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果思维提出的背景_因果思维与中学作

因果思维提出的背景_因果思维与中学作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果思维提出的背景_因果思维与中学作第一节 因果思维提出的背景先看几个调查。见诸报刊的多项调查普遍不理想。在这两种现实背景下,笔者从2004年开始,和课题组的同事一直致力于“因果思维与中学作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因果思维,简言之就是探讨事物原因和结果之间关系的一种思维。历史与社会将因果元素充溢人们的头脑,人们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寻求或运用因果思维来处理、解决矛盾,乃至创造生活。

因果思维提出的背景_因果思维与中学作

第一节 因果思维提出的背景

先看几个调查。

197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曾到四川、福建两省,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很差”:第一,观察和理解能力很差;第二,分析和概括能力很差;第三,思维和表达能力很差。

1987年,国家教委组织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通过对三千多篇作文详细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作文内容(主要是观点和材料)弱于表达(主要是语句和条理)。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语言表达基本功极差以及不知所云令人无法卒读的毕竟是极少数,前者占1.2%,后者占1.6%,学生一般都尚能表达一定的意见,但内容却每每单薄,空泛,这是很普遍的现象。”[1]

1995年,江西彭以槐等人对两所城市中学、八所农村中学的近2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十多次学生座谈会之后发现,学生在写作中感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不知如何去写”和“没什么可写”。[2]同年,某一高考大省抽样统计后发现,40分的大作文,人均成绩为19.3,得分率仅为48%。(www.guayunfan.com)

进入新世纪后,中学生的写作状况是不是大有改观了呢?不是。见诸报刊的多项调查普遍不理想。仅举一例:2006年,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的宋彩霞教授对中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8个班级410人,其中初中4个班,204人;高中4个班,206人。8个班的学生既有城市中学的,也有农村中学的;既有重点中学的,也有一般中学的,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自己作文优秀的仅仅占9%,认为很差的占22%,其他79%的同学都认为自己的作文成绩一般。从效果上看,作文教学始终走不出少、慢、差、费的怪圈,学生害怕作文、厌恶作文成为作文教学的一大障碍。写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什么可写”。在4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10多次学生座谈会上,作者问学生:“你在写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学生回答令人惊讶,“没有什么可写”位列第一。其中,有这种苦恼的初一学生为72%,初二学生为73.6%,高一学生为78.1%,高二学生为77.7%。[3]

看来,“没什么可写”、“不知如何去写”和作文能力低下,始终是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难题。

为什么学生会感到“没有什么可写”?为什么会“不知如何去写”?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其中既有外部原因,也有作文教学本身的原因。就是说,一方面是学生缺少生活体验,找不到可写的材料;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有材料却不知如何去写,思维水平低,思路狭窄,认识肤浅。

再看高考中的作文情况。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影响着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和内容。三十年来,高考作文经历了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到现在的新命题、新材料、新话题作文的发展历程。

命题作文曾经是恢复高考那几年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但由于它有容易被猜题押题的致命弱点,后来逐渐在高考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优点是不易被猜题押题,但它的缺点是难度较大,审题不容易过关,所以后来出现了话题作文——1999年初显端倪,2000年逐渐张扬,2003年趋于完善和成熟。话题作文与一般命题作文及材料作文的最大区别,在于它能提供更大的自由度,以话题的广泛性、文体的自由性、内容的灵活性和评分的层次性为学生构筑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为高考作文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此后,高考作文连续6年均为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逐渐失去了高考舞台的主导角色,一时产生了话题作文的热效应。

但或许是由于话题作文难度太小、区分度不大;或许是由于话题太广、内容太散,评分尺度不容易统一,近几年来,话题作文逐渐退出高考试卷——2007年全国18份高考卷中,只有4份是话题作文,占22%;2008年全国18份高考卷中,只有2份是话题作文,而就这两份,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话题作文,而要称之为新话题作文了:已经没有提供任何说明性的文字材料,开题就是:“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09年全国18份高考卷中,也只有2份是话题作文:其中一份是典型的话题作文,另一份是又一种形式的新话题作文:已没有“话题”二字,只要考生谈谈自己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对“常识”的看法。

相反,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又开始以一种新的姿势出现在高考舞台上,我们不妨称之为新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新命题作文大多不像以往那么单一,往往在标题之外,加上一些形式上属于点缀而内容上属于提示的文字。新材料作文,则一般是先提供一个单一的或组合式的材料,再提供几个解读该材料的观点,让考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来写。

然而,面对这一更为开放的作文改革趋势,许多中学生没有“与时俱进”,仍然沿用过去套话作文的陈旧写法,内容空泛,面目可憎。

在这两种现实背景下,笔者从2004年开始,和课题组的同事一直致力于“因果思维与中学作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什么是因果思维?

因果思维,简言之就是探讨事物原因和结果之间关系的一种思维。

因果关系,简言之就是原因与结果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特征的关系。具体地说则是:“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相互制约之中。每一种现象都是由另一种现象引起的,他自身也必然要引起另外一些现象。一种现象对于被它引起的现象来说是原因,对于引起它的现象来说就是结果。事物、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4]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普遍形式之一,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着,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一个理解事物和预计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法则,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极经常而广泛的运用,并在历史和实践中长期经受应用与检验而不断完善,是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指南和获得客观知识的重要依据,是人们事实推理和认识未知的指南。历史与社会将因果元素充溢人们的头脑,人们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寻求或运用因果思维来处理、解决矛盾,乃至创造生活。列宁说:“自从‘一切事物的联系’、‘原因的链条’的观念产生到现在已经有数千年了。比较一下在人类思想史上人们是如何理解这些原因的,就会得出无可辩驳的确凿的认识论。”[5]

原因与结果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具有时间先后关系的现象并非都是因果关系;除了时间的先后关系之外,因果关系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结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所引起的。

探讨因果关系的思维,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一个关于事物联系和生灭变化的基本法则。

因果思维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基本问题。正如列宁所说,“因果性问题对于确定任何一种最新‘主义’的哲学路线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6],因为它是对事物为何如此这般“存在”作出解释的“根据”。所以,德布路易说:“探究因果关系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本性趋向。”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大量观察到的事实,迫使我们去寻找这些事物之所以如此这般的答案。大至宇宙、星系、太阳系,小至夸克、电子、中微子,其质量、寿命、结构和性能等,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此外还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比如生命的起源等。因果思维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明显地得到显现。

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以及由因及果、由果及因、互为因果等。那么,因果思维的过程,也就是根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由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以及由因及果、由果及因、互为因果的思维过程。

同样,在中学作文的构思立论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以及由因及果、由果及因、互为因果等形式。

事实上,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对因果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认为,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必须在现实事物之内找原因。他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论,即认为引起事物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原因有四个: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这说明,他已经认识到因果不必是一一对应的,或者说,他已经认识到原因是可以有多种的——“四因”只是四种原因的种类。一般的哲学著作在论述因果关系的时候,都谈到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以及一果多因的问题,同时还有由因及果、由果及因、互为因果等。

作文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写作能力高,实质上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和联想、想像等形象思维的能力强。因此,中学作文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个学生没有熟练的写作技能,最多只是感到“不知怎么写”;但如果他的思维能力低下,那么他不仅会感到“不知怎么写”,还会出现“没有什么可写”的更大的困惑。

因此,笔者认为,运用“因果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是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面对一篇优秀的作文,我们总能发现蕴含在文章中的明暗起伏的思维脉络,它的立意总是归趋于感性经验与理性主题的统一。因为中学作文的“主题”不是凭空的创制,不是孤立的结果和总结,作者在构思过程中展现的心理走势总是离不开对主题作前因后果的推理和判断。

将因果思维分析运用到中学作文中,可以把题目中固有的信息在因果思维的内在分析中充分展示出来,形成强劲的内在逻辑力量,从而使文章血肉丰满,作者的内在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挥。因此,“因果思维”无疑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重要的基石之一。在中学作文中运用因果思维分析的方法,是以揭示写作者在作文过程中内部心理机制为主导,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探讨如何运用因果思维以更好地体现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活动和精神风貌的一种方法。

在中学作文中运用因果思维,可以使文章构思较常规思维更有优势,更有逻辑性。平时我们向别人诉说一件事或一个问题的始末时,我们总是先说事情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最后说出结果;做数学证明题,也往往由“因为”推出“所以”来。因此在运用因果思维进行作文构思时,也可由因推到果,对中心问题进行思维的序列性考量:首先要问是什么,然后解决为什么,最后思考怎么做。当然还可以进行变通,采用因果颠倒法——先写出结果或结论,再逐层交代原因。先把结果说出来,就使作者的思维有了立足点,文章有了论证的方向,由结论再推析原因,可使思维聚合到一点,写作者不再会分散精力,不再会受其他因素干扰,在考场上也很容易成篇。

因此可以这么说:写作训练的实质是思维的训练。随着作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作文分析中见识的独到和思维的严谨将越来越被强调。而就目前来说,它已经成为高考作文评分中的新趋势。2006年,语文考试大纲写作内容有一处修订,即发展等级“深刻”一项中“揭示问题产生的缘故”,改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并沿用至今。这其中,“问题”改为“事物”,既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扩大了内涵,又使写作变得更有针对性。“缘故”改为“因果关系”,加大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其实,考查学生认知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考查学生认知事物的过程,即弄清事物成长变化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这不仅给了那些有一定写作功底、又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考生一定的鼓励,而且在客观上改变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忽视个性、空话连篇的作文教学的不良现象,倡导了一种关注个体生命、展示真知灼见的作文新理念,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理性、准确地运用因果思维进行作文构思,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时时注意因果思维的运用,学生就可以写出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的优秀作文,并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成功。

目前国内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研究不在少数,但更多的是关注高考作文的针对性训练和指导,如提出要厚积薄发、抓好审题关、注意选材的鲜活等,还有的提出要加强对拟题方法的指导,加强联想、想像能力的开掘,追求生动的文采等。这些应用性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而在对中学作文的训练中引入“因果思维”分析的意识和方法,却少有涉及。人们更多的是把作文当成一种升学的工具,一种让学生在考试上获得高分的工具,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思维素质的提升,思维品质的锤炼。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会要求学生围绕一定的中心或主题去构建作文,而不是随意为文即可。而目前相当多的中学生都很难把握住这一点。如果高考作文题中明确要求学生对作文的中心或主题作出因果思维分析,很多考生更是束手无策。而这薄弱点恰恰又被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所忽视。

因此,笔者不揣浅薄,将多年积累起来的关于因果思维的粗浅见解和粗陋素材重新梳理,编撰成书。希望本书能给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启发,给广大中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同时,也希望本书对中学作文教学及作文心理机制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