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这样的校本教研不是负担

这样的校本教研不是负担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真倾听,不懂要问”;“积极发言,举手要快”。这是记者2007年1月24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会议室墙上看到的温馨提示。不过,这些提示可不是给孩子们看的。此时,会议室里气氛热烈,一群“大孩子”正积极踊跃地发言,他们都是中关村四小的老师。老师们分为六个合作小组围坐在一起,占据了会议室的中间地带。

四、这样的校本教研不是负担
——参加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本教研活动随感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编辑 郑 琰

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

“认真倾听,不懂要问”;“积极发言,举手要快”。这是记者2007年1月24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会议室墙上看到的温馨提示。不过,这些提示可不是给孩子们看的。此时,会议室里气氛热烈,一群“大孩子”正积极踊跃地发言,他们都是中关村四小的老师。老师们分为六个合作小组围坐在一起,占据了会议室的中间地带。在会议室正前方的黑板上写着红色大字:“第三届‘我们作为研究者,研讨会。”

会议一开始,中关村四小的李玉平主任就向大家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题:“交流、分享、反思、提升”,回顾了前两届教研活动情况,又介绍了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地区:2国3省(区)5地16校,即中国和加拿大,北京、内蒙古、广东三省(区),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包头、乌海市和广东的深圳市以及北京市海淀区共16所学校参与!黑板旁边的投影屏幕清晰地显示出参加本次研讨的上述地区参会人员的视频图像和他们源源不断发来的帖子。会议室后面坐满了来自北京市其他中小学校的观摩学习者。

本次校本教研活动历时一天,分为“有效教学”与“有效研究”两大板块。“有效教学”针对课堂,针对教师的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有效研究”针对学校的研究,也就是说让教师学习如何做研究。

在分享活动中,记者被老师们研究的问题所吸引。张亚华老师的《合作学习中的访客交流》、王忠慧老师的《循环写》、于昕老师的《学习用品摆放图》、侯瑞娟老师的《写出来的精彩》、李景元老师的《感受快乐》、任全红老师的《控制不住自己怎么办》等,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都是来自实际教学中的真实、常见的内容,他们经过研究提出的解决策略也同样是极具针对性的。用该校刘可钦校长的话讲,四小要的是常态研究,关注细节,把教学研究融入日常的教学生活,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追求成果。

在教研活动中,穿插了教师的才艺表演、专家点评和“有话就说、有帖就发”等环节,活动还设置了信息组、会议学术秘书、会议文化组、后勤、网络摄像音像负责等,全部人员由本校教师担任,几乎所有教师都参与到此次教研活动中。李玉平主任幽默风趣的主持语言更让参与者感到本次教研活动也是交流学习的茶话会,每一位教师都在轻松热烈的气氛中踊跃发表言论,展现才艺。“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这次教研活动再次印证了四小的这句名言。记者也深受触动:这样的校本教研不是负担,它实在、实效、鲜活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让教师的心智在宽松、自由的专业交流中得以成长。

刘可钦校长介绍说:“还有两天就要放寒假了,按照惯例,放假前要召开一次学期末总结大会。我们改变了过去由学校领导一讲到底的状况,把机会留给教师。我们认为,对学生发展起根本作用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而要提升教师素养,重要的是开展行动研究。”中关村四小把校本教研融入学校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周例会都安排教师发言,交流分享研究成果,从“有效教学”到“有效研究”,以此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提升。

在校本教研中学做研究

新课程提倡教师做研究,可是多数教师对如何做研究,研究什么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处入手。四小的教师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刚刚开始研究的时候,老师们发现,不做研究到处都是问题,但真要研究时,选择和确定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却并不容易。四小的开放课堂小组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当时有7位教师选择要研究开放课堂,可是当坐下来讨论研究什么时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大家连开放课堂究竟是什么都说不清楚,这时想得最多的是从理论入手,试图找到一个“完整、准确、科学”的定义,并看看“别人怎么做”,结果“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最后,发现这条路行不通,只好另辟蹊径。渐渐地,经过实践中的摸索,老师们发现:研究其实应源于自身教学实践中的细节问题。

冯春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发现,学生不会进行阅读分享,班里进行的几次阅读分享,情况都特别的尴尬,都是在沉默中结束的。她开始以为用“你为什么喜欢读这本书”这样的问句就可以很快地打开孩子们的话匣子,结果却发现孩子对这样的问题非常的茫然。学生要么是大段复述这本书中他们觉得有意思的情节,要么就是用一两句特别简单的话就说完,如,“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玩,很有意思”。后来她就想换一种问法,比如“你说来听听”“说说看”,让学生来谈谈读书的感受,她想这样学生会觉得更轻松更自由,也许就可以畅所欲言了。结果发现学生还是不知道该从何谈起。

冯春老师感觉到学生需要一些帮助,她就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经过摸索设计出一个分享阅读感受的模板,这个模板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由若干个小问题组成:

如果有一本书你特别喜欢,你想跟大家谈谈这本书,那么你以什么样的问题开场呢?“我最近读的这本书真棒,你读过了吗?”“读到故事结尾的时候我特别高兴,你觉得呢?”“故事的这一段特别有意思,你感觉呢?”“我真喜欢故事里的某某,你喜欢谁?”这样的开场白特别能激起学生的回应,使他们能够跟大家交流下去。这是分享的第一个层次,分享阅读的快乐。

如果遇到这本书学生好像不太喜欢,那不妨让学生分享阅读的困惑,这是第二个层次。“这本书的结局我不喜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个角色我总喜欢不起来,我觉得……”“这一段到底想说什么,你能讲给我听听吗?”“我不懂为什么你特别喜欢这个故事,你能说说吗?”“这本书我读一半就读不下去了,我觉得……”用这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来进行交流,很有可能会激起学生重新阅读的欲望。

阅读交流的最高层次应该是与别人分享自己读书的独到发现和独特感受,所以冯老师设置了阅读的第三个层次,“我发现这个角色好像不太起眼,其实作用可大了,我读第二遍的时候就更喜欢了……”“我要是作者我会这样写,这一段特别的活灵活现,就好像发生在我眼前一样,你觉得呢?”

冯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帮助学生学会了分享阅读。在研究过程中,她又有了新的思考:学生读的书教师未必都读了,那么带领学生讨论时,教师的角色定位,讨论的问题是否恰当值得考虑;小范围阅读分享的效果应该更好,但是有时需要集体阅读,怎样把二者关系处理好,又能发挥作用?

任全红老师则把期待中的理想课堂生活与自己的课堂比较,发现了学生有如下问题:1.上课随便说话;2.做自己的事情,如画画、玩玩具;3.同学间发生矛盾冲突,出现打骂现象。这些问题看似不起眼,但的确是教师每天都必须面对的,处理得好与不好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影响师生教与学的感受。于是,任老师摆出“控制不住自己怎么办”,让学生讨论找出解决策略。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1.可以在文具上贴上告诫自己的话;2.可以请同学、老师和家长帮助自己;3.做事之前想想别人的感受;4.做事之前先想想这样做对不对?后果是什么?在上述问题解决后,任老师经过观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提醒别人?学生行为出现反复怎么办?表面上得到控制,但是学生内心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怎么办?围绕这些问题,她又开始进行更深层的研究。

张亚华老师的研究课题是“基于合作的学习”,在课堂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她先让孩子们成立“学习俱乐部”,自主分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来刘校长向她推荐了一本书《合作学习》,在其中她发现了“访客”合作的方法,这对她启发很大。访客合作是对小组合作的一种拓展和延伸,也是更高层次的合作,扩大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倾听、表达的范围。因此她就决定在课堂中尝试。具体做法是:在小组合作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小组的一号同学留在原位置,是小主人,负责向其他来访的客人介绍本组的观点,其他组员分别到其他小组听取观点,然后再回到本小组,对本小组的结论进行充实和完善。经过访客合作,孩子们之间进行了新的组合交流,它打破了组际界线,促进了孩子们新的思考。

记者在许多教师的发言中听到,他们对自己目前的研究又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开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对此,刘可钦校长认为:改革必然要实践,实践必然有问题,问题不断地发现与解决、解决与发现的过程,便是教师专业素养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她将其称为“系列研究”。

主持人把老师们分享的教学策略和研究成果提炼出来分列在黑板上:“循环写”“作业自我评价表”“学具摆放图”“同伴友善的提醒”“阅读的模板”“表述的模板”“换本写”等等。看着这些成果,一位四小的老师说:“原来不知道研究什么的时候,我把研究看成是一件神秘、困难的事儿。其实,当回过头来思考我们的做法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研究就源于我们的身边,研究的问题就来自我们的教学。当我知道了研究的问题在哪里,校本教研就为我的专业成长插上了翅膀。”

用研究的态度改进工作,获得乐趣

“研究是累的,累并快乐着;研究是苦的,苦并幸福着。”中关村四小的老师们说。中关村四小是一所新建学校,教师来自四面八方,意味着每位教师的价值取向、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容易受到原来学校文化的影响,如果这些影响不能很好地融合就会出现冲突,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建构学习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个体专业素养,沉淀学校的特色文化成为当务之急。学校领导经过研究,与北京师范大学、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专业工作者共同开展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项目研究,使得学校的校本教研不仅有特色而且还有着较高的定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视野开阔,关注人文色彩,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促进每个教师的发展;二是常态观点,通过研究寻找日常的、平凡的、小事中的教育大智慧;三是草根气息,研究的问题从教师的实践中来,研究的方法也是基于教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研究的成果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改善教学。刘可钦校长介绍说:“项目开展这一年多,是中关村四小稳步发展的一年多,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快速提升的一年多,同时更是教师走向研究的一年多。”

通过校本研究,每一位教师都在感受一种自身的变化带来的成长的喜悦,教师的生活开始变得充实而富有挑战性。在团队中,教师们不仅研究教学,而且还在体悟着与人成功交往与沟通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快乐,这是一种社会交往技能的提高。

校本研究还造就了四小教师开放的胸怀。教师们非常欢迎其他教师和研究者走进他们的课堂,并把这种活动有意识地作为发现问题和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手段。跨学科交流和分享打破了学科和教研组交流的界限,教师们开始思考、借鉴跨学科的教学策略;书写自己的教学故事、教学案例、读书笔记已经成为四小不成文的规定。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四小已经编辑出版了两本教师研究的案例集。

教研活动结束前由每位教师讲一句话是四小的传统。当天那些发自教师肺腑的感言同样感动了在座的所有人。“感受新的教研氛围,倾听老师们的教学经验,学习优秀的教学理念,感叹教学研究永无止境”,北京的一位教师的感慨表达出了与会者的心声。正如一位专家所言,也许老师们讲的教学策略和研究成果还并不深入和成熟,但没有关系,关键是有了这样一个开始,有了这些经常性的、深入的活动,教育教学改革便能够更快更好地推进。同时,专家也对老师们的研究提出建议,希望老师们把这些具体的教学策略与中观和宏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以此带来教师观念上的质性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