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用知识管理构建校本教研新机制的概论

运用知识管理构建校本教研新机制的概论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知识管理对校本教研新机制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教师知识管理的目标和模式又是怎样的?诚然,教师知识就是指向教师拥有的知识。他指出,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智力资源,教师知识的丰富程度和运作情况直接决定着教师专业水准的高低。没有进行知识管理的教师,则往往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视为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形成“定势”。

运用知识管理构建校本教研新机制的概论_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第一节 运用知识管理构建校本教研新机制的概论

一、基本要素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是一种自团队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过程,“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体系、人工智慧、软件工程的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组织行为之组合概念”[1](Liebowitz,2000)。简言之,知识管理就是一种有意的策略,将系统组织的合宜的知识适时提供给适当的人员,并协助人们分享,以及将各种有效信息应用于增进团队组织表现的行动中(Broadbent,1998;O摧Dell& Grayson,1998)。[2] [3]虽然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界定知识管理,但还是在一些方面达成了共识,比如说: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管理的超越与变革;知识管理关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管理旨在建立有利于知识交流与分享的组织文化;等等。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及重组的方式,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中越来越被重视。知识管理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现在教育界很多学者和学校在这方面也已经展开了不少的探讨与实践,很有意义。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知识管理对校本教研新机制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www.guayunfan.com)

(二)教师个人知识的基本概念

教师作为一个专门的职业,其知识构成是怎样的?教师知识管理的目标和模式又是怎样的?正如兹南尼基(F.Znaniecki)所说:“每个人无论承担何种社会角色都必须具备正常担任该角色必不可少的知识。”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那么什么是教师知识呢?

关于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毫不犹豫地回答:教师知识就是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诚然,教师知识就是指向教师拥有的知识。但是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教师知识还应该体现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特殊性。

北京大学学者杨明全撰专文对教师知识进行论述。他指出,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智力资源,教师知识的丰富程度和运作情况直接决定着教师专业水准的高低。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身上可以发现,教师在从事专业教学活动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智慧技能,这就是教师知识。[4]

台中师范学院学者孙耀永也曾对教师知识做过专门的分析,他将教师知识总结为:一种对促进教学有用、随时可以加以修正和补充且来源多元化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

综合以上知识,可以认为,教师个人知识就是教师为完成其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这种知识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经验,随着教师个人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师知识就会不断升华,进而上升为教学智慧,也就是更高层次的“教师知识”。

二、基本功能

(一)知识管理的作用

知识管理不仅有助于教师科学管理个人知识,而且能有效提升其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增强教学实践智慧,促进自主成长。

1.有助于改善教师个人理论的基础

传统教师教育,受工具理性影响,常常忽视教师的个人知识与个人理论,认为教师的知识主要是书本知识、公共知识,将教师角色定位于传递理论知识的“中介者”,而不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知识的创造者”,因此,教师被定义为缺乏个人理论的“教书匠”。既然教师缺乏个人理论知识,知识管理也似乎没有存在必要了。这种对知识管理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人理论的形成。事实上,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丰富、建构起个人理论。个人理论是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要素。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各种专业行动,包括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实施与调整、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都受其实践知识的影响。因此,要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改善其教育行为,必须从知识管理着手。

2.有助于使隐性知识上升为显性知识

教师不仅拥有能够清晰表述说明的显性知识(即能用清晰话语表达的知识),而且还有大量难以用言语准确表达的知识,此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既是教师内在观念、潜意识层面的知识,又是直接引导其教育行为的知识。由于个人知识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不容易清楚地表达,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时,教师个人知识还具有结构松散、缺乏内在逻辑联系、体系性差、稍纵即逝的特点,因此,必须要对这种片断式的知识进行管理。通过教师个体或群体对这种片断式知识的管理过程(包括反思札记、交流、分享、共生等),可以帮助教师将隐性知识上升为显性知识。

就个体层面而言,如果将教师的各种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成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教师的这些知识就可以成为具有逻辑体系、结构化的个人理论。形成个人理论后的知识相对来说,就比较稳定,教师重复运用的可能性也就提高了。从群体层面来说,通过知识管理,每位教师的内隐知识显性化之后,就能形成知识共享的氛围。这样,一个学习型团队也就应运而生了。“在组织文化及其领域内,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之间以及组织的知识发展和个人的知识提升之间有明确的联系。”(Harrison,2000)

3.有助于克服行为僵化模式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常常会有感悟心得,或是产生与原先教育观念相冲突的震撼体验(reality shock)。如果缺乏知识管理意识,教师就可能不会将这些感悟与震撼记录下来,进行分析与反思。经验型、专家型教师常常有记日记的习惯。这种日记记录就是知识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教师反思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个人知识与理论。《教师叙事优秀作品海选集》中也讲到:为了有效地关注教师自身的“个人经验”或者“个人知识”,教师应该多进行以下活动:“记日记”、“传记”、“讲故事”、“写信”、“同行对话”、“教师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等。

没有进行知识管理的教师,则往往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视为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形成“定势”。这种定势现象一旦形成,体现在教师发展上就是惰性,成为支配教师教育行动的“惯习”。[5](Bourdieu,1974)这样,教师的观念就会凝固,教育行为就会僵化。

4.有助于与其他教师一起分享智慧

个人理论是教师的实践智慧,只能通过知识管理而被分享的教师的个人理论是一种“如何做的知识”(know‐how),是教师在复杂、互动、情境性的教育现场实践具体行动的知识,反映的是实践智慧。知识是可以被传递的,但是智慧却不能。人们能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但是智慧无法沟通和教授。教师的个人知识由于具有高度内隐以及情境性的特点,想要精确地传递给其他教师通常是不太可能的。虽然这些知识难以传递给别人,但却能通过知识管理的过程而与其他教师一起分享、体验。例如:可某位教师的个人知识显性化后,推荐给全体教师共享,甚至可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成果,收集在个人教学网站,也可以用书面的方式整理并装订成册,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智慧加以系统的保存,或是通过发表在学校定期的内部杂志上,从而与其他教师一起分享、讨论这种个人知识。这样,教师的个人知识就会不断影响其他教师内化,甚至应用将外部的信息、经验、方法、知识、理论、文化等(这里主要指显性化处理后的教师的内隐知识)通过消化吸收,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到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去,从而提升组织的知识结构。这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价值所在。

5.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决定了你的输赢。”(比尔·盖茨)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理念和工具,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帮助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和沟通实践知识,从而使教师有机会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转化成系统且能传承与保存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师在知识社会的环境适应、知识创造、知识应用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寻求知识增值的有效方法,建立长期的发展能力,促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和获取知识,具备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使教学具有创造性。

6.有助于避免因人才流失造成的知识流失

当今社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一线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大量流失,这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优秀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只是封存在优秀教师的个人头脑里,优良的教学经验总结和推广不够,隐性知识未能显性化,随着优秀教师的离开,教学经验也将会随之流失。个人知识管理采取动态发展的模式,使优秀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通过合作的方式得到广泛共享。这样,这些经验和知识就不再仅仅属于优秀教师个人,而转化为一种共同体的资产。在教师共同体中有效实施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让所有教师共同分享他人的知识和经验,以使所有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像最好的、最有经验的教师一样发挥作用,避免因人才离去而导致的优秀教学经验及专业知识的流失。

(二)教师知识管理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个人知识管理,教师知识管理有其独特的地方:

1.显性知识易于收集和分类管理,部分内容重复利用价值高。学者舒尔曼(Schulman)对教师必备的知识分为七大类:①学科内容知识;②一般知识;③课程知识;④学科教学知识;⑤有关学生及学生特性的认识;⑥教育环境脉络(随着课程的开发,环境已逐渐显现出其在教育上的作用和价值。教育环境的脉络特点,体现了这个教师对环境的驾驭能力以及环境在其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瑞吉欧将环境视为“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和学习的‘容器’”。而非目前多数教师在环境的创设中固守的这种静态的、维持性的格局,缺少动态发展的内涵);⑦教育目标及价值及其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教师的显性知识就可以按舒尔曼分类(美国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应该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原理规则性知识;二是专业案例知识;三是运用原理规则性知识于案例之中的策略性知识),简单易行,并且其中的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相对于教师来变化性不大,对同样课程设置的课程教案和教学课件,可以重复利用,互相参考,价值比较高。

2.教师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隐性知识。教育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在这个领域,知识大都以隐性知识存在着。教师的发展更注重于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实践来积累经验。而这些实践经验是个人知识,通常不易用言语表达,也不容易传播和扩散。而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教师从事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智力资源,教师隐性知识的丰富程度和运作情况直接决定了教师水准的高低。因此教师知识管理的核心对象是教师隐性知识。

(三)教师知识管理的原则

教师知识管理的实施应当以人为本,要具有可操作性。应当基于以下几个原则:

1.简单易用原则。个人期望能够根据自己所描述的个人知识管理简单方便地独自实施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这种管理的效果可以让自己在实际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采取自己最熟悉、最便于开展的形式,例如PDA、实时通信系统。

2.可扩充性原则。在建立知识库时应当充分考虑个人未来发展预留的容量至少需满足个人收集数年以上的知识储存量。也就是说必须注意数据库的最大容量。

3.简易分类原则。在电子化知识管理中,人们常常以创立不同文件链接的方式对知识予以分类,但分类不适宜太深、太广,否则容易导致查找而且当前社会学科模糊化趋势明显,太细的分类会导致有些知识难以归类,又难以提取。

三、构建新机制的理念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需求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到复杂的;当人的某一级的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就会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新教师的内在需求就是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这就要求新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和反思,并不断记述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而教育博客,能为新教师提供成长的专业平台。所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能告诉我们新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的来源——需求决定发展。

2.波斯纳的“经验+反思”理论。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做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所以波斯纳的经验+反思理论,能指导我们课题组的具体操作,解决如何引导新教师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

3.罗杰斯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6]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总是借助一定的社会进行的,在创新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但在说服人们接受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交流则显得更为直接、有效。因此,创新推广的最佳途径是将信息技术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所以罗杰斯的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告诉我们,本课题涉及的教育博客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未来发展也是呈S曲线的发展趋势。同样,促进教育博客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将博客本身的优势与教育行政力量(学校管理层与本课题实施人员)的人际传播结合起来,以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