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循环经济与白色污染_科学精神和人文精

循环经济与白色污染_科学精神和人文精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白色污染物”的排放量猛增,污染日益严重,已到了非彻底治理不可的程度。资源回收率低,不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垃圾中除含有大约10%的“白色污染物”以外,还含有大约5%的废纸、3%的玻璃等。

循环经济白色污染_科学精神和人文

循环经济与白色污染

姜 伟

(浙江工业大学 化工过程机械2003级博士研究生 学号03b1002)

摘 要 本文从循环经济理论出发,在分析“白色污染”排放和污染状况、现行垃圾处理方法缺陷的基础上,对减少或根治“白色污染”、保护环境进行了探讨,对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科技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白色污染 垃圾治理 分类回收 环境保护(www.guayunfan.com)

一、循环经济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都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在传统经济的框架内很难统一。传统经济实行“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程,为了实现经济增长,难免破坏生态环境;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又难免影响经济增长。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的资源利用方式,实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在这种背景下,国际上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思路,它力求把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并做到两者相互促进。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能够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一种经济形态。它遵循三项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从而在输入端预防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二是“再利用”原则,要求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和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三是“资源化”原则,要求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这三项原则分别在生产消费的输入端、过程中和末端起作用,以保证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事实上,循环经济模式正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

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污染排放减量化的前提。

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二是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

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三是对生产和生活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

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四是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扩大环保产业和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扩大就业

上述四大特征要求大力发展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处理适用技术;要求大力发展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要求高新技术向污染处理和资源再生产业扩散。它的最终要求是使利用废旧资源的经济效益高于利用有限的初次资源的经济效益。这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强大需求,必将改变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带来新的技术革命。

新型工业化要求用新的思路去调整旧的产业结构,要求用新的体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为新型工业化开辟出了新的道路。按照传统的“单程式”的技术范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全面提高资源的技术利用效率,当然也都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涵,但却不是新型工业化的全部。循环经济要求在这一切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进行技术范式的革命,是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形式。

三、“白色污染”及传统处理方式

“白色污染”是指不可自然降解的废弃高分子有机聚合物排放到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现代污染现象。主要污染物是各种各样的塑料垃圾,包括塑料袋地膜、快餐盒、饮料杯、废电器壳等。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白色污染物”的排放量猛增,污染日益严重,已到了非彻底治理不可的程度。据调查,仅北京市,每天消耗的快餐盒就达200万个,全年大约8亿个;每天使用塑料袋大约6000万个,全年大约213亿个。“白色污染物”在城市垃圾总量中所占比重:上海为11.84%,北京为12.6%,深圳高达14.05%,平均大约10%。按我国每年城市清运垃圾1.5亿吨计算,仅城市就产生“白色污染物”1500万吨之多。数量如此巨大的污染物没有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是散落在城乡的各个角落,破坏景观环境、污染土地、降低农业产量、堵塞航道、影响水电站发电。即便把白色污染填埋在垃圾场内,其历经百年也难以自然分解。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也发展了多种多样的处理方法。目前,在国内外得到实际应用的技术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

卫生填埋法是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垃圾处理技术。卫生填埋最早出现在1930年,到2000年,全球已有约1400座城市采用填埋法处理城市垃圾。它有着投资少、处理费用低、处理量大、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还在广泛应用。但是,卫生填埋法存在着诸多问题:垃圾填埋占用大量土地。至今,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仍然是难以解决的问题。防渗层老化及破损使渗滤液下渗,严重地威胁着地下水的安全。由于气体回收设备复杂,投入大,效益低,所以很多垃圾填埋场不设气体回收系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被释放到空中,填埋场的气体污染十分严重,且填埋层中积聚的气体也时常引发爆炸事故。资源回收率低,不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垃圾中除含有大约10%的“白色污染物”以外,还含有大约5%的废纸、3%的玻璃等。特别是未来废电器的增加,将使垃圾的“含金量”大增。这些废弃物埋入地下,不仅造成长久的污染,同时也是资源的浪费。

堆肥法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处理垃圾的一种技术。通过生物反应,有控制地促进固体废物中可降解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堆肥过程中的发酵阶段可以消除垃圾中的病原体;采用垃圾堆肥作“土壤改良剂”或“土壤调节剂”,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成分,提高农业产量。因此,堆肥法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堆肥的肥效低、市场销售量小,堆肥法的垃圾减量化程度不高,对高分子有机物及重金属的污染无法解决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垃圾堆肥法的普遍应用。

垃圾焚烧处理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焚烧法具有占地小、场地易选择、处理时间短、减量化明显(减重一般达70%,减容一般达90%)、无害化彻底、能回收热量等优点,近20多年来已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垃圾焚烧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是产生强致癌物——二恶英,二是焚烧产生的余灰处理成本太高。近些年来,日本妇女的子宫癌发病率持续攀高,据分析与海产品中所含的二恶英过高有关。1999年,比利时爆发了二恶英污染事件,鸡肉中的二恶英含量远远超过了食用标准,尽管污染原因众说纷纭,但依然引起了人们对垃圾焚烧的恐慌。日本决定在未来2年中投资1500亿日元,将垃圾焚烧率由72%降到40%;比利时、西班牙、法国等西欧国家也都改弦易辙,纷纷降低垃圾焚烧率,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处理法。在国内,由于垃圾卫生填埋场地越来越少,堆肥因肥料质量和市场原因致使其规模受到限制等原因,焚烧法受到了青睐。许多城市在建或正在筹建垃圾焚烧厂,尤以经济发展快、土地资源较紧缺的深圳、广州、上海、顺德、珠海等沿海城市走在前列。北京为了2008年的奥运会,于2001年申奥成功后,重新启动了停止多年的、总投资达7.2亿元的垃圾焚烧场项目,现已进入实际设计阶段。我国的垃圾焚烧法才刚刚起步,如何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正确地选择处理方法,避免重蹈覆辙,是值得警惕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发展循环经济,治理“白色污染”

为了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中央有关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如1997年7月1日,铁道部和卫生部发出联合通知,全国铁路各站禁止使用发泡塑料餐具,并不再审批新的泡沫塑料餐具生产企业。1999年3月31日,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政府令:北京市限制销售、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200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国家经贸委再次要求立即停止生产和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对拒不执行国家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进行惩处。上述条令的主体思路是“堵”,即从产品的生产及使用上来消灭“白色污染”。单纯强调堵源的做法并不是处理现代垃圾的一个最好的办法。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我国近些年的实践来看,以现代方法来处理现代垃圾,将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循环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一)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循环利用

21世纪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正在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特别是日本,提出了循环经济立国的主张,并制定了相应的资源循环利用法。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却处于很低的水平。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十分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白色污染物”的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制定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法,把垃圾的分类收集和“白色污染物”的循环利用作为强制性措施来执行。

(二)创建专业化和产业化处理垃圾的新体制

垃圾处理必须逐步走专业化、企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处理机构要与政府主管部门脱钩,成为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条件的可以改成股份制企业。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营可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制、BOT(建设—运营—提交)等形式,鼓励社团法人和个人参与入股或投资经营,鼓励国外投资经营者参与我国垃圾处理产业。具体办法是,按照最佳规模化原则,把城市划分成若干个区域,把这些区域的垃圾处理权进行招投标或拍卖,有条件的企业均可以参与垃圾处理权的公平竞争。这样,既可以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又可以提高垃圾处理和利用的效率,还可以促进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同时紧紧依靠市场,把垃圾的收集、分类、运输、加工、成品市场、监测、管理等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建立垃圾处理的“产业链”,减少各环节脱节、掣肘和过高的中间成本,使这一链条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状态,提高垃圾产业规模化水平和效益。

(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装备

“白色污染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研究新技术、应用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强技术集成,逐步提高处理技术装备水平。要在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实现垃圾综合利用的前提下,依托市场,实现规模化生产。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重点扶持科研单位开发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垃圾处理技术体系,推动“白色污染物”的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经济体系的发展。

(四)资金及财政补贴支持

对从事垃圾和“白色污染物”治理的企业,应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如环保基金、科技发展基金、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等),资金投入单位也可以股份制形式参股。另外,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这也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只有这样,才能使处理厂有高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收入,才能调动其积极性。

(五)税收优惠

现行的税收原则是企业处理自己的污染物,可减免5年的所得税,而企业处理社会上的公共污染物却只减免1年的所得税,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是与国家环保政策“谁污染谁治理”、“鼓励任何企业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的原则相悖的,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通行规则,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六)“白色污染物”的分类处理

对分离出的“白色污染物”要分别进行处理,以做到物尽其用,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处理方法的效力。分类处理包括:①快餐盒、电器包装物等泡沫类(PS)塑料。应采用催化裂解生产苯乙烯单体的方法处理,可得大约50%的苯乙烯单体(MS),经济效益高,产品能循环利用,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造粒是不可取的,一是聚合物在造粒受热过程中分子键会发生断裂,物理性能大大下降;二是造粒需先对废塑料进行清洗,产生大量的黑臭污水;三是得到的产品再生颗粒没有多大销路,因价格很低,使处理厂常处于亏损状态。②食品袋、地膜等聚乙烯(PE)类。此类物质的最佳处理办法是裂解造油。可出燃料油(混合油),也可加氢蒸馏分离出汽油及柴油,出油率可达70%~80%。不仅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的紧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从1993年起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的进口量为1600万吨,以后逐年增加,2000年达到4000多万吨。据预测,2010年我国石油的需求量将达到2.8亿吨,实际产量只有1.8亿吨,缺口为1亿吨;2020年的需求为3.5亿吨,生产量为2.0亿吨,缺口扩大到1.5亿吨;到21世纪中叶,我国石油的年进口量可能会达到创纪录的3.5亿吨。此外,除了传统的用油项目以外,我国用油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北京市决定5环路以内的锅炉全部改用燃气或燃油,锅炉改造量在2万台以上。其他一些城市也出台了类似的法规。据测算,燃气费用是燃煤的6倍,燃油费用是燃煤的4倍,故用户一般均愿意选择燃油炉。因此,用废塑料制成的燃油有着巨大的销售市场。③聚氯乙烯(PVC)及聚丙烯(PP)类。最好是采用物理方法处理。在澳大利亚,大量的废塑料被制成牧场用围栏桩,用以代替木桩;在以色列,用废塑料制造农业滴灌用的管道和各种配件;在日本,用废塑料制造海产品养殖箱和农业用培养箱;在美国,戴尔斯坦格织布厂已经成功研制出用废塑料瓶为原料制造仿羊毛技术,并用它制成夹克衫;在我国,也有许多企业开始生产放牧用的柱桩、养殖用的箱槽、城市花园围栏等产品。如对PP类废塑料进行裂解,因其出油率很低,只有大约20%,则得不偿失。另外,聚氯乙烯裂解可产生大量的氯乙烯单体(CH2=CHCl),这是造成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因素。裂解会不会产生二恶英,尚无法确定,二恶英的产生温度是300℃~800℃,这与裂解温度(300℃~500℃)在同一区段。这一问题应设专题进行研究。

“白色污染物”的治理既是工程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方方面面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必须由地方政府确定一个部门统一协调环保、环卫、工商、税收、交通、银行等各部门,才能保证专业处理厂的运作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威廉,拉什杰等.垃圾之歌.周文萍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赵晓强.治理“白色污染”路在何方.中国化工报,1999.01,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