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果思维在中学作文中的运用

因果思维在中学作文中的运用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学作文的审题立意以及构思的过程是多元的,将因果思维分析引入中学作文,从思维规律来讲,主要在于寻找主题中各个不同角度间内在的因果关系的结构。如北京考生《难舍诚信》一文,阅卷者的点评非常精彩,但忽略了作者最光彩的一点,那就是运用因果思维分析构建作文。

第二节 因果思维在中学作文中的运用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按照因果关系给我们提示的规律进行活动。如“西瓜吃下去能解渴”“石头掉下来会砸破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等。教育科学研究也正在为我们寻找更多的这类因果关系,从而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自由而有规律。“当我们说一个物象和另一个物象相联系时,我们的意思只是说,它们在我们的思想中得到了一种联系”。[7]长期以来,探索和检验因果关系始终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中学作文的审题立意以及构思的过程是多元的,将因果思维分析引入中学作文,从思维规律来讲,主要在于寻找主题中各个不同角度间内在的因果关系的结构。为了验证“因果思维”分析理论的可行性,我们对近十年来高考作文及考生“范卷”作文进行探索和提炼,并从因果思维分析的创见性、多元性、辩证性等三方面来分析和阐述我们的发现。

一、因果思维分析的创见性

运用因果思维进行分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思维、角度的过程。如果说结论是“果”,那么,论证结论的过程就是“因”。正是两者之间这种有机的因果联系,才使分析具有推理的逻辑力量,同时也使分析具有独特的视角、独到的思维,从而使文章的分析具有创见性,学生的真知灼见因而得到充分表现。

如2007年的浙江省高考话题作文,学生若能运用因果关系去审题或分析,一般都能拿到高分。导引材料告诉我们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所以“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人类也在文化的“湮没”和文明的“消逝”中取得了“进步”。在这里,运用因果思维分析可以让我们快速而又准确地把握题目的主旨。

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新陈代谢,机体就不可能得到生长和发展;如果历史或是生活没有更替,社会就不可能有质的进步。所以,即使离开了肉体,失去了曾经的辉煌,也依然能以昂扬的姿态,行走在消逝中,在消逝中行走,渐行渐远。因为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所以也才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因为人生也罢,生活也罢,历史也罢,本来就只是一个过程,普通而平淡,何必在乎那永远的五彩。因为有了“形”的消逝,所以人生才有了“质”的进步;因为生命在消逝中行走,所以生命同时也在行走中富有……考生若能作出这样的因果思维分析,就能体现自己的水平,展现自己的真知灼见。

由近及远,再看看前些年的高考作文题。

如2002年的高考话题作文“登山与救人”,学生若能运用因果思维去审题或分析,普遍都能拿到高分。材料告诉我们这位“登山者”在救活一个“快冻僵的人”的同时,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我们知道,如果登山者不去帮助快要冻僵的人,自己也非冻死不可,可见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所以遇到困难,我们的心灵选择帮助,而不是做旁观者;每个人的生存都与他人以至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所以助人便是助己,否则你又怎能奢望他人对你“报之以李”呢?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搀扶与支撑,是社会这辆大车行进必需的润滑油,所以,我们的心灵选择助人。可以设想,如果各人都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那么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温情、亲情可言?一个缺乏爱心的人,一个冷漠孤僻的人,还会有什么生机和希望可谈?心灵的黯淡、亲情友情温情的散失,将会像蛀虫一样,蚕食着人们心中原有的爱心与默契;一切只为满足个人私欲的行为,将会像重锤一般击垮我们心灵的支撑点,因为如果这样,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就会像洪水猛兽侵袭过的荒地,怎能长出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考生若能运用这样的因果思维分析,就可以使文章逻辑严密,展示出由浅入深的层次性,在前因后果的分析中,展现自己的真知灼见。

再如1998年高考作文《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其中有一篇满分作文具体分析了“追求”的原因,最后得出“所以,我应当感谢我强大的竞争者们”。而以“感谢苦难”为题的一篇,作者运用因果思维分析,最后透彻地道出“我”之所以能战胜脆弱,是因为“我”经历了许多苦难的道理。还有以“我不哭”为题的满分作文,作者多层面、多角度地描述了“我”为什么“不哭”。文章中间四段的段尾分别为:“这不是哭,是反省”、“这不是哭,是后悔”、“这不是哭,是感动”、“这不是哭,这叫高兴”,把因果思维分析融于描写、叙述、抒情、议论之中,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8]

又如,1999年高考作文,要求考生进行大胆想像,考察考生的想像力。许多成功考生的大胆想像,无不是合情合理、有因有果的“科幻”想像。其中的高考范文《表决》关于要不要移植记忆的“表决”,三百六十行中的三位代表各自的态度是赞成、反对、中立,并说出各自的原因,即利与弊;另一篇高考范文《伤心儿女》通过三个不孝儿女为了能够摸清家底而移植母亲记忆,结果却看到了母亲的艰辛、清贫与忍辱,揭示了母爱的伟大与可贵,鞭挞了不孝儿女的丑恶灵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因果关系分析的逻辑思维贯穿全文。而另一篇高考范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记述家长为了增长孩子的才智,一个劲儿地要孩子们吃药——科学家的记忆物质,结果产生负面效应,此文前因后果被形象化,哲理化。[9]

高考作文的状元们,之所以能蟾宫折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运用了因果思维来构建作文,从而使作者的见识与创造力得到高水平的发挥。

2001年关于“诚信”的话题作文,只要打开当年的《语文月刊》,你就会惊喜地发现,那些满分高考作文无不渗透着因果思维分析的光芒。如北京考生《难舍诚信》一文,阅卷者的点评非常精彩,但忽略了作者最光彩的一点,那就是运用因果思维分析构建作文。为什么“难舍诚信”?诚信对人、对社会、对国家有何功效?作者在描述性举例中贯穿着因果思维,于是文章写得颇有见地,“情与理”也得到较佳的表现。我们可以引原文二、三两段来看看因果思维分析的智慧:

“其实‘诚信’比金钱、名誉更为古老。茹毛饮血的原始人,正是本着诚信,靠着团结,围捕了一头头巨兽,获得了一次次生机,这种在生与死之间建立起来的信赖关系,正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基础。……”

“信陵君正因诚信,得到侯生与朱亥,抗秦救赵,名扬四海。刘皇叔正因诚信,打动了诸葛孔明,三分天下,成就霸业。而梁山上,那些英雄好汉,一诺千金,为诚信两肋插刀的豪情,更被写进才子名著,感动着千百万读书人。……诚信不光是对人的,对誓言与信仰的诚信更值得我们尊重。当我们徘徊在真理前方时,正是因为对信仰的诚信,引导我们走向辉煌,这样的诚信不仅仅是背囊,更是拐杖,助我们在荆棘丛中无畏前行。”

又如江苏考生《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一文,文章紧扣作文材料,阐述了为什么“诚信不可抛”的道理。文章中间五段首句分别为:“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选择诚信,……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朴实、最没有矫饰、最不花哨的诚信!”文章运用因果关系编织成一篇散文式说理文,意蕴隽永,感情真挚。

2002年关于“心灵的选择”作文,浙江考生的一组优秀作文令人眼睛一亮,如《让选择呈现心灵的珍宝》一文,堪称考场作文的精品,这位考生其实已经领悟了上一年高考优秀作文《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的精髓,文章中间四段开头分别为:“因为友情,心灵选择互助”;“因为骄傲,心灵选择了自尊”;“因为个性独立,我们心灵选择自主”;“也许因为你选择了诚信,而舍弃了既得的利益,也许因为你选择了道德,而舍弃了金灿灿的奖杯,也许因为你选择了规则,而舍弃了第一的宝座……”。文章挥洒自如,视野开阔,见解深刻,无不闪耀着因果思维分析的智慧。又如《他们都选择了明月》《无悔的选择》《摆正心灵的天平》等,都以因果思维分析来表现自己的见识,描述并阐析为什么“他们都选择了明月”,为什么是“无悔的选择”,为什么要“摆正心灵的天平”,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广度与深度并存,文学和哲学互现。[10]

2003年高考作文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从考生熟悉的“智子疑邻”的寓言出发,让考生以感性为起点,进入广阔的理性思考空间。考生可以从思维方式、心理、情感因素等各个层次来针砭民族心理痼疾和社会现实,这就要求考生不但要有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丰厚积淀,更要具备独特的思维和较强的分析力,这个作文题虽然难写,但佳作不少。如浙江考生《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一文,作者显然是受到2002年浙江考生的范文《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与《摆正心灵的天平》的启发,运用因果思维来构建作文,使作文写得既辩证又有深度。文中列举刘秀、宋太祖、斯大林等之所以能不为“情感左右”是因为他们“不让亲疏的尺度混淆理智的评判”,为什么他们能“做出生死抉择摆正认识的天平”,是因为他们“理智直面亲情友情,直面正义道德”,因为智者“用冰冷的理智扼住火热的情网,用客观的目光审视心灵的取向”。又如,江苏考生《天平和七弦琴》一文,更是闪耀着因果思维分析的智慧。文中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因为有所溺,有好恶,感情上有亲疏远近”,所以“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便易被迷失双眼,这时唯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沌的未知世界,人类要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阶梯”;“康德仰望星空的时候,他的内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这亲近永恒、亲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认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没有感情的存在,人类生活会陷入刻板和抽象”;“一切熟悉的温情都离我们远去,我们能说我们认识了世界的未来面目吗?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呢?……”

像这类因果思维分析,不仅仅在议论类作文中大放光彩,就是在记叙类作文中也能大显身手。如湖北考生《宝钗鸣冤》一文,大胆打破“褒黛贬钗”的思维定势:同样是宝玉的表亲,为什么人们偏爱“妹妹”而非议“姐姐”?同样是大好姻缘,为什么人们单被“木石前盟”所感动,而对“金玉良缘”无动于衷呢?同样是为宝玉挨打流泪,为什么“妹妹”红肿的双眼博得了大家的同情,而对“姐姐”的真情流露却视而不见呢?“人们之所以对我有许多偏见,是因为他们都带着喜欢林妹妹而讨厌我的心情来看我……其实,就连林妹妹也能用公正的眼光看我,后悔以前误会了我,为什么其他人不能呢?但愿世人不要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看人,这样小女子沉冤可以得到昭雪了”。再如安徽考生的《谁偷了玉坠》一文,作者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很恰切地表现了“感情的亲疏影响对事物的认知”这一主题,很有创意,全文无不闪耀着因果思维分析的智慧。宝玉的玉坠就认定是他的乳母拿了,因为“他这个乳母仗着自己奶过宝玉便眼往天上瞧,根本不顾宝玉房里丫头们的感受,来到宝玉房内见到什么喜欢就拿什么,那日还将宝玉特意留给袭人的奶茶吃了。宝玉恨这个乳母,早就想赶她走,可多次被袭人劝住。”其实乳母没有“拿”,宝玉的玉坠夹在他梳妆镜后的缝里。这种对事物认知的错误,原因来自于感情的亲疏,因为宝玉有一种偏见:“女人怎么一经嫁了人,沾了男人的气息就变得如此浊臭……”还有如浙江考生《挥刀斩索,搭桥渡人》一文,这篇佳作运用因果思维分析来诠释感情的亲疏与认知正误深浅的关系:他们为什么要“挥刀斩索,搭桥渡人”呢?因为在挥刀之际、搭桥之时“我”已经跳出了感情的羁绊,选择了大义凛然和宽容正直,作者将这一因果关系形象化、哲理化,从而使文章立意深刻,见解独到。还有如《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雾中的战场》《丁香·母亲·我和家》等一批佳作,也都闪烁着因果思维分析的智慧。[11]

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的话题属于思辨争议类话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就休息与工作、懈怠与奋斗等要素间的关系展开阐释,无论你选写哪一个侧面为立论点,若要拓展作文的深度就必须进行自我追问。比如写“生无所息”,就要追问一下:“为什么要‘生无所息’”,回答可以是“因为‘生无所息’的目的是追求人生中的快乐和幸福”等等,进而论述工作着就是幸福着,追求着就是幸福着……如浙江考生的《永不停息的河流》一文,我们可以引原文二、三两段内容来看看因果思维分析的妙用:

“生命是如此短暂,在与死神的对弈中,每个人面前都是一局死棋,一切的努力都不过是争取了一点时间。凡是伟大睿智的人,均已看透了生命中这一无可避免的悲剧。他们时刻感受到末日在逼近,因而始终不愿停下奋斗的脚步,只为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子曰:生无所息。正是因为他眼看着生命的血液一滴一滴从那个神圣的沙漏中流下来,那么可怕地变成虚无,所以他没有办法让自己停止奋斗。时间不多了!圣人反复强调着这句话。”

“所以我们看到,巴尔扎克的咖啡杯永远是满的,鲁迅的台灯永远是亮的,仲尼的笔不曾停下,达·芬奇的颜料从不变干。有人说,他们是在折磨自己,但他们中的一员用对一则希腊故事的新解告诉了我们:西绪弗斯触怒了宙斯,被罚永远推着那块巨石,这痛苦无休无止,劳作不但艰辛,而且没有终点,说是绝望的处境也不为过。但在我看来,西绪弗斯是快乐的,因为他的生命至少找到了一个支点,他了解自己明天早上醒来到底要干什么,如同一个封闭的湖有了一个出口,水流就总在欢乐地歌唱。在那些伟人们的眼里,生活也是这样的。”

同样,在《浮萍·藤》一文里也有精辟的因果论证:

“浮萍成了暴风雨的牺牲者,因为它的‘生有所息’,因为它日复一日的慵懒与闲适,因为它没有束缚的优雅姿态!而小藤成了风暴的幸存者,因为它的‘生无所息’,因为它夜以继日的不懈攀援,因为它心中的信念和执著。”

“也许正是这样,生无所息,才能让生命更加充实,才能更加坚毅地锻炼自己的品质,才能用更坚强的翅膀迎接风雨的洗礼,才能用更顽强的姿态到达生命的高度。”

作者正是运用因果思维分析,使得寓言式的故事背后渗透着深刻的思想本质:因为生无所息,才使生命更加充实,才更加坚毅地锻炼自己的品质,才用更坚强的翅膀迎接风雨的洗礼,才用更顽强的姿态到达生命的高度。以“萍”与“藤”写人生,因果思维分析的成功运用使得文章含蓄而又深刻。[12]

2008年福建省高考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果汁·咖啡·矿泉水”对应的应该是人生不同类型的追求。比如,“果汁”可对应“享受”型的人生观;“咖啡”可对应“先奋斗后享受/在奋斗中享受”型的人生观;“矿泉水”可对应“平淡生活”型的人生观。无论你选择哪一种类型的人生观,若要使文章的主旨具有深刻性、缜密性与独特性,就不能只论“是什么”“要什么”,而必须放在分析“为什么”上。比如针对“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在分析“矿泉水”对应的生活态度之后,重点要分析好“为什么”:为什么我喜欢这种生活态度?选择这种生活意味着什么?……还有考生将“果汁·咖啡·矿泉水”这三个层面,与人生体验相结合,联系生活、国家、国际关系等比较大的方面加以思考分析。比如,因为人的个性不同、文化观念不同,所以人的价值取向也不同等等。高水平的考生,会将这个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复杂的中心,通过因果思维分析,巧妙地统一在一个精粹的表述中,使得观点颇具创见性。如《缤纷成就和谐》一文的五、六两段:

“千年之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却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在耳畔掷地有声;千年之后,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的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求索中的多少中国人,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又延续至今,令人感佩。”

“所以,请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请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各个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请给予保护;各个地区的生活习性,请给予宽容;尊重商店里买不同饮料的人;尊重音像店里买古典音乐或是流行音乐的顾客……正是每个人的不同特性构成这变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没有不同就没有真正的和谐。”[13]

叶圣陶说:“无论什么主张,决不能没有理由地建立起来。譬如你主张常常运动可以增进健康,必然由于你懂得了运动和健康的关系。”[14]在中学作文的写作中,运用因果思维分析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发学生围绕中心进行思前想后的推想,从而有效地发挥自己的真知灼见。但并非只要运用了因果思维分析,就都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因果思维分析是一种内在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因”是在一定环境中由诸种原因要素通过各种关系相互联结的一个整体系统,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我们在分析时,若只是在现象层面上将构成结果的某一要素或原因看成是形成结果的唯一因素,不加以展开,不多问几个“为什么”,那就容易导致看问题的片面或肤浅,也就不可能有创见了。

如一位学生的习作《长江一游》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多年来,我就向往长江,想到南京长江大桥上饱览江上风光。只是一年、两年、三年,很多年,这个梦总是没圆。我只能靠想像来填补这个缺憾:想像长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丽,想像‘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美。今年暑假我终于圆了这个梦,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只见江面上漂浮着塑料垃圾,江水灰暗,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江岸上倒满了生活垃圾。唉!美丽的长江因为污染已变成这副模样了。”

这样的因果思维分析似乎可以,但过于平面化和单向化,缺少深度和广度,更谈不上创见了。

二、因果思维分析的多元性

客观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是纵横交错在一起的,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多种形式,决定了因果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多元性。再加上原因与结果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不一样,所以它们相互作用的大小也就不一样。发生结果,既有起主要作用的原因,也有起次要作用的原因;既有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也有起非决定性作用的原因。特别是在一因多果、多因一果或互为因果等情况下,因果思维分析就更加显得重要了。

(一)因果思维分析使作文立论角度多元化

运用因果思维可以使作文从不同角度立论,多重的因果思维分析可以避免作文论证角度的单一化,这样就容易写出较有新意和深度的文章来。

就2003年高考作文而论,从浙江省的阅卷情况来看,不少考生“谈情感”、“说理智”、“论亲情”、“道疏远”,单一而言,孤立而论,连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中的“和”都丢到爪哇国里去了。而事实上,这个“和”,恰恰体现了内在的“因果思维”。

湖南考生中有一篇佳作《情感的权力》,阅卷老师对此文作了如此评价:“题目表明作者专注于‘权力’一点上来议论‘情感’。为什么说是‘情感的权力’?作者将原因分析得非常透彻。不像某些考生那样泛论情感问题”,这句话是阅卷老师的首评语,评得非常中肯。说明考生没有单一谈“情感”,而是将“情感”与“权力”联系起来考虑,全文从题目到结尾都贯穿着因果思维分析。比如,作者“以史为鉴,概述中国历代君王的情感如何形成无限的权力,因而造成惨痛教训的事实”,同时,又以莎士比亚历史悲剧《麦克白》为例证,论述“暴君施展情感的权力而导致怎样的恶果”,作者将“情感”、“理智”、“对事物的认知”这些角度连起来思考,虽然侧重于“情感”,但已是权力的“情感”,是“情感”的权力。正如评卷老师所说的,作者“把情感的亲疏与是非、正义、真理联系在一起,其意蕴比仅从表层上谈论感情对认知的影响的文章要高出一筹”。

又如,浙江考生的一篇佳作《雾中的战场》,考生从“理智的角度切入话题”(阅卷老师语),不是单一谈“理智”,而是将“理智”与“爱国情感”联系起来构建作文,以“一个美军陆战队士兵”自我忏悔的形式结构全篇。文中无不表现出因果思维分析的光芒。比如文尾第二段,“是爱国情驱使我成了强盗,是对祖国的忠诚,让我犯下了弥天大祸。原来,理智总是会被某种不知名的感情欺骗,最终被驱逐。……”[15]像此类句子不胜枚举。

作文可以侧重于“情感”,也可以侧重于“理智”,可以侧重于“亲近”,也可以侧重于“疏远”。但必须以联系的目光看问题,若运用因果思维分析,则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理顺,使文章写得通脱而有见地。《情感的权力》与《雾中的战场》两文给我们提供了范例。不同角度立论,多元化构建,可以使文章各领风骚,呈现出色彩缤纷的景象。

多元化立论,包含正面立论(顺向思维)和反面立论(逆向思维)。如2001年高考话题作文“诚信”,学生可以从正面立论,如《诚信不可抛》《难舍诚信》《诚信归来兮》《女孩,I’msorry!》《赤兔之死》等佳作。也有学生从反面立论,如《丢弃“诚信”之后……》《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人言诡鬼》等佳作。因为丢弃了“诚信”,所以这位“年轻人”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爱情上都一事无成。因为患者吴诚信是诚信沦丧者,所以“医生建议”:“此病例不是首次发现,十分具有代表性,望患者注意,切莫相互传染”。《人言诡鬼》更值得一提,《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初中语文第二册教材选用)原文主旨是人怕鬼,小作者反其意而用之,为鬼翻案。正如评卷老师所说,作者“把宋定伯写成为一个毫无诚信、专事欺诈的小人,而鬼则是一个诚信可嘉、不幸受骗的弱者。”[16]正因为如此,结果自然是鬼怕人了。纵观全文,无不闪烁着因果思维分析的智慧。

再来看看2006年广西高考作文题: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题目中没有出现明确的话题,主旨隐含在材料中,但允许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面对这样的作文题,运用因果思维分析就能很快理清材料审题立意的方向:孩子为什么认为“它也很可爱”?那是因为他认为乌鸦勇气可嘉。而牧羊人为什么认为“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是因为他认为乌鸦没有认清自己是谁,不自量力。学生可以从正面立论,如《认清自己》《不要忘了我是谁》《找准位置,绽放光彩》《带着自省上路》《认清自己才是智者》等佳作。也可以从反面立论,如《勇于挑战也是一种可爱》《别嘲笑我的梦想》《勇敢的心》《勇者之歌》等佳作。下面我们引《不要忘了我是谁》[17]原文的第六自然段,对因果思维分析的多元性立论进行论证:

“勾践没有忘记自己是谁,于是卧薪尝胆,终于,‘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李煜没有忘记自己是谁,虽然被困,但依旧用心吟唱‘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范仲淹没有忘记自己是谁,即使是‘处江湖之远’也依旧‘忧其君’,也依旧‘先天下之忧而忧’;戊戌六君子没有忘记自己是谁,虽已是‘有心杀戮,无力回天’也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钱学森没有忘记自己是谁,虽重重被阻,也要坚持回国。”

作者列举了勾践、李煜、范仲淹、戊戌六君子、钱学森等名人的例子,每一个例子都紧扣主旨,阐明因果,使得内容丰富,表意鲜明。

接着,作者在第八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进行因果论证:因为秦桧“忘了自己是谁”,所以最后“永远地跪在了岳飞的墓前而且遭受世人的鄙视”;因为刘禅“忘了自己是谁”,所以最终落得个“扶不起的阿斗”的“称号”;因为汪精卫“忘了自己是谁”,所以最后变得“落魄不堪”的下场;因为台湾某些领导人“忘了自己是谁”,认贼作父,所以激起了台湾民众的一致抨击,“遭世人的谴责”。

作者能从正反两面举例论证,分析得有气势、有力度,从而使文章说理严密,立意深远。

综上所述,多元化的因果思维分析,给学生留下巨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想像更加奇特,也使文章富有创见,闪现个性。

(二)因果思维分析使作文构思角度多元化

恩格斯指出:事物的“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他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了解现实的因果联系”。[18]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的因果关系”是存在于“事物”的相互作用、普遍联系之中的,只有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普遍联系才能揭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本质。这在现实性上已经将因果思维“多元性”的思想蕴含其中了。

将因果思维分析多元化的特性,用于指导中学作文的构思,容易使文章的构思角度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诚然,作文构思并非只有“因果思维”,但因果思维分析在构建作文时的作用不可小看。如鲁迅作品《拿来主义》,整体构思就是因果思维论证。毋庸置疑,这一因果思维论证使文章更为严谨、有力,具有更强的逻辑力量。

下面举浙江省台州市一次高考模拟卷的话题作文为例: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谈得上生活。你了解生存与生活的关系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要求联系实际,以“生存与生活”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笔者对浙江省温岭中学244位学生作文进行抽样调查,概括出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第一,谈生存。从材料中引出“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这一论点后,文章重心便举例分析古今中外什么人什么人重视物质、善用钱财,生活得很幸福的例子。

第二,谈生活。从材料中引出“人是生活着的”这一论点后,文章重心便正反对比举例,分析古今中外什么人什么人懂得生活,享受生活,几乎通篇都是单一地说生活,谈享受。

第三,谈理想。从材料中引出“人是有理想的”这一论点后,文章中心便正反举例苏轼、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说明他们的生活是如何有个人独特的理想,有价值有意义,通篇都在讲“理想”。

出现以上问题,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因果思维的分析。其实,如果运用因果思维去分析这则材料,就可以使文章逻辑性强,使主题深刻富有表现力。

我们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可以很快得出以下几组相关的关系:“生存”、“生活”、“生存”与“生活”、“生活”与“理想”,并理出下面几对“因”“果”关系:什么是“生存”?——人在物质条件上的满足。人为什么要“生存”?——因为人先有物质上的满足,才能迎来精神上的丰满。什么是“生活”?——人在精神层面上的自我体现。人为什么而“生活”?——因为生活是一种品位,它决定人的质量。为了个性的发展,为了自身的进步,为了社会、人类的发展而生活。为什么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因为理想是动力,有了理想,为理想而生活、追求,才可能生活得更好,作为人,应该要为理想而奋斗。……如此分析论证就容易使文章一下子显得丰富多彩又具有深刻性。

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揣摩这些考场作文,就不难发现,用因果思维分析来指导作文构思的形式虽然很多,但以下三种形式是最为常见的:

第一种:由“因”到“果”。这种思维方式主要从事物原点出发,研究“会怎样”的问题,即研究其本质规律。这种分析能有效展示考生的思辨才华,发挥考生的思维创造力。如有些学生写因为人是区别其他一切动物的灵长,所以人的生活不应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物质层面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层面体现自我价值。这种构思通过分析表象,最后自然而然引出结论,水到渠成。

第二种:由“果”到“因”。这种构思通过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从结果、现实出发分析其原因,最后自然引出结论。比如通过分析有的人为什么会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止,为什么会为了坚持自己的人生信念而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贞不屈,甚至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因为他们明白人生意义并不只是物质条件的满足,柴米油盐的琐碎……文章构思“果”在先而“因”在后,新颖独到。

第三种:互为“因果”。这种思维方式主要通过将事物之间一个个因果关系编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因果连环,一层层地把立意推向本质的高峰。

例如学生习作《让生命焕发动人的光彩》一文,文章先由西北高原一放羊娃的例子说起,由此引申到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林则徐流放伊犁时,因为坚守自己的人生信仰,从而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体现出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人生高度;秋瑾因为认识到中国黑暗的现状和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处境,从而努力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敢于冲破封建大家庭的束缚和限制,面对生死考验,展现出中国女子的英烈;比尔·盖茨由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所以即使拥有举世瞩目的财富,也仍对自己不断地超越……最后联系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和自身的学习、生活状况,指出有理想的人生,才可能生活得更好。作为人,应该要为理想而奋斗。……这篇考场作文,将若干个因果关系交织在一起,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意味隽永,极富因果思辨的魅力。

其实,每年高考中都会出现不少运用因果思维来构建作文的佳作,只是我们没有给予有意识的关注和重视。例如2001年高考江苏考生的《丢弃“诚信”之后……》,这篇记叙文以三个并列的因果关系来构建全文:一,年轻人想买一幢房子,有“金钱”而无“诚信”,因而买不到房子;二,年轻人来到一家正在招聘人才的大公司,他出示“健康”、“才学”、“机敏”和“荣耀”这四个鼓鼓的背囊,因少了“诚信”,主考官不聘;三,年轻人向一个美丽的女孩求爱,他打开“金钱”、“才学”、“美貌”等五个背囊,女孩微笑着问:“你有‘诚信’吗?”年轻人答无,于是爱情也无。文章将一个个因果关系活用于一个个场景描叙之中,使场景更为妙趣横生,鲜活动人。又如重庆考生的《千年的选择》,这篇散文运用因果连环构思,写了三个历史人物:一,“漫漫求索”的屈原,他选择了“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因为“他饱尝了无尽的怨愤”;二,“燃烛吟诗”的李白,他选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因为“他受尽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长恨”;三,“苦雨品词”的辛弃疾,他选择“把栏杆拍遍”,却在“山深闻鹧鸪”的凄凉中为国献出一生,因为“他忍受着屈辱和愤怒……”。[19]

再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浙江考生的《让理性主持宣判》[20],这篇议论文的主体也是运用一层层的因果思维来构建的,下面摘录一些片段或文句,做些欣赏和分析。

文章前部:“是谁让一代枭雄董卓含恨离世?是他那最信任的义子吕布。是谁偷换了曹太公墙上的那些金砖?是他最宠爱的小儿阿瞒。是谁捧着张飞的头奔向敌营?是他亲自挑选的副将。……在历史的天平上他们都让亲密的感情所欺弄,所扼杀;在理性的尺度上,他们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无知。”此段由三个小因果围绕着一个大因果,大有因果总分式的味道。这种因果构思,体现了作者灵活运用因果分析的创造性思维。

文章中部:“从哲学角度上,有着善恶逻辑与是非逻辑之分。……终念奥林匹克精神的光芒,在法西斯纵横的时光里,是谁给了美国黑人运动员夺魁的信心?是他那最强大的德国运动员的一个真诚的眼神……他们都用理性的头脑接受了彼此间的那份祝福。不要再让西楚霸王的头颅捧在故人吕马童手中,不要再让李闯王的生命结束在心腹大将的刀下。《韩非子》中富人的家财很可能就在他儿子的手中,希腊神话大英雄赫拉克勒斯的生命就湮灭在他娇妻的毒衣下。”作者运用因果思维的眼光,又一次跨越时空,审视历史上的一个个人物,道出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有震撼人心的说服力。作者运用因果思维分析进行推论,合情合理。纵观文笔,挥洒自如,发散又聚拢,紧紧扣住“让理性主持宣判”这一文意。一切善恶、是非、成败之分水岭之试金石,是“理性”。文章写得如此深刻,无不得力于因果思维分析。

文章后部:“是理性让铁的烙印留在仁人志士身上,是理性让世道还拥有那份公平。让理性去宣判事实的得主,让理性去主持这场是非善恶的宣判。不要再让伪君子的滑稽重演,不要再让‘祸起萧墙’的岁月再现。因为人终究是现实中的动物,而非梦中的风筝,一切都应尊重事实。”文章最后道出“理性”的作用,并表达了美好的愿望,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全文运用因果思维,交叉递进进行分析,形成独到的因果论证样式,充分凸现出因果思维分析的张力。一言以蔽之,此文之所以能获得成功,离不开因果思维分析,离不开因果思维分析的构建。

再看2006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题:

星 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和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我们同样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多元化的因果思维分析:

第一,距离产生美。为什么会认为星星是宝石呢?因为我们是在仰望它,因为我们和它隔着一段距离;如果没有了距离,飞上了星星,那也就没有美可言了,因为我们看到了和地球上一样的灰尘、石渣。这样的道理同样适合于对人。为什么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因为距离产生了美。为什么当我们对这个人熟悉了以后,这种美便往往不存在了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到对方的缺点,从而看不见他的优点了。

第二,现象和本质。为什么“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呢?因为飞上星星的人看到了星星的本质。现实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从而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第三,理想和现实。“仰望星空的人……”想像的是理想中的“星星”,“飞上星星的人……”面对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为什么生活中我们总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呢?因为我们对尚未涉足的现实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生活实践后常常感到失望,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面对现实调整心态。

有考生在《守望遥远·我们的天堂》一文中的三、四两段有这样的精彩阐述[21]

“我是那样讨厌近距离,近在咫尺的梦想,我不要。当在酷暑里挥汗如雨时,梦幻中的象牙塔是我唯一的支点。我想像它的宏伟宛若天堂。尽管每个人都会有现实的一面,然而我坚信遥远生距离,距离生美。无可企及构出理想的神圣。张开五指,刺眼的光折射出天堂的模样,我独自守望。理想是宝石一般的晶莹透亮。遥远观望,它是我的天堂。我喜欢失真的美,就像古人的月亮。”梦想为什么会成为人们生命的“支点”?因为有一段距离促使着人们去追求。这种因果思维显示了考生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无意中想起了海子,那个传说中始终愤世嫉俗的诗人。当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希腊神话一般的虚幻时,海子无言了。在他的眼睛里,整个世界,远看是伊甸园盛开的美丽花朵,近看才知这个世界给他的失望。大海留不住他,春天也留不住他,诗歌的翅膀折断了,只剩下山海关的铁轮隆隆而过,海子的灵魂伴随伸向远方的铁轨通向了天堂。有人问,到底是什么伤了他,伤了这个时代的诗人,人们也许不明白,因为自己置身这个世界,未曾远观它的美好。文人与世俗的距离永远太大,反差太大。在海子焚烧诗集的熊熊火焰里,盛开了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界。这距离是悲剧,是文学女神的眼神。远望与近观的世界让海子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完成了本质上的蜕变。我想,仍然坚持远观世俗的海子永远幸福。”本段用事实支撑起自己的观点,在思维上紧扣为什么海子会死?到底是什么伤了他,伤了这个时代的诗人?因为“文人与世俗的距离永远太大,反差太大”。是什么“让海子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完成了本质上的蜕变”?是“远望与近观的世界”,因为这是理想与现实悲剧的根源。全文叙议结合,张弛有度,因果思维让文章在一步步的叩问中彰显张力,缜密有度。

再看下面一道话题作文题:

程砚秋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家。年轻时,练习台步着了迷。一天他在前门大街看见几个人抬着轿子,脚步走得十分稳健、和谐,于是情不自禁地跟在后面,不知不觉地跟走了好几里路,心想,如果京剧青衣的台步能走得这样稳,那该多好啊!回家后,他立即在院子里练开了。后来,搬上了舞台,并获得成功。

请以“着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等。2.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程砚秋因为“着迷”而成功了,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那么他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因果思维分析,我们可以很快把材料的观点提炼出来,从而进行多元的构思:

第一,由于热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事业有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有一种“着迷”的精神,所以程砚秋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第二,由于他能够善于学习,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并且吸收别人的长处,进行必要的改造,运用到自己的艺术中,所以程砚秋获得了成功。

再看2008年全国卷Ⅲ(新课标卷,宁夏、海南等省用)的作文题:

小兰和妈妈都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母女俩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相约要好好对待小鸟,这次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但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自由歌唱、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俩依依不舍地把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参加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又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的有好几百人。一声礼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虔诚合十。母女下山后,听到花鸟市场的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如果运用因果思维进行分析,也能很快理清材料,进行多元构思:

第一,从母女俩的角度看:由于母女俩的慈善行为没有用对地方,从而导致事情得不到根本解决,得出做事要看清本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观点;由她们放生的结果是花鸟市场的老板可以借捕鸟发财,从而得出做事要讲求方法而不能盲从的观点。

第二,从花鸟市场老板的角度看:由于人们的善意行为缺少规范,从而使得商人可以借人们的善举来牟利,得出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危害应该值得重视的观点。

第三,从鸟与人类的关系看:因为鸟是人类的亲密伙伴、朋友,所以要珍惜爱护小鸟,从而得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一观点。

以上这些例析,是对因果思维分析使作文构思角度多元化的一个透视。当然,并非只有因果思维分析才会使作文构思的角度多元化。其他的如辩证分析、对比分析、类比分析、假设分析、比喻分析等,也可以使构思角度呈现多元化趋势。如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将“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作用进行类比,就收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请看原文: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作者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与达尔文进行类比?因为达尔文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生物进化论,打破了“人是上帝创造的”这几千年来人类的一种错误观念,在生物界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在当时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它为人类科学的发展规律奠定了一个广泛的基础。达尔文的这个发现意义非凡,在历史上是不可磨灭的。通过和达尔文发现有机生物进化论这一科学成就作类比,衬托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划时代的意义,把马克思这个发现的重大意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三、因果思维分析的辩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它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前提,没有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在说明问题的对立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又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是说福与祸是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的,灾祸是幸福的依托之基,幸福是灾祸的藏身之所。可见,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仅要看到矛盾的各个方面,还要看到各个方面的联系和统一;否则,就会出现孤立地看问题的错误。世界又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仅要看到事物存在的稳定性,更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变动性,看到事物的量变与质变;否则,就会出现静止地看问题的错误。用辩证的思维去观照和分析事物,思维的空间就非常宽广,如人生的逆境与顺境,生活道路的平坦与曲折,学习的甜蜜与苦涩,理想的成功与失败等,都是辩证的,不是绝对单一的。

用辩证的因果思维去看问题,就是要用辩证的逻辑的观点来看问题。首先,要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其次,要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再次,要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辩证性是一个概念上的二元论。

因此,我们在对中学作文的审题立意进行因果思维分析的同时,也就使文章变得富有思辨性。“因为两件事件的因果关系,其背后须有两类事件的经常的联系”[22]。任何个别的因果事件,背后必定包含一个法则,有了这个普遍法则的支持,那么某个“个别的因”出现,便可必然地推演出某个“个别的果”的出现。而因果思维的辩证性不仅体现在个别的因果事例上,更是体现在整体的立论推理走向上。

不妨以2006年广西的高考作文题为例。乌鸦向老鹰学习捕猎本领的故事,可以看作是材料的起因,而这个故事的结尾却有了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是:牧羊人告诉孩子“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那为什么牧羊人认为“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这表达了牧羊人的什么态度呢?很显然,这是在讽刺乌鸦的蛮干和盲目模仿。第二个结果是:牧羊人的孩子在听了牧羊人的回答后,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为什么乌鸦很可爱呢?因为孩子在肯定乌鸦的勇敢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如果我们把这两个结果结合起来做一个辩证思考,那就是既批判蛮干和盲目模仿,又不否定勇敢精神,这样作文就能更深入也更丰富地理解题目的内涵,写出的作品也就高人一筹。如有位考生写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文[23]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驼走大漠,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才造就了生命的极致;小桥流水,蝉吟虫唱,斗转星移,珍器古玩,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才创造了美景奇观;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池塘边的芦花,因为选择了价值才成就了美名的享誉,同样,任何事物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才能实现自己价值。……”

“泰山奇,华山险,黄山绝,峨眉秀,玫瑰芬芳,百合秀丽,因为它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你有芙蓉如面柳如眉,我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是大家闺秀,温文尔雅,我是小家碧玉,同样秀丽;你驰骋政坛,跃马商场,我琴棋书画,天下奇绝……”

“我们各自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才能把自己变成最好的。”

文章开头就用排比手法提出文章的论点:不要盲目模仿,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联系材料,辩证分析自己的观点,有因有果,文采斐然,言约意丰,说理充分,从而使文章结构完整,张弛有力。

高考作文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看法。考生若能运用正确的因果思维进行思考,就容易得出新颖别致富有辩证哲理的观点,写出的作文更具有个性和思辨性。

再以2007年高考作文为例。

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是“怀想天空”,这是一个放飞理想、纵情想像、汪洋恣肆、海阔天空的极富诗意的新命题作文,但有考生却独辟蹊径,如江苏一考生的优秀作文《怀想天空》[24]一文,以麦收季节一个农家子弟高考前两天的割麦子事件为题材,展开描写和记叙,成功塑造了敦厚、朴实、勤劳能干的“爸爸”形象,进而抒发感慨,表情达意。“我”为什么在考试前两天还要割麦?因为“我是一个农家子弟”,又刚好是“麦收时节”,因为“我明白我们乡下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所以我认识到“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于是,“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要全力以赴;为了帮父亲快点把麦子割完,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文章开头以“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明净。在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点题,文章末尾用“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扣题。作者运用因果思维,别具一格,富有创造性和思辨性,既有效地周延了命题,又成功地抒写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展示出一位普通考生淳朴而又不失雅洁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内心精神世界,平和婉约,受到阅卷老师的最后青睐。

重庆市的高考大作文题则是这样的: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以“走与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不少于600字;6.不得抄袭。

细心的人会发现,重庆卷的这道大作文题“走与停”,是一道体现因果思维、散发辩证光彩、发人深省的话题,命题思想指向本我与生活,体现了对现实社会、人生百态的关注。考生在审题时若能运用因果思维,就能很好地把握其中的因果关系,从而使文章具有思辨性。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这是一对关系型话题,要认真理解好“走”与“停”各自的内涵:什么是“走”?什么是“停”?进而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这里,“走”的含义很清楚——喻指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前进”、“探索”或“追求”;那什么是“停”?为什么而“停”?运用因果思维可以进行多样化的深入思考:这个“停”,既可理解为“停顿”,也可理解为“休整”、“反思”等。至于为什么而“停”,则既可以理解为歇一歇脚,为下一阶段的“行走”攒劲、积蓄力量,也可以理解为停下来寻找前进的正确方向,还可以理解为欣赏人生的“美景”,给生命以另一番乐趣,还可以理解为反思一下前一段历程中的得与失……总的说来,“走”与“停”之间的逻辑关系不算复杂,关键是因果思维下的辩证分析:为什么走?“走”是为了前进,为了接近目标。因为如果只“走”不“停”,那就将欲速而不达,所以,我们应当该“走”则“走”,该“停”则“停”。在因果思维下,我们还可考虑:第一,在兼顾二者关系的前提下,侧重于强调“走”的价值。比如把立意确定为“因为面临艰难险阻,停滞不前,止步不走,是永远无法战胜困难的,所以,大胆地往前走,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第二,同样在兼顾“走与停”关系的基础上,侧重于倡导恰到好处的“停”。比如自定文意为“一旦走错人生之路或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出现偏差,首先须毫不迟疑地‘停’下来,以避免走向不测深渊或付出更多无谓的浪费。因为‘停’有时候需要比‘走’更大的勇气与承受力,有时甚至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拓展开来,人生如此,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种文化的进步与反省,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走与停”中,显然包含了因果思维的辩证性。在因果思维的逻辑下进行鲜明的比照,凸现主题,强化了表现力。

再来看看2008年辽宁省的高考作文题:

某杂志刊登了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些数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例如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7.2%,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2.8%,对“过马路闯红灯”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5.2%,对“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8.6%,对“诚实意味着吃亏”表示难以评价的为33.8%。有人认为,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出多数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阳光。有人认为,“难以评价”就是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恰好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个性化。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给出的是一份调查报告,其主旨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作文题看,其核心是强调个性与社会公德之间的辩证关系。“青少年价值观”就是我们写作时要扣住的中心词。时下,很多人都在担忧“80后”、“90后”的道德观、价值观,那么这些具体的调查数据,对闯红灯、不让座等不良行为,一些青少年表示“难以评价”,这说明什么问题?

一方面,我们从常规思路考虑,因为一系列数据确实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但持“难以评价”态度的毕竟是少数,这说明能够明辨是非的青少年占多数,所以得出“多数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阳光”的特点;另一方面,我们还得围绕“难以评价”作冷静的辩证分析,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为什么会“难以评价”?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为什么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因为当代青少年身上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的思想特点。但要想使立意出新,我们还要依据因果思维,在兼顾两个特点的基础上,侧重于倡导第二个层面——比如从心理、文化层面展开,分析为什么竞争不可以不择手段?为什么诚实并不真的意味着吃亏?等等,或比较“不助人但也不妨碍他人”与“乐于助人”两种道德准则,分析道德准则与社会秩序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课标理念强调“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要求调动“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这对命题者产生了重大影响。高考作文十分强调命题的创见性、多元性和辩证性,强调多角度和立体化。2008年高考考试大纲中,作文“发展等级”中有“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一项,就是强调对学生运用因果思维进行思辨分析这一能力的考查。因此,重视因果思维训练,考察理性的思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观,是高考作文命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广大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释】

[1]《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调查与分析》第3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见《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第3期第48页。

[3]宋彩霞,《中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反思》,《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18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4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恩格斯,《反杜林论》第86页,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

[7]休谟,《人类理解研究》第60-61页,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8]以上作文见《文摘周末》1998年第79期。

[9]以上作文见《作文评点报》1999年第18期。

[10]以上作文见《语文月刊》2002年第9期。

[11]以上作文见《语文月刊》2003年第7-8期。

[12]以上作文见《语文月刊》2006年第7-8期。

[13]见《语文月刊》2008年第7-8期。

[14]叶圣陶,《文章例话》第5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5]以上作文见《语文月刊》2003年第7-8期。

[16]以上作文见《语文月刊》2001年第7-8期。

[17]见《语文月刊》2006年第7-8期。

[1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09-210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19]以上作文见《语文月刊》2001年第9期。

[20]见《语文月刊》2003年第7-8期。

[21]见《语文月刊》2006年第7-8期。

[22]周礼全主编,《金岳霖文集》第2卷第179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3]见《语文月刊》2006年第7-8期。

[24]见《语文月刊》2007年第7-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