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在校企联合培养中的改革成效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在校企联合培养中的改革成效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在校企联合培养中的改革成效刘思利,王昕,周超英[摘要]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在质和量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深圳经济发达的地缘优势和充分利用高科技企业雄厚的科研实力,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探索校企联合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在校企联合培养中的改革成效

刘思利,王昕,周超英

[摘要]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在质和量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深圳经济发达的地缘优势和充分利用高科技企业雄厚的科研实力,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探索校企联合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分类培养模式上的积极探索中促进了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改革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同时满足了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分类培养;校企合作

一、研究生招生和分类培养需求

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自此以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在1983年达到了37 166人,1990年增加至93 018人[1]。1999年,在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作贡献;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2]。在这一计划的指引下,研究生招生人数又屡创新高。2010年,全国招收研究生53.82万人,比2009增加2.72万人,增长5.33%,其中招收硕士生47.44万人,在学研究生数量达到153.84万人,比2009年增加13.35万人,增长9.50%。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的这种快速发展为国家的科研、教育等行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为现代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十二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针对高等教育工作,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与此同时,高校扩招尤其是研究生扩招后的弊端也逐步显现。首先,大规模扩招导致了生源质量的普遍下降;其次,虽然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人均教学资源,包括经费、仪器投入、教学设备、办学场所等方面等增长仍低于招收研究生增长;再有,随着大学教师科研、教学压力的不断加大,教师在日常教学、培养等环节的精力投入明显不足。问题的产生促使各高等院校、管理机构开始思考,在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更好发展,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件《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3]]。教育部在招生工作中做出一系列重要改革,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并力图改变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提出应用型、学术型分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型研究生是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应用型研究生则从事高级技术发明、产品开发、生产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前者的职业发展方向为学术领域、科研院所,后者则面向高新企业、政府机构和管理部门。

二、“校企联合培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建于2001年,在秉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国际化精英人才,培养符合深圳城市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采用“实验室培养”、“校企联合培养”、“国外高校联合培养”三种模式并存的培养体系。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就是为了充分利用深圳经济发达的地缘优势和高科技企业雄厚的科研实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选择“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生在完成第一学年课程学习后,有选择地进入深圳市高新企业继续完成后续学位培养工作,采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学生的毕业课题主要依托在企业的科研工作,由双导师共同制定并指导完成。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科研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这种培养模式解决的学校教学与实际生产脱节的问题,解决了校内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并为学生开阔视野,进行合理职业规划提供了有力条件。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与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的协调统一,促进了高等教育更为高效的为市场、为生产、为社会服务的目的。自2002年起,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被企业评价为是“了解行业动态”、“熟悉研发流程及规范”、“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质量人才[3]

深圳市领导在会见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领导时指出:“哈工大,尤其是深圳研究生院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哈工大与市政府合作在深圳创办研究生院以来,为深圳聚集了一批重要创新要素,输送了一批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已经成为深圳重要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成为深圳提高软实力和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摘自2009年4 月29日深圳特区报)随着我院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每年就业人数大幅增长的同时,就业率也稳步增长(见表1 2007—2010年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应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统计)。

表1 2007—2010年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应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统计

从就业去向上看,高新技术企业一直是深圳研究生院学生就业的主体,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在2007—2010年度去企业就业的256名毕业生中(图1),超过一半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深圳工作(占全体毕业生的51.2%),超过85%集中在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网络公司、金融行业或移动通信行业,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54人,约占21%)、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39人,约占15%)、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24人,约占9%)、美国穆迪深圳代表处(9人,约占4%)、甲骨文(7人,约占3%)等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等各类金融行业(17人,约占7%)等。其他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就生学生合计66人,约占26%,中小企业就业毕业生34人,约占13%。为深圳地方政府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也在深圳地区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图1 2007—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就业去向分布图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证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校和企业共建的模式,以学生为载体,促成了企业和科研单位在教育层次的结合。通过这种结合,一方面学校可深入了解企业亦即社会的需求,从而促使校方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的改革,另一方面企业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推进了生产实际中研发项目的进程,缩短了研发周期节约研发成本。另外,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除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能得到实际工作技能的培训,在毕业时实现了与企业的“双向选择”。这种校企共建、三方受益的培养模式为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近十年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现行的分类培养模式的建立先行一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提供了平台。

三、研究生分类培养的阶段性成果

在“校企联合培养”等三种模式并存的培养体系基础上,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于2009年开始实行分类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了之前的三类培养模式。经过两年的探索,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尤其是校企联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

1.促进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改革

分类培养改革实施前,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学位培养阶段做了大胆尝试,并且在课程设置上虽然“实验室培养”和“校企培养”两种模式采用的是同一套培养方案,但导师在指导学生选课制定个人培养方案时是有所侧重的。然而同一套培养方案既要满足实验室研究型的培养目标又要满足企业联合培养的应用型培养目标,势必导致课程设置上目标不明确。分类培养模式开始后,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从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做了不同的规划。针对研究型研究生,加大了数学课、专业基础课等理论课程内容,面对应用型研究生,强调了专业课、实践课授课内容,并鼓励学生选择跨专业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2.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研究生院,考虑到深圳地方经济发展,在专业设置上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企业管理等17个一级学科,这些专业的设置与深圳本地经济发展特色紧密相连。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分类培养将人才培养从一个平面拓展为立体式的培养,分层次的培养使得各自目标更为明确。应用型培养研究生依托“校企联合培养”,结合自身课题完成情况毕业后主要选择高新企业和政府机构就职;研究型研究生以实验室培养模式为主,毕业后主要选择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或进入相关专业的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定不同的培养方式;又因为更细致的培养方式划分,使得培养目标得以更好的实现,这就实现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所希望的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3.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应用型研究生在企业完成学位论文时,普遍借助企业现有的工作环境和实验设备,节约了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投入,以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为例,2009级有25%的硕士研究生为应用型培养模式下的学生,他们在企业完成课题,相应的为学校节约了科研设备投入、科研办公面积等资源。这些资源得以重新投入到科研或研究型培养工作中,为学院的发展、提高科研实力作出了贡献。

4.有利于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健康发展

分类培养模式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它像纽带一样将企业与科研院所联系在了一起。实现了“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际经验、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以往曾出现企业觉得学校课题脱离实际、曲高和寡,科研院所认为企业课题落后陈旧、含金量不高的问题,现在通过应用型培养环境,企业与学校从学生入学之初就需要共同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业,通过这个合作的过程打破教育领域与实际应用生产环节之间的壁垒,实现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和建议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教育现代化改革中的大胆尝试和创举,虽然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仍存在一定问题。

1.社会认知有待提高

在分类培养模式实施初期,包括学生在内的很多人主观认为:研究型培养模式看起来“高等”一点,应用型培养模式相对“低等”一些,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初尚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单纯地为了可以在毕业时可以从攻读博士研究生或就业做出更多的选择而确定研究型培养模式,所以使学生明确分类培养的目的与意义,帮助学生结合个人特点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选择尤为重要。

2.课程体系建设尚需完善

结合分类培养的需求,学院已经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但各相关课程,尤其是应用研究型的相关课程仍需不断凝练,从授课内容到授课方式上,都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加强与企业联系,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社会发展需求,将培养落到实处,并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加强。这部分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不断完善。

3.评价体系仍不明确

现阶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如何从培养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培养质量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仍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因地制宜,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最终目标。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断探索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宝存.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J].江苏高教,2005(4):104-105

[2]韩映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与改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0(3):67-70

[3]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教育评估报告(2011年)

[作者简介]

刘思利,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务管理,中级职称,硕士,深圳:518055

王昕,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深圳:518055

周超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深圳:5180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