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宗师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宗师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时间:2022-05-0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宗师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亚洲是肝胆疾病高发区,仅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的病人就逾10万。作为一名有时代责任感的战略医学家,吴孟超深感任重而道远,自己手术再高明也仅是沧海一粟。自1978年底恢复硕士生全国招考至今,二军医大由吴孟超领衔的肝脏外科成了肝胆科研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这方面吴孟超近乎苛刻。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源于吴孟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自觉。

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宗师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亚洲是肝胆疾病高发区,仅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的病人就逾10万。作为一名有时代责任感的战略医学家,吴孟超深感任重而道远,自己手术再高明也仅是沧海一粟。要跟上突飞猛进的医学科学,必须组建学术梯队,必须培育年轻人。尤其自1986年当了二军医大分管医疗和科研的副校长之后,更深切感受到人才是发展的瓶颈。因此,无论科研和行政事务多忙,造就人才梯队是他不间断的也是最核心的责任。他尤其注重对高层次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数十年来,吴孟超的肝胆学术团队已由最初的“三人研究小组”,相继发展成肝胆专科、研究中心、研究所(院中院)和独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

自1978年底恢复硕士生全国招考至今,二军医大由吴孟超领衔的肝脏外科成了肝胆科研人才培养的摇篮。由吴孟超院士本人带教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学生绝大多数已成为目前我国肝脏外科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其中18人次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总后科技金、银、新星、中国有突出贡献博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上海市科技精英等。更为重要的是,由吴孟超领衔的肝胆学科已为国内外培养了近1000名肝胆外科专业人才,其中70%以上的人员已成为各单位肝胆外科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推动着我国肝脏外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眼下,吴孟超领导的肝胆外科研究梯队,已发展成“四世同堂”、老中青俱全、硕士以上学历占90%的技术密集型团队,呈现出国内外同类学科少有的技术力量和科研阵容。

诚如吴孟超所说:“学科也是这样,从开始的小组,发展成专科、中心、研究所,1993年又组建了专科医院。但我还是不满足,瞻望未来,任重道远。亚洲是肝病高发区,我国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肝癌,怎样克服它,预防它,治疗它,还有许许多多工作要做。中国的肝胆外科还要继续发展,需要一支梯队,我就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身上,现在我的博士后已经出站,还有多名博士和硕士毕业后工作很出色,令我感到十分欣慰。”吴孟超:《祖国在我心中是神圣的》,载于《科学的道路》(上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15页。

如今,年已九旬的吴孟超仍不知疲倦地将自己的德、识、才、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积极创建条件,让学生脱颖而出。(www.guayunfan.com)吴孟超培养每一位研究生,首先关注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做事与做学问。凡是他的学生也都明白,恩师一贯倡导:医乃仁术,行医是实践仁爱之道的修炼过程,因此要当一名好医生,必须要有德行,有爱心,有人道,有济世的品格;凡从医者必须具备三种精神,那就是无欲无求的献身精神,治病救人的服务精神,求实求是的科学精神;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精湛的技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凡是他的学生也明白,恩师最讨厌的是:缺乏仁爱之心,以牟利为目标的行医,治病先看病家的地位、财富,对权势者或富人用心、对报酬丰厚的事用心,而对贫者轻忽甚至粗心;医术不精,不通医典,用药不上心,甚至误用乱用或不假思索地为病人用贵重药品;开刀不细致,甚至频出事故;抬高自己,贬低同行;侥幸治好一位病人则飘飘然,到处吹嘘,若治不好,则把责任推诿旁人或同行,甚至背地里诋毁同事或同行。方正怡、方鸿辉:《肝胆相照——吴孟超的人生选择与事业追求》,载于《院士怎样做人与做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57158页。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二科主任王义教授说:“我刚到导师手下时,从发展方向到攻关课题,从学习书目到实验研究,从手术方案到如何下刀,吴老无一不是言传身教。这不但让我一生受益,也指引我今天像吴老当年对我一样地对待我的学生。”张鹏:《吴孟超画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2页。

综合一科主任施乐华教授依然清晰地记得:“导师在与我第一次谈话时就提出了要‘会做、会说、会写’的六字基本要求,从拉钩到打结,从下刀到探摸,从切除到缝合,吴老一一细心指导,并鼓励我们大胆动手,特别是培养我们处理复杂手术的能力。”现在,施教授已是我国肝胆外科界著名的专家了。

吴孟超始终要求他的学生:一名好的外科医生必须具备严谨、细致和耐心的医疗作风,否则将一事无成。在这方面吴孟超近乎苛刻。腹腔镜科主任宗明教授很有感慨:“每次查看医疗记录,吴老都会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一旦有谁的字写得不工整或数据不对,他就会当着很多人的面大声训斥‘粗枝大叶’,一点也不会给你面子。他常说,写病历同给病人看病一样,都要严谨细致,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不耐烦。”张鹏:《吴孟超画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3页。

麻醉科主任俞卫锋教授也是吴孟超的弟子,是当年上海最年轻的麻醉科主任、“银蛇奖”得主,他认为:在学术问题上,吴老的严谨和细致可以用“过分”来形容。对学生对外投稿去发表的论文,不管多忙,他都会认真审阅,对一些言过其实的提法和描述,他会毫不留情地要求修正或删除。因为“医学是来不得一点虚假的”,这是吴老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源于吴孟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自觉。在吴孟超看来,医本仁术,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医生之于病人乃子女视于父母,其首要不在于手术做得如何流光溢彩,名动四方,而在于如何向病人奉献天使般的温情。

综合二科主任胡和平教授可谓得恩师真传的医生。在看专家门诊时,一位患晚期肝癌的农民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拿出一大叠各种各样的检查单子,向胡教授咨询该怎样保养和治疗,胡教授竟花了整整40分钟耐心地向老人解释,直到老人心满意足地离去。胡教授是这样解释的:要像吴老一样对每一位病人都有足够的耐心,这样即使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也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就是这样,胡和平成了这所闻名全国的外科医院里的最出色的内科医生之一。

肝外一科主任严以群教授曾多次说自己是“被吴老批评最多的人”。严以群说:“像吴老这样严格要求学生的老师,我有时想想都害怕。但再仔细想想,吴老对你严格要求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你能成才。如果你手术做得很漂亮不出任何问题,如果你一年能发表几篇高质量的论文,如果你能把自己的病区管理得秩序井然,恐怕也就不会再怕老师的严格要求和严厉的目光了。”张鹏:《吴孟超画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4页。

在吴孟超的医学哲学与生命伦理里:一名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始终把病人看作是大写的“人”,才能不把医院开成药铺,才能不把病人当作摇钱树。凡是由他亲自操刀的手术,每次结扎都坚持用手、用线,他常不厌其烦地对年轻医生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病人服务,用一次缝合器械,‘咔嚓’一声1000多元就花掉了,那可是一个农村孩子几年的读书费用啊!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可分文不要。”多么人性化的换位思考,多么富有人文关怀的情操!在吴孟超的从医和医学管理“辞典”里明明白白地录下了:患者生病已经是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他们可能已经花光了家里的所有,有的还负债累累。我们当医生的,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家着想,替病家算账。正是如此精打细算,在东方肝胆医院切除一个肝脏肿瘤的手术费、治疗费等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方肝胆医院也赢得了国内外病人的极大关注和声誉。方正怡、方鸿辉:《肝胆相照——吴孟超的人生选择与事业追求》,载于《院士怎样做人与做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46147页。

吴孟超常说的一句话:病人就是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对他们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在他的病人中,有高级领导干部,有外国友人、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更多的是普通工人和农民,也有家里穷得掏不出一分钱的病人,只想请吴孟超用他那双具有传奇色彩的手摸一摸的。数十年来,不管什么样的病人找他看病,哪怕是在马路上遇到的,他都会热情相待,细心诊疗。

现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院长的沈锋教授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随恩师查房的情景:那是一个冬天,吴老去给一位刚入院的农村患者查房。他进了病房后不是直接把手伸到病人身上去探摸,而是先把手捂暖再轻轻地撩起患者的衣服进行检查。这个动作当时让沈锋感动得差点落泪……现在,沈锋也像吴老那样,冬天查房时,先将手焐暖,离开时不忘将病人的被角掖好,有时顺带将病人的鞋子放整齐,便于下床时穿着。

吴孟超最深恶痛绝的是医生收病人红包的现象,他有言在先:“谁若是收了红包,那就玷污了医生的神圣称号,再也不是我吴孟超的学生了。”在他的教导下,他的学生从不收病人的红包,还尽可能地捐助经济上有困难的病人。诸如胆道一科主任张柏和教授,就被病人称作“穿着军装的活菩萨”。这位“中国有突出贡献博士学位获得者”在

2001年,遇到一位来自江西的小男孩病人,入院后,不管用什么药,他父母都像买菜一样要讨价还价。经调查,他们家实在太穷,根本支付不起医疗费。张柏和二话没说,从工资里拿出2000元交给小男孩的父母,还倡议全科室医护人员捐助,募集了5000多元,使小男孩得到及时救治。

吴孟超的育人还遵循因材施教和量才录用的原则。是好钢就一定得用在刀刃上,做到人尽其才,心情舒畅。病理科主任丛文铭教授1986年考取吴孟超博士研究生,本欲学习临床,但吴孟超建议他转向从事肝胆病理研究。吴孟超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现在我们国家的肝癌病人量还是很大,外科医生只能是一个一个地切除,真正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得进行基础科学研究……我这一生做了不少手术,也救活了不少人,但要救的人太多,我力不从心啊!”所以从那个时候,吴孟超就开始招不同专业的人员来组建实验室,这也就是后来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的前身,旨在从深层次、多角度、多学科地进行肝癌的基础研究。其实,吴孟超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着手肝癌基础研究的人才战略布局了。丛文铭访谈,2011年12月29日,上海。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遵循导师的指导,丛文铭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现在已是全国肝胆外科病理协作组组长,并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病理标本库,被誉为书写病理诊断“金标准”的专家。

杨甲梅自1974年分配到吴孟超手下工作后,吴老就发现他有一股常人不具备的“韧劲”,因欣赏他的这种个性而经常关照他,适时辅导他。在成为吴孟超研究生后,还特意送他到美国进修两年。现在杨甲梅已成长为特需治疗和肝移植科主任。杨教授在我国较早地开展了选择性肝动脉造型等技术,在肝移植上也取得突出的成绩,荣获多次国家和军队的科技进步奖、上海“科技精英”等殊荣。

吴孟超历年来培养的研究生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诸如荣获上海第七届“银蛇奖”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周伟平教授、现任国务院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的孙君泓博士、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解放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的杨广顺教授、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外科主任陈训如教授……由吴孟超培养的事业有成的学子数不胜数。所以说,“桃李满天下”确实是对吴孟超作为一名医学教育大家的恰如其分的描述。

2008年吴孟超被选为“上海十大教育功臣”之一,可谓实至名归。凭着吴孟超的人格魅力,我国不少肝胆外科的精英都凝聚在他的周围,共铸肝胆外科的辉煌。当然,他培养的人才也遍布各地。如今吴孟超的科研团队仍在不断吸引有志于肝胆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的青年才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