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出版的制度竞争力

科技出版的制度竞争力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 科技出版的制度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属软竞争力范畴。近年来,制度竞争力受到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业已成为竞争力研究的热点问题。美、英、德等出版业发达国家的科技出版市场对外资全方位开放,其科技出版市场吸纳外资的能力强、市场主体数量大、科技出版企业实力强,对提升其科技出版产业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2.2 科技出版的制度竞争力

制度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属软竞争力范畴。尽管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管理大师、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力“钻石体系”中并没有所谓的制度竞争力之说,但是,迈克尔·波特教授却强调,政府可以通过影响钻石体系的4项关键要素来影响产业竞争力(3)。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可以认为,制度竞争力理论仍源于波特教授的竞争力学说。近年来,制度竞争力受到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业已成为竞争力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研究的日趋深入,制度在竞争力构成中的作用与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凸显。如蒋慧工等所指出的,制度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3个重要元素之一,制度与“人才”和“创新”一道共同构成国家的核心竞争力(4)

一、国家的科技出版产业制度

科技出版产业制度是影响一个国家科技出版竞争力的首要制度因素,是影响国家科技出版产业布局、科技出版市场主体构成以及科技出版物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制度规范。我们认为,构成国家科技出版竞争力的产业制度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制度要素是科技出版的市场准入制度。

众所周知,促进市场开放、扩大市场准入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目标。然而,对不同的行业而言,世界贸易组织在市场准入方面又有不同的原则要求。世界贸易组织对出版业的市场开放没有硬性要求。世贸成员国可以通过承诺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开放其出版市场。考虑到出版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各国政府对其市场准入一般都制定了一定的条件。一些国家出版业的市场准入条件较高,外资甚至国内各种形式的资本都难以进入,另一些国家的出版市场门槛相对较低,外资不仅可以方便进入,甚至可以享受国民待遇,更不用说国内的其他资本了。一般而言,开放程度不同的出版市场,其出版业的竞争力也不尽相同。开放程度高的出版市场,在资金、产品和人才的引进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出版产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强;相反,开放程度较低的出版市场,其产业的竞争力明显受到影响。从世界范围来看,以美、英、德等出版业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出版业的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外资可自由参与其出版市场的竞争,而以我国为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为出版业设定了较高的市场准入条件,不允许外资进入出版市场,直接或间接参与出版环节与内容相关的活动,出版资源的配置主要受政府控制。

市场准入,作为一项行政许可制度,是市场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政府用以确立入市企业、产品等资质条件的法律法规等制度规范。科技出版产业的市场准入大致包括资本准入、产品准入和人才准入3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科技出版市场的资本准入主要是指国家对外资进入科技出版市场的开放情况,它既影响科技出版市场主体的总量,又影响科技出版企业的规模与实力,是形成科技出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美、英、德等出版业发达国家的科技出版市场对外资全方位开放,其科技出版市场吸纳外资的能力强、市场主体数量大、科技出版企业实力强,对提升其科技出版产业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以美国科技出版市场为例,由于其市场的开放,一些世界著名科技出版企业如德国的施普林格(Spring Verlag)、加拿大的汤姆森(Thomson)都纷纷落户美国,为提升美国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相反,我国的科技出版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包括科技出版在内的整个出版产业完全控制在国有经济手中,非国有资本和外资均不能参与科技出版活动(出版环节),“入世”也并没有改变这种状况。2005年文化部等5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强调,禁止外商投资从事图书和报刊的出版、总发行和进口业务,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制作、总发行和进口业务,以及利用信息网络开展视听节目服务、新闻网站和互联网出版等业务。外商不得通过出版物分销、印刷、广告、文化设施改造等经营活动,变相进入频道、频率、版面、编辑和出版等宣传业务领域。正如吴旭君所指出的“在我国出版行业是特殊行业,国家实行审批、许可制度。成立出版社要符合国家行政法规的规定,政府除依法审批外,还要对出版社的总量、结构、布局等因素做通盘考虑,基本排除了个人、合伙、合资、外资等形式开办出版社的可能”(5)。应该说,考虑到出版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不对外资开放出版市场的是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的,也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做法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科技出版与哲学社会科学出版不同,科技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并不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开放科技出版市场,鼓励外资参与我国科技出版市场的竞争,应该不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也不至于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市场安全,相反,对于优化目前我国科技出版市场主体结构,增强科技出版企业竞争力还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科技出版市场的产品准入是指境外科技出版物进入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它是影响科技出版物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指标。基于科技出版物对于科技工作的重要性,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允许科技出版物自由进入本国市场,所不同的是一些国家对科技出版物进出口企业的资质有不同的规定而已。从世界范围看,科技出版竞争力强的国家,对科技出版物进出口企业的资质要求低;相反,科技出版竞争力弱的国家对科技出版物进出口企业的资质要求则要高一些。诸如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对从事科技出版物的进出口业务与从事一般商品的进出口业务几乎没有任何差别。我国的情况则不同,企业要获得出版物进口经营单位资质,不仅有与一般商品进出口经营相近的资金等方面的要求,而且程序更为复杂,要求更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物进口业务,由依照本条例设立的出版物进口经营单位经营;其中经营报纸、期刊进口业务的,须由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指定。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出版物进口业务;未经指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报纸、期刊进口业务。由于审批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经批准的出版物进出口单位仅有38家,科技出版物进口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少于出版业发达国家。

科技出版市场的人才准入是指对外籍管理与技术人才进入境内科技出版企业任职(尤其是担任重要管理职务)的开放程度,属出版行业劳动用工制度范畴。一般而言,人才准入的门槛越低,限制越少,对于吸收和引进人才越有利。随着科技出版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发达国家的科技出版企业在资本国际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行员工的国际化。诸如施普林格、汤姆森和艾尔斯维尔(Elsevier)等大型科技出版集团在全球各地的分公司聘请高级员工时,几乎没有任何国别限制。我国的情况则不同,出版市场的人才准入门槛较高。相关文件(6)规定,出版企业主要管理岗位(如社长、总编、期刊主编等)须“持证上岗”,一般从业人员也陆续需要取得相应“职业技术资格”。毫无疑问,这些制度对于确保出版从业人员的政治、文化与技术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确保文化市场安全的重要机制。但考虑到科技出版行业的非意识形态属性,我们认为,适当降低科技出版市场的人才准入门槛,为科技出版企业在人才聘用上建立更为有效的制度保障,应该成为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部分。

二、科技出版物的社会评价制度

科技出版物的竞争力是科技出版竞争力的基本表现形式。高显示度、知名品牌的科技出版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Science、Nature、Cell等知名科技期刊就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象征。

那么,什么样的科技出版物是知名出版物?什么样的科技出版物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呢?应该说,这是一个与科技出版物的社会评价制度直接相关的命题。我们的研究发现,科技出版物的国际竞争力直接或间接受制于科技出版物的社会评价制度。在不同的评价制度下,由于评价理念、评价方法、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等的差异,出版物的竞争力排名自然也不尽相同。考虑到期刊作为科技出版物的主要形式,我们将以科技期刊为例,简要分析一下科技出版物社会评价制度的形成以及科技出版物的评价权对科技出版物竞争力的影响等问题。

科技出版物的社会评价制度是随着科技出版业的迅速发展与科技文献利用矛盾的加深以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深入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63年,美国科学情报所开始出版《科学引文索引》(SCI),其目的本是要为信息检索提供一种全新的途径。“而后来的发展却超出了SCI创始人的设想:SCI的量化评价功能成为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工具,在世界上得以迅速传播,并受到广泛的欢迎,以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期刊和论文被SCI收录和引用的多少,被看成是评价其研究水平和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副产品《期刊引证报告》(JCR)也成为评价期刊的重要依据。”(7)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陆续开始将定量评价的方法运用到科技论文以及科技期刊的评价活动中。南京大学建立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总览》等都具有科技期刊评价的功能。尽管上述这些科技期刊评价系统只是一些社会单位建立起来,并不是政府行为,更上升不到“制度”的层面,但是这些评价系统面世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一些重要的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更是将这些系统的评价结果视为科技人员研究成果和科技期刊评价的基本指标。正如上海大学郝雨所指出的“核心期刊和期刊级别早已经在各个院校以及各个部门被政策化、行政化了”(8)。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上述这些科技成果和科技期刊评价系统具有制度化的功能,上升到了制度化的层面。

在科技期刊的社会评价系统“被政策化、行政化”,进而上升到了制度层面后,谁掌握了这些评价系统,就意味着他掌握了这种评价权,就可以影响科技出版物的竞争力。从世界范围来看,影响力最大的评价系统当然不是掌握在中国人手里,而是掌握在美国人手中。大家熟知的《科学引文索引》和《期刊引证报告》等都是美国科学情报所的产品。该研究所属于国际著名科技信息服务与出版集团汤姆森公司(The Thomson Corporation)下属的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ISI出版的科技信息产品还包括EI、ISTP、SSCI、A&HTP和ISSHP等多个系列,涵盖自然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用户更是覆盖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

《期刊引证报告》作为全球广泛采用的科技期刊竞争力评价系统,其收录期刊的地域却很不平衡。以2000年为例,JCR所收录的5 863种期刊,共涉及5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 167种,英国1 254种,荷兰546种,德国425种。这4个国家是SCI来源期刊的超级大国,它们的期刊总数占JCR期刊的77.28%。4个国家期刊的总影响因子占JCR影响因子总数的89.67%,其总被引频次占JCR被引频次总数的92.74%。其中仅美国主办的期刊,其影响因子就占JCR总影响因子的53.07%,被引频次占JCR被引频次总数的61.17%。“可以认为,目前SCI数据库中期刊的组成十分有利于美、英等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刊物获得高影响因子;相反,对于其他国家的刊物来说,获取高影响因子的难度则相对较大。”(9)

因此,在美国ISI主导现行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我国科技期刊难以进入其评价体系的制度背景下,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提升本机构研究成果的影响,不得不放弃国内科技期刊,转而鼓励研究人员将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投寄到ISI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得ISI期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而国内科技期刊的竞争力则不断弱化。可见,掌握科技出版物评价权是影响科技出版物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现阶段,由于科技出版物的评价权完全掌握在美、英等发达国家手中,这对我国科技出版物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显然是极其不利的。

三、科技出版机构的稿件评审制度

科技出版机构的稿件评审制度是指涉及科技出版机构稿件评审方式与程序的一种制度规范,属机构层面的制度范畴。稿件评审制度是通过直接影响科技出版物的内容质量来影响科技出版物竞争力的。科技出版机构的稿件评审制度是否科学,将直接决定着科技出版物质量的高下。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出版机构的稿件评审制度显然也属科技出版制度竞争力范畴,是科技出版制度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没有高质量的稿件,就没有高质量的科技出版物。因此,各类科技出版机构都十分重视稿件的评审工作。要选择高质量的稿件,避免稿件评审的失误,单纯依靠出版机构的编辑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借助同行专家的力量,依靠同行专家的智慧,采用同行评审方式进行稿件评审业已成为当今科技出版机构进行科技出版质量控制的通行做法。同行评审制,起源于1665年法国《学者杂志》(Journal des Scavans)为评估稿件发表的可能性而专门成立的由科学家组成的编委会,而我国最早采用同行评审制的科技期刊是创办于1792年的《吴医汇讲》。

我们的研究发现,尽管国内外一些重要科技期刊目前几乎毫无例外地都采用了这一制度,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出版管理体制等多样性的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这一制度的运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000年10月,两家国际著名的专业出版编辑学会,学术与专业出版商学会(ALPSP—Association of Learned and Professional Society Publishers)和欧洲科学编辑学会(EASE—European Association of Science Editing)联合对世界200多种期刊做了一次题为《ALPSP/EASE同行评审调查》的调研活动(10),其目的在于使期刊编辑们对同行评审体制从多样化的尝试中达成共识,以求建立一套可行的指南(11)。可见,评审制度上的这种差异业已引起了相关组织与团体的高度关注。我们认为,正是这种制度运用上的差异严重影响了同行评审制的有效性,影响了科技出版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研究发现,科技出版评审制竞争力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评审方式的差异。根据是否向作者和专家提供对方相关信息,同行评审可以分为3种基本形式:单盲评审、双盲评审和公开评审。从学术期刊出版实践来看,这3种评审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评审效果也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盲评优于公开评审,双盲评审优于单盲评审。从评审方式的选择来看,中外科技出版界的差异不大,盲评是国内外科技出版界广为采用的评审方式。据对日本109种科技期刊的统计,发现单盲制、双盲制和公开制的期刊种数比例为17.4∶1.6∶1(12)。即盲评与公开评审的比例为19∶1。在我国采用同行评审的科技期刊中,绝大部分也是以盲评方式为主,采用公开评审的期刊很少见(13)。也就是说,从评审方式上看,我国科技期刊同行评审制度的运用与发达国家没有根本区别,两者在这个方面的制度竞争力完全相同。

第二,同行专家数据库建设的差异。建立同行专家数据库是实行同行评审制的基础工程。一般来说,数据库中专家数量的多少是衡量同行评审制度中专家选择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专家数据库的规模偏小会严重影响专家选择的质量。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国际上一些知名学术期刊都建立有规模庞大的高质量的专家数据库,而且专家信息更新迅速;相反,国内学术期刊则基本没有建立起类似的专家库,稿件的评审专家大多是随意选择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制度,提升这方面的制度竞争力,还必须从建立和健全同行专家数据库这一基础工作做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