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既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精心设问,可以诱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会想问题。

浅谈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刘 宏

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思维方式。素质教育的实施,“3+X”考试制度的推行,也要求学生必须变革思维方式。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只要求学生懂得、记住、会做练习、考试拿个好分数,这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敏捷灵活,并有一定开拓精神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有意识地加强思维训练,以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已成为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地理教学而言,领会并能独立运用地理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探索地理知识的方法,创造性地学习;在学生初步具备研究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习新理论、新方法,解决未作结论的地理问题,特别是人地关系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从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与习惯。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以系统化地理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为核心,才能得以实现。

一、丰富感性认识,为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既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学生对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象和人地间的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思考解决地理问题时,需有相关的地理知识、经验作基础,两者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展开地理思维活动。地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

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思维才能不断活跃发展,可见思维发展离不开一定知识的积累,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及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有助于丰富知识和提高思维活动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地理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但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是以现成结论的形式出现的,论证说明简洁,并常是定型化了的知识,所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必须经过充分的、反复的思维。如通过比较思维,理解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通过分析与综合,理解组成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通过抽象与概括,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地图思维,判读和认识地理环境的特征等等。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学习目标的层次划分“识记—理解—运用—创新”,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实现都离不开思维的推动。所以说思维是全面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支撑和必备条件。

二、以问题为桥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一)精心设问、引发兴趣,促使学生想象、发展思维

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而思维始于发问。认识客观事物常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也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精巧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并积极思维,调动起储存的多样信息。结合具体知识内容,根据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分类和比较,以及形象化、具体化、系统化等方式,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让学生处于“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随着地理事项的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识。主次与包括,并列与影响,以及原理与事实,要领与应用,成因与要素,运动与规律,分布与联系,变化与特征,系统与结构,图像与判读等都是可以设计问题的思路。问题可以以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但又不重复已见过的题目,使学生觉得有可探究的地方。这样他们就会有兴趣,并认真思考。

现举例说明:

如考查学生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与其问“东西半球怎样划分?”不如改问“175°E附近的惠灵顿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因为前者只要求机械记忆,后者却要求学生思考:175°E虽属东经,但位于160°E以东,按习惯划分已属西半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东西半球的划分,又懂得了经线、经度的具体运用。再如,在复习地球运动的意义时,可设问“同一纬线上有哪些地理现象相同?赤道上有哪些特殊的地理现象?”这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学习土地资源时,教师出示: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总量与人均量在世界的位次柱状图,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我国地形图,我国土地类型构成扇形图,主要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表等,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归纳出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进一步改进的政策与措施。设问:若你分管农业工作,对耕地、林业现状有何进一步打算?我国人均耕地、林地少,该怎么办?后备耕地资源不多,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由此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思维引向深入。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精心设问,可以诱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会想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结论。问题设计的新颖巧妙,首先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及时剖析问题,教会分析解题思路,使思维活动有序地进行。在剖析问题时,告诉学生该从何处去思考,如根据被比较内容的本质特征比较性地理解事物,列出可比项目;分析地理成因时要从与其有因果关系的因素去考虑;综合区域特征时要从各组成的要素特征入手等。

在启发学生思考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充分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宜多;当学生产生困难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只有在得出结论、学生已明确时,方能转入另一问题。这显然对教师又是个新课题,当然也是教学发展的新高度。

(二)分析综合,由因导果、由果溯因,教会思维方法

恩格斯说过:“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综合的可能;通过综合,才能将分析的结果上升为事物的整体概念,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对分析综合、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举例,要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如北美气候类型教学,根据课本文字和地图材料,提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分别通过北美洲什么地方?北美在五带中主要位于哪个带、以什么气候类型分布为主?热带雨林、萨瓦纳气候分布在何处?40°N~60°N地区属于什么风带?什么洋流流经大陆西岸?对沿岸气候有何影响?该地区属何种气候类型?为什么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没有西欧广阔?

分析我国核电工业布局,可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东南沿海不建火电站?为何我国核电工业首先布局在东南沿海?建核电站有何优越性?说出东南沿海建设核电站的有利条件。通过上述问题的解析,学生思维得以联想、拓宽,体会到我国首先在东南沿海布局核电工业是明智之举。

学生思考问题后,总是要用文字或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中,不能忽视对思维过程的了解,教师要经常提问一些“你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能否再用其他方法?”要求学生用准确的,关键的科学语言,条理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很重要的,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例如,一次我提出用“华北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来分析中国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这一问题,并要求学生用较简洁的语言来回答。有个学生回答的很出色,“该地冬季气温低,春季增温快;降水集中夏季,春季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有春旱。”不到40字,步骤清楚,论据充分,又运用了提供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由这个例子看出只有思路清楚,才能语言流畅,思维过程才会叙述完整,语言表达能力才会提高。

(三)鼓励学生提问,剖析思维过程,养成良好思维习惯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中的启发诱导有密切关系。我有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出迅速回答以鼓励学生直觉思维,引出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概念。如提到海洋,问学生马上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天空、陆地、航船、海浪、游泳、捕鱼、晒盐、海港等。又进一步问?从地球想到北极星,中间可经过几个步骤?可能有不同的答案,较简洁的如:地球、太阳、恒星、北极星。学生的急速反应来自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线索和强烈的探索愿望。平时养成的思维习惯是很重要的。

教师在心中要相信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深思熟虑。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提问,因为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爱问问题,也很难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其次,学生从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第三,在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在经常的循循善诱下,使学生豁达顿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探索知识、思考问题的兴趣。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帮助他们整理思路,揭示解题线索,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希望了解什么?要从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中想到自己的责任。学生喜欢思考,便能养成思维习惯,遇事爱动脑,愿意独立解答困惑。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判断知识类型,确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思维模式,通过个体和群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学生掌握思维的模式,对于学习地理极其重要,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加强思维模式即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的质量。

(一)建立联系,学会纵横思维

知识间总有纵向、横向、多向或多层次等多种联系,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学生建立思维线索。要尽可能运用思维技巧,利用联想把若干地理概念或事物赋予巧妙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理解等。还可采用演示、讨论、竞赛、演讲、自学等,反复训练,逐步拓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掌握了思维方法,知道如何去想,还要建立思维线索,知道具体从哪去想。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自己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考虑,探根求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性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便能得到更大的提高。例如:讲授“地中海气候”,引导学生在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时,可向学生分别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哪些地区?(2)为什么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3)具体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4)这样的气候条件发育什么样的植被?从事什么样的农业?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近,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问题的一种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现思维的“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正是各种“迁移”的体现。在横向思维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求同和求异。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找所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例如: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等,虽降水的形式不同,但其产生降水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暖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其中水汽冷却凝结所致。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分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往往带着强烈创造精神的思维。很明显,求异思维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远远超过求同思维。例如:英国与日本的比较,同属于岛国,但所在地理位置不同,通过比较,让学生分辨出各自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二)探索问题,激活想象思维

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大胆想象,然后对所提问题做出解答。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激活。例如,在讨论未来的宇宙变化时,有学生谈到:江山易主,太阳将不再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因为太阳的质量减小,其引力减小,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将会被其他恒星吸引,所以太阳不再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宇宙中将不再有太阳及太阳系存在。有学生说:物以类聚,太阳和太阳系存在,是因为人类把距地球最近的恒星叫太阳,把人类所在的恒星系统叫太阳系,随着太阳的消失,一定会有新的太阳诞生,就会有新的太阳系存在,所以,太阳和太阳系仍然存在。有的学生说:前途总是光明的。因为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在银河系以外人们又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同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这仅仅只是人们目前能够观测到的部分宇宙。所以100亿年后地球会在浩瀚的宇宙中重新找到一颗恒星作“靠山”形成新的“太阳系”。有同学说:明天更美好。因为100亿年后,科学技术将会更加发达,美国现阶段就准备造一个月球,100亿年后人类制造一个太阳不是很简单吗,可能到那时候的太阳还不止一个呢,有“美国造”“中国造”“日本造”等。每个国家都根据各自的需要确立光照时间长短。这样不仅节约能源,而且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问引出了创新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三)运用地图,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可以表现在不同的地图上。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如以同一纬度不同地区作比较,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阅读各专题地图,进行以下思维活动:赤道、南回归线、40°S纬线通过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大陆的位置,各处在什么气压带、风带?沿海有哪些洋流?海陆位置、地形及洋流对气候有何影响?各大陆分别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哪些反映出地带性分布?哪些属于非地带性?最后得出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气候的主要特征。教师继续运用地图提出假设:若安第斯山脉呈东西走向,南美气候会发生什么变化?若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移,沙漠面积、气候将怎样变化?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气候,为何非洲东部却是萨瓦纳气候?若马达加斯加岛移至30°S~50°S之间,岛上气候会有什么变化?学生从这类具体事例中受到思想启迪,激发出思维的创造性。

(四)创设情境,诱发求知欲,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批判性

发散性思维是从同一材料来源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想象、产生许多独特的新思想。批判性思维是指能冷静地考虑问题,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迷信权威的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动摇。换言之,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应有的主动性、质疑性、独创性、自信心、洞察力、想象力等个性心理品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创设诱发学生好奇求知、积极思考的情境,引导学生答疑解难。

讲授我国地势条件对气候、河流的影响,可提问:若我国地势西低东高,会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学习南极洲地理,当学生在地图上确认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矿时,教师话锋一转问:南极洲这样的地理环境怎会有大量煤炭蕴藏?学习工业生产布局设疑:海南省有丰富的铁矿,但为何钢铁工业不发达?学生解答后接着问:随着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生产力的发展,哪些不利条件可改变?今后能否建大型钢铁厂?上海煤铁缺乏,为何钢铁工业很发达?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复杂性,掌握工业布局方面的基本知识。讲授地球运动、大气环流、洋流知识,可设疑:若黄赤交角比现在小,则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五带范围有何变化?若比现在大呢?若黄赤交角为零度,全球昼夜长短、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什么变化?若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大气环流、洋流分布状况如何?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提高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此文曾获宁夏第二届地理学会论文竞赛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