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西周时代,枸杞种植载于《诗经》

西周时代,枸杞种植载于《诗经》

时间:2022-01-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看出,西周时代,人们已经切身感受到了枸杞子在强身健体、生命延续、民计民生方面的功能作用非常显著。这一解释,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西周时期,栽培种植枸杞已成为一种耕作制度。

西周时代,枸杞种植载于《诗经》

西周时代,枸杞种植载于《诗经》

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穀。’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史记·周本纪》说周人从其先祖神农氏开始,就学会了种树及五谷杂粮。

20世纪70年代以来,陕西岐山县周原等处陆续出土了大批先周及西周早期的甲骨卜辞,其上契刻有卜祭、卜出入、卜田猎、卜丰欠等事项。这些卜辞与殷商甲骨卜辞在时代上一脉相承,在内容上基本相同。特别是西周甲骨卜辞的一些内容与《诗经》的一些内容能够完全互证,如《大雅·文王有声》篇中的“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大雅·绵》篇中的“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其内容就与甲骨卜辞的相关占卜内容完全相合。由此可知,商周卜辞的一些内容与其后《诗经》等传世图书的记载是相承、相合、相补的。

《诗经》中对于枸杞的歌咏很多。《诗经》把枸杞与贤惠的君子、忠贞的爱情、情感的家园、力量的源泉、尊贵的场面、建功立业等精神愿望、文化内涵紧密联系,任意比兴,纵情歌咏。

从《诗经》对枸杞的歌咏中看出,枸杞作为一种与人健康密切相关的珍贵果木,在西周时代就已大规模栽培种植。

《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小雅·四牡》: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小雅·杕杜》: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

《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小雅·四月》: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

对于“文王有声”的“芑”字,《礼记正义·卷五十四·表记第三十二·郑玄注、孔颖达疏》说:“《诗》云:‘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数世之人也。芑,枸杞也。仕之言事也。诒,遗也。燕,安也。烝,君也。言武王岂不念天下之事乎,如丰水之有芑矣,乃遗其后世之子孙以善谋,以安翼其子也。君哉武王,美之也。【正义】曰:‘芑,枸杞’,《尔雅·释木》文。孙炎云:‘则今枸芑也。’”该诗以丰水旁边生长的枸杞子树上结满了鲜红的累累果实作比喻,以之象征周武王创建的丰功伟业,教育人们要向伟大的周武王学习,建功立业,泽及后人与后世。由此看出,西周时代,人们已经切身感受到了枸杞子在强身健体、生命延续、民计民生方面的功能作用非常显著。

所以,枸杞竟然成了功在当代,泽及后世的功业象征!所以,孔颖达疏说:“丰水是无情之物,犹以润泽而生菜为己事,况武王岂不以功业为事乎?言实以功业为事,思得泽及后人。故遗传其所以顺天下之谋以安敬事之子孙。”

《小雅·采芑》: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亩。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乘其四骐,四骐翼翼。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

对《采芑》诗中的“新田”,《尔雅·释地》说:“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杨宽先生在其《古史新探》中说:“菑田、新田、畬田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三种垦种不同年数的农田”,“第一年初开垦的荒田叫菑田,第二年已能种植的田叫新田,第三年耕种的田叫畬田”。从第一年初开垦出来的生荒田到第二年可以耕种的新田,再到第三年已改造好的熟田,这是西周时期的开荒种地的一种耕作制度,现今开荒种地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既然“新田”是第二年就可以种植的田,《采芑》诗中的周人不会跑到能种植的“新田”中去挖野菜,作为官员的方叔也不会专门到“新田”中去检查挖野菜的情况。《采芑》诗中的“芑”字,旧释为一种野菜,这一注释与“芑”字的释例及西周的“三田”耕作制度不合。

“芑”字在《山海经》中均指枸杞,在“文王有声”中亦被郑玄、孔颖达注疏为枸杞。据此,《采芑》是说已经在“新田”中种上了枸杞,周人前去郊外的“新田”中采摘枸杞,官员方叔又亲莅“新田”去检查劳动情况。将《采芑》诗中的“芑”注释为枸杞,这就完全符合《诗经》的文字本意与诗句原意了,并与西周“三田”耕作制度吻合。

《诗经·大雅·生民》:“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生民》诗共八章,是周人歌咏其始祖后稷功德和圣迹的诗。其中第一、二、三章写姜嫄履大脚印岩画感生后稷,后稷被弃而不死的的神异故事。第四、五、六章写后稷对种植农业的伟大贡献,特别是第六章专门写了后稷种植枸杞等农作物的高超技艺:天神把枸杞这样的优良种子赏赐给了后稷,后稷在农田中种满了枸杞,每块田中收获的枸杞子非常多,人们挑着背着赶快送回家,回到家中就开始祭祀神灵。从《生民》诗看出,枸杞种植的历史已成为神农氏后稷诞生、种植农业创生、周人祭神盛典历史传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芑”,音“起”。

“芑”初生时色微白,故旧释“芑”为“白苗嘉谷”或“白苗高粱”,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实际上,“色微白”是枸杞树的典型特征,故农民至今还称枸杞为“白茨”。依《山海经》、《礼记正义·卷五十四·表记第三十二·郑玄注、孔颖达疏》对“芑”字的释例,《生民》诗中的“芑”应为枸杞。

以上十篇中依次写到:“无折我树杞”“集于苞杞”“言采其杞”“南山有杞”“在彼杞棘”“隰有杞桋”“言采其杞”“丰水有芑”“薄言采芑”“维穈维芑”。各句中的“杞(芑)”字,均指现今所说的枸杞。西周上承殷商。殷商甲骨卜辞中的一些“杞”字,如罗振玉等甲骨文专家所言,是指枸杞子。这一解释,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西周时期,栽培种植枸杞已成为一种耕作制度。《小雅·采芑》证实,种植枸杞是第一年开垦荒地,除去野草,这是生荒田,周人叫“菑田”。第二年,“菑田”被称为“新田”,在“新田”中种上枸杞,当年即可采摘收获。第三年,“新田”被称为“畬田”,这就是种植枸杞的熟田了。《大雅·生民》证实,西周采摘的枸杞不是野生的,而是栽培种植在田“亩”中的枸杞。何谓“亩”?《书·盤庚》曰“惰农自安,不昬作劳,不服田亩”,把采摘枸杞与“新田”“田亩”、农夫联系在一起,这当然是农民在农田里种植的枸杞了。

从《国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看,西周时期庄园主已有了自己的枸杞园子,他园子中的枸杞是不允许别人折摘的。这说明,人工种植枸杞在西周时期已成为一种大面积私营产业。特别是在《诗经·湛露》篇中,诗人将沾满露水珠的晶莹透红的枸杞子与神圣的宗庙祭祀、喝不醉不归的盛大宴饮联系在一起大唱赞歌,使人感到枸杞子与酒成了红红火火的激情象征,盛大宴饮的礼仪高潮,神圣祭祀的灵魂导引。

《诗经》305篇,歌咏枸杞的就占了10篇,这说明在西周时代,枸杞就已走红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唱红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由此上溯,殷商甲骨卜辞中出现枸杞的记载不但事出必然,而且是开创了《诗经》歌咏枸杞的先河。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述的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事情,其中许多篇章系周人所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固原中河乡、中卫狼窝子坑的西周墓葬、车马坑证明,西周疆域已北越今六盘山,到达今宁夏黄河南岸的海原、中宁、中卫地区了。

周人姬姓,其先祖神农氏后稷史称炎帝。《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姬水之地名多在宁、甘境内。

宁夏中卫香山古有姬家水、姬姓村落、姬姓居民,姬姓水名、地名,居民一直延续至今;甘肃临夏有姬家川,应与姬姓水名、居民有关;也有说姬水即今渭水上游。以上各说不管具体指何处,但大都在陇右地区。羌水(即姜水)见《汉书·地理志·陇西郡》:“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姜水(即羌水)源自陇右自无问题。据此,姬水、姜水均在今陇右及其毗邻地区,也就是说,陇右及其毗邻地区是周人先祖诞生、繁衍、发祥之地。香山、河西地属陇右,这里自然是周人的活动范围。香山、河西是枸杞的原生地,史载这里生产的枸杞品质最佳,枸杞生产与周人的活动紧密相关。

《诗经》10篇歌咏的枸杞在什么地方?其中8篇很难确指,但《大雅·生民》《小雅·北山》有地望可考,其歌咏采摘的枸杞应是今宁夏香山及其毗邻地区生产的枸杞。www.guayunfan.com

《大雅·生民》歌咏的是姜嫄“履帝武敏”诞生后稷,后稷发展种植农业的过程。所谓“履帝武敏”,就是说姜嫄用脚踩了古代遗留下来的大脚印岩画才怀了孕,生下了后稷。后稷诞生于陇右地区。今香山、河西均属后稷发展种植农业的地区,现大量发现于这一地区的脚印岩画、彩陶、石磨盘、石磨磙、耕作石器即是明证。周族后裔由西北向东南逐渐扩展,《括地志》说:“原、宁、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秦、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周先公刘、不窋居之,古西戎也。”“原、宁、庆三州”,以今地言之,即固原、镇原、庆阳地区。这就是说,西周时期,今宁夏西南部属周族活动地区,是周族首先发展种植农业的地区。《大雅·生民》歌咏的枸杞等农作物,应是在香山、河西等陇右地区种植的农作物。

《小雅·北山》篇名“北山”,开篇头两句就是“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其意是说登上北山那高梁,采点枸杞子尝一尝。关于诗中的“北山”,《山海经第十三·海内东经》载:“泾水出长城北山,山在郁郅长垣北。”《山海经》所说的“长城北山”,即指“郁郅长垣”北面的“北山”。“郁郅长垣”即今宁夏固原长城。固原长城北面的“北山”,即今六盘山北垂及其余脉,亦即横亘于今中卫市海原县、中宁县及原中卫县香山地区的低山丘岭区。这一带的山脉,《山海经》称作“长城北山”,《诗经》称做“北山”。这一称呼延续时间很长。

《三国志·魏书》载:“若(诸葛)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上文中的“渭”即渭水;“原”即大原,今称固原、原州;“北山”即今宁夏固原六盘山北垂及其余脉;“陇道”即穿越今宁夏固原、海原的高平道。《三国志》说如果诸葛亮统兵渡过渭水,进入固原,占据六盘山北垂及其余脉的陇道(高平道)关隘,就切断了曹魏从中原通往河西的陇山大道。由上可知,这一地区称做“北山”由来以久。这块低山丘岭区,古今都是盛产枸杞子的好地方。《山海经·西山经》等篇对枸杞子也有多处记载,指的就是在这块地方及其毗邻地带生长种植的枸杞。

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诗经》“北山”所在的中卫香山,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中有单耳陶罐和无耳陶杯。1989年,“北山”所在的中卫县西台乡双瘩村狼窝子坑发现了一批西周时期的青铜短剑墓群,出土遗物中有单耳陶罐、单耳陶杯、陶勺、石勺,还有一件小陶罐中盛有糜子。对照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酿酒遗址出土的被专家定为酒器的单耳陶罐、单耳陶杯,中卫香山、狼窝子坑出土的上述单耳陶罐、单耳陶杯、无耳陶杯、陶勺、石勺,也应与饮酒有关。

从甲骨文、《诗经》记述看,宁夏及其毗邻地区的枸杞栽培种植、食用酿酒由来已久,远早于西周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