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因果思维运用于作文教学的前瞻

对因果思维运用于作文教学的前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习困难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优秀学生,其中的写作有效感水平更低。因此在进行因果思维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和引导这些学生的写作心理,及时对他们作文中哪怕是一点点思维中的闪光处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有效的引导,并通过合理的归因,逐渐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培养他们的作文情趣和内在学习动机,促进他们的进步。

第二节 对因果思维运用于作文教学的前瞻

对当前事物之所以由来,和对当前事物将如何变化,是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思索的问题。人们一直把时间当作事物表现出因果性的不变坐标,把它和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连在一起,但是所指的都是每个事物在当前局域空间中的变化来去。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才把因果关系真正地物理化了,即凡是以光速联系在一起的全部空间都是同时的,这就可以把因果思维概念推广到整个宇宙社会生活中去。

因果思维的分析和理念,有时还被运用到心理学、英语等学科。本校的一位心理学老师说,运用这种因果思维的交流方式,一些思想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出现顿悟,从而形成良好的沟通结果。

本书是笔者对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的起点,侧重于在因果思维分析的理念和技术的层面上探幽析微。希望通过因果思维分析的建立,能看到更多的闪耀智慧光芒的优秀作文涌现,能发现一个个有思想有见识的生命本体隐藏在客观实体与主观呈现的融合之中。今后,因果思维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笔者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更深入地开展理论研究;更多样地进行应用研究;更细致地研究学生的学习;更认真地挖掘传统语文教育的内涵。

第一,更深入地开展理论研究。

今后将进一步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借助专家学者的智慧,对因果思维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继续开展理论上的研究,挖掘理论深度,拓宽理论广度,提升理论高度。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因果思维与中学作文的本质认识研究;因果思维在中学作文中的知识表达模型研究;因果思维的作文心理研究;因果思维作文认知策略的研究;因果思维作文构思方法的研究;因果思维与中学作文心理维度操作的理论研究。

这种基于学生知识维与能力维为主要因素的因果思维心理操作维度的理论研究,重在强调因果思维在学生作文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综合考虑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情操等三方面的因素。这些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需要加强。

第二,更多样地进行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的侧重点是写作思维的应用性研究。

从本质上说,学生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思维活动。既然写作是思维活动,就必然带有思维活动的特点。思维活动是复杂的,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寻找影响写作的各种因素和影响写作的各种能力。

对影响写作的各种因素的研究,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因素:语言知识、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应用研究的着力点在于将知识技能具体分解,然后进行有序列的分级训练。比如:以文体为序进行分级训练的体系;以写作知识与技巧为序进行分级训练的体系;以文章结构为序进行分级训练的体系等。

还要求在大量作文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因果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成功要素和注意事项,甚至要研究因果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哪些环节是正效果,哪些环节是无效果,哪些环节是负效果。

要对学生作文中的能力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因果思维审题立意能力的训练研究;因果思维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研究;因果思维表达能力的训练研究等。

在写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思维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思维方式有问题,思维混乱或思考不成熟,就写不出清晰流畅的文章。对学生写作思维进行研究,通过有效训练,帮助他们学会各种必要的思维方法,理清写作思路,无疑对写好作文有很大帮助。特别是那些语言功底较好、文字表达能力较强,但因为对所写事物认识不足,或是没有构想成熟而写不好作文的学生,这种训练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第三,更细致地研究学生的作文心理结构。

作文心理结构在本质上讲,就是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结构。研究学生的作文心理结构即要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作文心理结构,使新的观念、信息或经验,较容易地被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或者较容易地改进现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产生新的认知结构。

刘淼在《作文心理学》一文中指出:“在学生个体的作文心理结构中,存在三种不同的作文操作因素,即作文器、作文策略、知识经验库,它们共同构成了操作性亚结构。其中作文器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主体,主要解决‘谁去作文’的问题;作文策略是作文器在作文操作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或技术,主要解决‘怎样作文’的问题;知识经验库则是对信息操作进行解释时的标准或依据,主要解决‘依据什么进行作文’的问题。”[1]可见,作文心理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基于因果性基础上的思维结构,它对学生的写作影响很大。

事实上,影响学生作文心理结构的因素,除了操作性亚结构,还有控制性亚结构,而其中的元认知控制机构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控制活动是一种目的明确、计划清晰的认知活动,它可以帮助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否正常、是否沿着预定的思维方向进行、是否出现了思维障碍等,并由此探寻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基于此,我们认为,要研究学生的作文心理结构,首先要研究学生的作文心理加工能力。思维活动在学生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何克抗等人曾提出了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等三方面因素影响作文心理过程的模型——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谢活更是提出了“因果思维操作模型在作文教学中的微观运用”[2],运用因果思维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其次,还要研究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思维。每个人的写作思维存在着个性和差异性,教师通过研究,能因人而异地指导学生写作。

因此,在运用因果思维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对审题、立意、构思等每一个环节所涉及的因果思维策略都要有充分的指导,并且针对学生在写作前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素养的形成等要有合理的引导。

笔者虽然已经在因果思维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但在环节的设计上还是不够科学和高效。比如学生在课堂作文中是怎样调整自己的思维的,这样的思维流程合理有效吗?如果效果不好,该怎样调整对策?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习困难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优秀学生,其中的写作有效感水平更低。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写作不会有好的成绩,即使付出很大的努力也难以获得成功,那么他们在作文学习上就会消极应付甚至自我放弃。因此在进行因果思维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和引导这些学生的写作心理,及时对他们作文中哪怕是一点点思维中的闪光处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有效的引导,并通过合理的归因,逐渐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培养他们的作文情趣和内在学习动机,促进他们的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我们教师看来首先是可教育的,必须使学习成为他们树立高尚的自尊感的领域。”[3]他又说:“每当我想到,在许多学校里,在教室的最后排,还坐着一些好像被遗弃的落伍生和留级生,他们心情郁闷,性格暴躁,或者对知识毫无动心的情况时,我就不能不感到一种由衷的痛心。”[4]这是很值得笔者深思的。

第四,更注意作文教学中的德育。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选拔的应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既然是高素质的人才,就离不开好的品质,就不能不讲德育。

可以说,任何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总是既涵含着作者对事物前因后果的思索,又蕴含着作者对思想道德的探求,展现着作者良好的思维素质和道德品质。无论是1994年的“尝试”、1997年的“助人为乐和悄悄溜走”、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1年的“诚信”,还是2005年的“一花一叶一世界”(浙江卷)、2009年的“绿叶对根的情意”:高考作文对考生思想素质的考察一直没有停止过。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在杜威看来,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次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这些,也正是笔者今后需要不断研究和思考,并孜孜以求的。

第五,更切实地制订因果思维写作教学的系统性计划。

制订明确的写作教学计划,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非常有必要。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没有写作教学计划,写作教学处于无序化的状态。同时,写作教学也没有具体的教案,只是随机甚至随意地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去写,不是循序渐进,而是随心所欲。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更没有明确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只知道作文的次数,而不知道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多少,更不知道学生写作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样的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工具,很难知道自己作文的长处在哪里,不足在何处,更不知道如何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训练。

因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因果思维写作教学系统性计划,分清每个阶段的任务和预期达到的目标,从理性上厘清写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写,使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有序和有效地得到提高,从而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力。

例如上海高中语文教材(试验本)的“写作”部分,着眼于“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能力,拟定了高中三年六个学期的写作训练系统,由简而繁,从易至难,有较为完整和合理的写作教学体系。我们也一样,也可以由简而繁,从易至难,先低后高地制订写作教学计划。比如高一阶段以写个性化作文和片段作文为主,体裁上侧重记叙文的训练,着重在“是什么”上;高二阶段以因果思维分析和辩证分析为主,体裁上侧重议论文的训练,着重在“为什么”和“怎么办”上。高三阶段以多样化的解题和多样化的分析为主,体裁上记叙文和议论文并重,并多样化发展。

以上是笔者乐观的设想和前瞻。

20世纪的人类思想有着重大转向,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作出了深刻分析,尼采发现了人的主体意志作用,弗洛伊德把人的潜意识看作人类意识的创造力和人类行为的深层动因,现代哲学揭示了因果关系决定论的有限性,德谟克里特把因果关系作为解读生活的唯一准则,德里达更是对古典哲学的逻各斯系统作出颠覆和清洗,非理性主义思想体系已成为现代文化思潮中不可忽视的理论思维……在时代的变迁中,意识形态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已不复存在,中学生个体意识也充满了复杂性、矛盾性和多元性。

但是,不管这种复杂的变化是线性的还是多元的,是古老的还是现代的,它总是会遵循一个从原因到结果的规律,这种规律有时是客观现实的,有时是人类主观臆测的,并且总会在写作中表现出一个相对永恒不变的主体。我期待中学作文摈弃说教和谎言,跳出恒定的、毋庸置疑的、线性的关系分析,从线性的逻辑支配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中流注着心灵的思辨,在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思考和情感体验中产生变异和发展,伸向新的探求和创造的远方。

我对未来的中学作文教学充满期待。

【注释】

[1]刘淼,《作文心理学》第3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见《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9期。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320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2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