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看图说话”锤炼地理思维能力

“看图说话”锤炼地理思维能力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上“看图说话”,“图”成为师生对话的主要媒介。接下来,本人将就五种图表“看图说话”的教学模式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示意图的“看图说话”的关键是:理清地理事物发生的过程、原因,引导学生追踪地理过程的来龙去脉;把握示意图中地理要素间的内在逻辑。最后请一位代表“看图说话”,总结气候特点。要保证学生“看图说话”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教师的示范、引导、任务分解都变得尤为重要。
“看图说话”锤炼地理思维能力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 阮冬云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而读图能力是学生未来生活必备的能力之一。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地理图表的教育价值,通过图表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师可在教学中尝试以“看图说话”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看图、读图、析图能力,先“看”后“说”,通过“说”展现“看”的成果,在“看”与“说”中提升口头表达能力,逐渐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说”还可促进学生的阅读,当“说”得不够流畅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用地理专业术语来表达。

课堂上“看图说话”,“图”成为师生对话的主要媒介。“看”什么,怎样“看”,如何“说”,都需要教师进行明确的指导。高中地理教材上下两册都配有图册,除此以外,教材中还选用了大量的图表资料。这些图表大体上分成五类:景观图片、示意图统计图、专题地图和表格。对于不同类别的图表,在教学中的指导策略也各不相同。接下来,本人将就五种图表“看图说话”的教学模式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一、景观图片

景观图片大多是实景照片,能直接反映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是地理教材选图的主要部分。景观图片可分为自然景观图片和人文景观图片,这类图片直观、形象,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不足,增强地理学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

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带有明显的地理环境烙印。景观图的阅读不仅要求学生用描述性语言叙述眼睛所见,即“图中有啥说啥”;更要求学生透过景观来解读独特的地理环境特点与差异。如在学习“中国地域文化”时,书中选用了大量的人文景观图片,如蒙古族蒙古包、傣族的竹楼、藏族的碉房等风格迥异的民居图片。教师可在课上呈现这些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建筑的用材、结构、式样、功能的差异,然后进行交流:蒙古包是对蒙古族游牧生活的适应;傣族竹楼则就地取材、防潮避湿、通风祛暑,是对当地湿热气候的适应;阿以旺是对新疆干旱少雨气候的适应等。形象直观的景观图片背后隐含着地理环境的差异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解读。

蒙古族的蒙古包

傣族的竹楼

藏族的碉房

维吾尔族的阿以旺

黄土高原的窑洞

二、示意图

示意图是将知识信息以图形符号形式呈现出来,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示意图本身并不能显示知识的逻辑顺序,这就需要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对于这类图的“看图说话”可采取追果溯因和追因溯果两种方式,顺着事物内在发展的规律来解读示意图。示意图的“看图说话”的关键是:理清地理事物发生的过程、原因,引导学生追踪地理过程的来龙去脉;把握示意图中地理要素间的内在逻辑。

在“季风”一课中,教材中“亚洲季风”示意图将季风的分布、风向、海陆气压等一一呈现。图中内容丰富,学生在读图过程中容易分不清主次,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因此,教学中我先撇开这幅图,采用了追果溯因的方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来展开教学。学生生活在上海,对上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切身感受:冬季刮西北风,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吹东南风,高温多雨。这样的生活常识与体验学生都有。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由结果追踪季风的成因。课中我选用了一张地图,事先准备了红蓝两色箭头若干、磁铁若干、红蓝圆纸板各一块。教学流程为:请学生用蓝色箭头在图中贴出上海冬季风(西北风)——由风向分析亚洲大陆为高压,北太平洋为低压,用蓝色圆纸板表示低压,红色圆纸板表示高压,在图中相应位置贴出气压——最后归纳海陆热力差异是引起东亚季风的原因,以此类推,分析夏季风的形成。最后的总结环节才向学生出示教材中的“亚洲季风”示意图,请学生逆着我的教学思路读图解释冬夏季风的形成。贴图和看图说话活动使教材中静态的图片内容动态化了。

冬季风成因示意图

夏季风成因示意图

三、统计图

统计图是把地理事物中量的变化用数学方式呈现的图形。统计图具有直观、简洁、明了的特点。统计图的“看图说话”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读图名,了解整幅图的主题,读纵横坐标的名称、单位,读图中曲线、柱子或点的数值,最高点、最低点、变化的趋势、拐点的位置、总量等;第二步是对变量数据的解读,即定性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热带雨林气候

如气候类型常用降水量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来表达。我向学生呈现了热带雨林气候图,请他们读图回答以下问题:1.最冷月的气温是多少度?2.降水量最少月的降水是多少?3.全年降水总量大约为多少?学生读图依次给出答案:最冷月气温是25℃,降水量最少月的降水量约170毫米,全年降水总量约2500毫米。接下来是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归纳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多雨。有了热带雨林气候的读图经验后,我依次呈现了热带沙漠气候图、地中海气候图、温带海洋性气候图等,请学生两两合作依次回答上述三个小问题。最后请一位代表“看图说话”,总结气候特点。

统计图的阅读难点在于对地理事物从定量分析到定性描述的转变,即从纯粹的地理数据到地理规律的归纳。要保证学生“看图说话”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教师的示范、引导、任务分解都变得尤为重要。

四、专题地图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科的灵魂,教材中专题地图出现的频率较高。由于学生对区域地理、世界格局分布的知识储备较差,这类地图的阅读难度相对较大,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应先让学生用特殊的经纬线(0°经线、180°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在心中建立大的地理框架,然后再把需要判读的区域与其进行比对。

如针对“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实际教学中我采取了分而化之的方式指导学生,即研究哪种气候就呈现这种气候的分布,而忽略其他气候。讲“热带雨林气候分布”时,我先呈现“世界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图,然后请学生说出分布地区,待学生说完分布地区之后,我再在图中添画了赤道,学生自然能归纳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与赤道的关系,然后请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是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这样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最后,再请学生回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阅读,加深学生的空间概念。以此类推,逐个认识其他气候的分布与成因。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阶段的目标是:学会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方法;养成观察、思考、质疑和交流世界与中国及本地区地理问题的习惯;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本人的“看图说话”教学实践就是从课程目标出发,在“看”和“说”中理顺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学会学习地理的能力。

五、表格

表格是地理要素信息资料分类呈现的一种形式。表格分门别类,简洁、明了,可使复杂的地理内容简单化,在教材中经常被应用于同类事物的对比。

在八大行星比较中,教材中插入了“太阳系八大行星主要数据”表。这张表分10列、9行,64个数据指标,信息量很大,如果教师不进行引导而直接让学生读,学生很难下手,很难理出重点。本人在教学中把表格内容以问题的方式进行了分解,请学生带着问题读表交流:1.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哪颗?2.公转最快的行星是哪颗?公转最慢的行星是哪颗?公转速度与地球最接近的行星是哪颗?3.昼夜变化与地球最接近的行星是哪颗?度日如年的行星是哪颗?4.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是哪颗?5.卫星最多的行星是哪颗?卫星最少的行星是哪颗?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和表中数据的解读,学生自然理解地球距太阳不远不近的距离、恰到好处的体积大小、24小时的自转周期决定了地球成为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