酉水的交汇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1949年春,全家搬进沅陵县城,住在府坡横街,西面是龙兴讲寺,东面是文庙,北边是梧桐山,南面就是清澈见底的沅水。

湘西是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激流飞溅的猛洞河,民情浓郁的苗寨,凤凰古城的幽静城堡,张家界的奇峰峻岭,沅陵则有像凤凰展翅般的凤凰山、千古圣迹二酉山。虽是避难至此,但少年不知愁滋味,活泼好动的厉以宁,几年间,不仅熟悉了沅陵的山山水水,还到过桃源、常德、泸溪、辰溪、黔阳、芷江、晃县等地。

厉以宁后来回忆那段日子时说:“山上的溶洞和奇峰怪石,茂密的树林和林间野花,江上的险滩,纤夫的号子,放排工的豪歌,尽管这已是多年前的事情了,但直到现在,还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

沅水放排工(www.guayunfan.com)厉以宁写过有关湘西的诗词,有几十首之多。透过这些诗词,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厉以宁青年时代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爱恋,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后来重游湘西后的各种感受。他早期有关湘西的诗词有:

渔歌子[16]

沅陵老鸦溪

一九四九年

四月江村春意浓,

秧田初绿杏花红。

风伴雨,

雨随风,

山头藏在雾云中。

老鸦溪在沅水南岸,对岸就是沅陵县城。当时溪边住了几十户人家,都是倚山建造的木屋,屋旁果树繁密,沿溪而上,层层梯田,是典型的湘西农村风貌。

1949年夏,厉以宁到了苗族聚居的泸溪县城。县城很小,比沅陵小多了。每逢赶场日,四乡的苗族农民都到县城来做买卖。下面这首七绝描述的是集市的情形。

七 绝[17]

湖南泸溪

一九四九年

日丽风和集市开,

乡间少女赶场来。

笑声几处因何起,

花布缝裙巧手裁。

“花布缝裙巧手裁”一句,写出了苗家少女手工的灵巧。而“笑声几处”则写出了少女们赶场时的愉悦心情与祥和气氛。

1949年,厉以宁到过沅水边的湖南辰溪县。那正是大旱之年,农家久旱逢雨,欣喜异常。厉以宁在一首《鹧鸪天》中对当地的情景作了描绘。

鹧鸪天[18]

湖南辰溪道中遇雨

一九四九年

本是江南鱼米乡,

秋冬缺水叶枯黄,

农家焦急无良策,

一片诚心祈上苍。

云渐聚,月深藏,

夜来春雨满池塘,

路边原有梧桐树,

明日新栽又几行。

这一年夏秋之交,厉以宁还到过湖南芷江麻缨塘,住在农家。芷江盛产木材,厉以宁的一首《采桑子》,道出了麻缨塘附近乡村中的生活气息。

采桑子[19]

湖南芷江麻缨塘

一九四九年

山中原木顺溪下,

任自漂流,

搁浅村头,

锯锯钉钉成小舟。

船家拂晓河湾去,

撒下鱼钩,

坐待丰收,

活鲫泥鳅一满篓。

凤凰山,位于沅水南岸。抗战初期,张学良将军曾一度被关押在此。厉以宁在游览凤凰山时,对张学良将军爱国之心的崇敬和对他后半生不幸遭遇的同情,凝聚在1950年所填的《鹧鸪天》中。

鹧鸪天[20]

沅陵凤凰山,张学良将军被关押处

一九五〇年

戎马疆场意正浓,

一朝面壁却朦胧,

愁看岭下沉沉日,

忍对滩头阵阵风。

生有限,怨无穷,

倚窗翘首望征鸿,

盼将战报频频递,

心在白山黑水中。

凤凰山凤凰寺,张学良将军被囚禁处

酉水东岸的白田头,是抗战期间雅礼中学初中部所在地。抗战胜利后,雅礼中学迁回长沙,白田头临时校舍已残破不堪。厉以宁重游白田头,也踏访了白田头附近的桃溪坪,那里有一片空地,当年是雅礼中学初中部的足球场,空地四周都是桃树。厉以宁在踏访后填了一首《如梦令》:

如梦令[21]

沅陵白田头

一九五〇年

隔岸青山横卧,

岭上密云紧锁,

夜静过江来,

不顾小船残破。

渔火,

渔火,

村外桃花朵朵。

1950年春耕时,厉以宁到兰溪口。兰溪口位于沅陵县城西南几公里处,正值雨后,在小村里他看见家家紧闭门窗,有一个小女孩儿在哭,原来父母都下田插秧去了。回来后,厉以宁用一首《鹧鸪天》记下了所看到的情景。

鹧鸪天[22]

沅陵兰溪口

一九五〇年

细雨连天水满塘,

屋边小道尽泥浆,

老农不怨难行路,

村妇欢欣好插秧。

停灶火,闭门窗,

荷包冷饭一天粮,

谁家幼女阶前哭,

要去田头找爹娘。

这是一首很有人情味的词。厉以宁当时还写过一首有些哲理味道的小诗,它以小塘为题材,说出了“稍浑”比“纯清”要好的道理。

七 绝[23]

小 塘

一九五一年

喜见野花岸上开,

塘边碎石满青苔。

稍浑似比纯清好,

摆尾鱼儿出水来。

在这首诗的前面,厉以宁加了一个小注。小注写道:“1943年至1945年家住湖南沅陵太常村,附近有一小塘,清澈见底。1951年春路过此地,塘水已浑,却见二三儿童正在捕捞鱼虾。”也许厉以宁当时只是从自然现象方面观察到“稍浑似比纯清好”,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能观察到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厉以宁真正从社会现象方面了解“纯清”不如“稍浑”,可能要到二十多年以后,也就是他经历了屡次政治风波以后。

沅陵城西七八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叫白杨坪。有一次厉以宁从溪子口坐船过酉水,到达太常村,再步行向西,去白杨坪办事。这里清幽肃静,秀丽如画,勾起了他的诗兴,返回县城途中,一边走,一边构思,写下了这首《南歌子》。

南歌子[24]

沅陵白杨坪

一九五一年

江上烟波静,

塘萍一色青,

几行燕子最多情,

薄雾晨风伴我水乡行。

渡口轻舟送,

村边绿树迎,

溪南溪北晓鸡鸣,

到此茫然何处白杨坪?

隔了好多年,也就是同何玉春结婚后很久,两人有一次谈起沅陵白杨坪。何玉春说:“我们何家的坟地就在那里,我父亲1938年去世时埋葬在那里,那时我才两岁。”厉以宁说:“那我们回白杨坪一次,给我的老丈人扫扫墓。”何玉春说:“农业学大寨时,坟地早就被刨平了,哪里还有什么墓可扫呢?”这才真正是“到此茫然何处白杨坪”!

厉以宁在湖南沅陵教育用品消费合作社当了一年多会计,决心去省城长沙参加1951年的高考。厉以宁中学时代文理兼优,他有信心会被名校录取,所以赴省城赶考途中,心情轻松,从沅陵到长沙,一路填词赋诗,挥洒诗情。也多亏了这几首诗词,我们才得以一窥厉以宁当年高考前的心态。

厉以宁回忆道:“我于1951年初夏离开沅陵,与雅礼中学同学蔡士德一起赴长沙参加高考。对于湘西,惜别之情依依。1943—1946年与1949—1951年,我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难忘的两段时间。沅水、酉水两条河在沅陵县城交汇。雨季时,往往沅水水浑,酉水较清,蓝色的酉水注入黄色的沅水,蓝黄两色分明,延绵一二里,被称为‘酉水拖蓝’,这是沅陵一景。”离开沅陵前夕,厉以宁填了一首《渔家傲》:

渔家傲[25]

别沅陵

一九五一年

酉水拖蓝城下绕,

辰山叠翠桐林俏,

梅雨初晴青石道,

看晚照,

梯田处处蛙声闹。

两度萍踪非预料,

而今离去仍年少,

惜别依依君莫笑,

难再到,

深情试赋渔家傲。

厉以宁当时搭乘小木船离开沅陵,随身携带了一个铺盖卷、一口小箱子。搭乘的小木船是湘西航运公司的货船,装载桐油、茶油到常德去,顺便捎带了厉以宁和蔡士德二人。

小木船顺流而下,南岸是凤凰山宝塔,北岸是黄草尾,江心是河涨洲。当晚,船停靠在北溶,这里离沅陵县城不过30公里。沅水险滩多,礁石多,船只一般不敢夜航。第二天清晨开船。厉以宁站在船头,眺望远山,思绪万千。

豆叶黄[26]

夜宿北溶,次日早行

一九五一年

南边残月北边星,

田舍晨烟稻叶青,

风送轻帆离岸行,

且停停,

已了萍缘未了情。

的确,厉以宁与沅陵的萍缘已了,他离开沅陵,到长沙参加高考,他自信有把握考取名校,不会再回沅陵了。但他对第二故乡的那份眷恋之情却也从那时点燃,真挚的乡情一直燃烧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