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因果思维运用于作文教学的反思

对因果思维运用于作文教学的反思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年来,笔者在将因果思维用于中学作文教学的探索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因果思维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记得笔者有一次让学生写命题作文《转身》的时候,学生马上利用因果思维分析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因果联系。因果思维是源于对主观对象分析与综合最为重要、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思维,是一般思维中最为基本的思维方式,是对事物与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追问和考察。

第一节 对因果思维运用于作文教学的反思

中学作文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到新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新话题作文,反映了作文形式上的一个变革历程,体现了中学作文多样化的趋势,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作文训练思维流向平面化和单向化的调整。这种变化要求中学作文教学转变观念,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质量,让学生的思维活力得到更自由的发挥。当前作文越来越重视理性、自由的表达,让学生从缺乏个性说话人转变为有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有思想的叙述者,追求因果思维的分析力度和深度。

几年来,笔者在将因果思维用于中学作文教学的探索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因果思维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笔者和学生越做越进入轨道,随时给学生一个作文题,学生大多能较快地进入思维分析的状态,并在分析中体现出各自较为深刻和独到的思维水平,有时候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亮点。记得笔者有一次让学生写命题作文《转身》的时候,学生马上利用因果思维分析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因果联系。如有些学生就题目本身展开多向思维的理解:何为转身?转身未必就是一种放弃啊!它可以是换一种角度的思考,可以是换一种方法的反省,也可以是换一种目光的回视。还有学生这样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转身原因的深层透析:因为通过转身,你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悠然见南山;因为转身,你可以发觉被我们忽略的现状和错过的风景,能让你更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作出正确的选择;因为时常转身审视自己,所以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同时转身更是一种清醒、美丽和永恒……还有学生当场举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留得千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艰辛多”的季羡林,曾遭到生活巨大的打击,他在无数个夜晚,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做笔下的道德文章,宠辱不惊;面对黑暗的现实,他选择了沉默转身,安然面对背后小丑的指指点点,用笔作一支长篙,撑着自己游向文学的殿堂。最后,他的文章染就了大地明媚的风景,他的背后掌声四起。有的则列举出周杰伦的歌词:还记得周杰伦的《珊瑚海》:“转身离开,你有话说不出来,海鸟跟鱼相爱,只是一场空白……”有时在空白无望的感情面前转身离开,不仅成全了对方,还可以让自己的胸怀因此更宽广,从而收获一份难得的友情。也有的举李白的例子:李白目睹官场的黑暗,他潇洒地转身,给金碧辉煌的朝堂上的众人留下一袭清淡至极却又光亮至极的背影。有的则举出《复活》的例子:《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不再执著于一味赎罪而选择转身放开。转身离开,这是一种祝福的方式,也是一种人生追求。有的以王国维为例:王国维放下研究已久的哲学史论,而转身从事让他觉得能够“浸润灵魂”的文学研究,那是服从心灵的选择,是灵魂的指引。还有的学生说到了曾国藩的急流勇退、项羽的不肯转身等正反不同的例子。……

如果说在写作的时候,许多学生对于如何准确运用因果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构思还有些困难的话,那么对于感知、判断和推理的对象,学生已经能够运用自己的因果思维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找出其中相互矛盾的特征,形成全新的概括了。借助这些概括,学生常常能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架,把问题引入另一个全新的境界中去。同时,同学间的相互置疑和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使得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寻求问题答案,主动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由此体验到了成功的快感。

如果说对问题本身的思考是因为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表层解读,那么,由之而引发的深入讨论就是一种见识能力的拓现。而这表层和深层之间本身就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同时它也是产生真知灼见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市场经济与高科技不断占领人们生活空间的时代,个人的意义正在不断丧失,也因此,个人的敏锐感觉也就更加突出,焦灼、烦闷、失望、期待、寻找,便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共同感觉。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预言“21世纪是一个写作的世纪,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作家。”面对这一现状,积极的做法是引导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从认识自我出发,进而认识时代与社会,学会对事实做出唯物主义的说明,运用因果思维的概念从事物运动和发展、量变和质变、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中来考察事实、现象和事件。学会在作品中渗透自己对社会关系或人的精神生活的哲理的、客观的思考,并对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作出因果思维的分析,从而达到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改造生活和创造生活的目的。

把因果思维引入作文教学,无疑是正确而有意义的。

当然,由于笔者对因果思维的运用还处在探索期,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操作上的问题。

第一,还缺乏对因果思维操作模型的系统提炼和有效训练。

因果思维是源于对主观对象分析与综合最为重要、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思维,是一般思维中最为基本的思维方式,是对事物与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追问和考察。

如果能建立一种因果思维写作的课堂操作模型,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具体性的、方向性的途径,那么,因果思维的作文操作就更有章可循了。我们可以通过对这种因果思维操作模型的训练,有效地提炼出课堂作文的教学步骤,比如第一步:一读,解决“是什么”,即过好审题关;第二步:二思,解决“为什么”,即过好构思关;第三步:三析,解决“怎么办”,即过好分析关等等。如此一来,就有望厘清学生作文过程中的思维程序,提高学生作文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可惜笔者的这种操作模型还偏于粗放,缺少细致的推敲,学生实行起来难度还比较大,因此需要笔者在今后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再作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论证。

第二,有时还存在着“教师中心”的倾向。

因果思维作文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走进作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思想,张扬自己的个性。既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又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还存在着“教师中心”的倾向,特别是在审题析题、行文构思的指导阶段。由于学生对因果思维的运用并不是很熟练,加上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学习,思维的阀门很难打开,主动思维和探究的意识很难形成,于是教师的启发、点拨就变得“喧宾夺主”,学生的主动思维过程往往会变成教师控制下的技能迁移过程。

理想课堂教学现状,应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交流中达到学生自主、独立的发展。

第三,还缺少对写作思维的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耗时、费劲、低效,以致一些学生在作文时搜肠刮肚,无话可写;教师使尽浑身解数,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文教学缺乏对思维科学原理的认识,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写作思维的自然流程,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来表述,就是立意到行文的过程。立意就是写作主体在某次作文活动中根据作文材料或题目来确定写作意图、目的的思维活动,即“写什么”。行文就是根据确定的写作意图、目的组织材料的过程,即“怎么写”。大部分学生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往往不是开放灵活,而是呆板拘谨。学生个人的思维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在作文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还缺少对不同学生写作思维的关注和研究。

每个学生的写作思维是不一样的。关注并研究不同学生的写作思维,随时作出有效的指导,这是目前因果思维作文教学中最为欠缺的,尤其是对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学习思维的关注。要关注他们是怎样思考的,同时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

提高学生的因果思维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人生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将这些认识整理、概括、升华并形成作文的中心与立意,从而使作文中心明确、立意高远。但是,写作思维涉及到人的多个方面,思维水平的提高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所以,笔者还需继续努力探索和积极践行。

第四,有时还存在着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化的现象。

这里说的模式化主要存在于具体的作文课尤其是作文讲评的过程中,教师由于长期以来的本位意识而不敢放手,往往在课堂上一析到底,基本上按照同一的模式进行分析:第一,解题(是什么);第二,析题(为什么),由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些材料间的细节上有什么特别的因果联系?第三,议题(怎么办),如何处理这些材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处理?等等。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缺少新意。

因此作文讲评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作文题的阐释理解一定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推陈出新。有时甚至需要打破通常的分析模式。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思维方法等,否则,因果思维训练的成效就会变得有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