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北方文化名山

中国北方文化名山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素有“中国北方文化名山”之称的海棠山,不仅以神秘的藏传佛教展示出阜新蒙古贞多元文化的神奇魅力,而且以其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吸引着世人,堪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融为一体的典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刊载文章称为“中国民间艺术杰作”、中国东方“民族文化瑰宝”,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一绝”“藏传佛教东方中心现存代表”。摩崖造像、奇松、怪石并称海棠山“三绝”。
中国北方文化名山_辽宁文化旅游

作者:韩立杰,阜新市旅游局副局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素有“中国北方文化名山”之称的海棠山,不仅以神秘的藏传佛教展示出阜新蒙古贞多元文化的神奇魅力,而且以其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吸引着世人,堪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融为一体的典范。

金案禅洞——普安寺

海棠山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辽宁省十佳森林公园。

来到海棠山,首先要经受“佛门”洗礼。山门是一个大大的“佛”字,左边单人旁代表人,右边弓箭的弓加两竖,代表人生之路曲折漫长,只有通过艰苦修炼方可成佛。山门上方是书法家溥杰书写的“海棠山普安寺”六个金灿灿的大字,昭示人们即将进入一个佛光普照、祥和安宁的境界。

穿过山门,拾阶而上,豁然展现在眼前的便是瑰丽壮观的措钦大殿,红墙金顶的藏式寺庙建筑,一字排开的转经筒,做工精美的唐卡、堆绣……这些仿佛都在倾诉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安寺的历史与传说。

据寺庙的老喇嘛讲,普安寺原名为大喇嘛洞,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历经200多年,几经扩建,鼎盛时占地4.5万平方米,形成以措钦大殿、法相僧院、时轮僧院、密乘僧院、活佛宫为主体,以宝力根寺关帝庙、舍利庙、嘛呢庙、迪彦宫、玛沁护法寺、龙王庙、白塔和转经亭为辅助,共1500多间房屋的大型建筑群,是蒙古贞地区第二大寺院,与瑞应寺并称为“藏传佛教东方传播中心”,民间称为“东藏”。

相传康熙东巡时,巧遇普安寺一世活佛巴雅斯古朗,并赐给他一个金桌子,故普安寺又称金案禅洞。普安寺先后有六代五世活佛传承。其中,二世活佛参加过雍正登基大典并受到皇帝接见。四世活佛四次受到嘉庆接见并被御赐“莫尔根堪布呼图格图”封号及印章,汉译为“神明住持超凡活佛”。道光御赐金龙镶边,用满、汉、藏、蒙四种文字书写的“普安寺”金字匾额。

随着岁月的流逝,普安寺庙宇多遭破坏。目前,已复建了措钦大殿、大雄宝殿、关帝庙、观音庙等6座200多间建筑。其中,在原址按原貌复建的措钦大殿,为藏式木结构回廊式建筑,上下两层,建筑面积968平方米。殿门、殿顶的转法轮及殿内佛像全部为贴金装饰,共用黄金6公斤;主供佛和灵塔上镶嵌的1168颗宝石,均为阜新玛瑙;殿内72根朱红色的柱子,高4.5米,悬挂着手工制作的精美堆绣和唐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殿内主供大白伞盖佛母像,高9.9米,是目前国内此类室内主供佛中最高的泥塑贴金佛像。

旷古奇绝的摩崖造像

奇形怪状的海棠山天然花岗岩始自造山运动,不风化,不坠落,成为摩崖造像的基础。从山间到山巅,在大小不同的花岗岩上,处处雕刻着千姿百态的佛像,是我国罕见的石刻佛教人物雕像群。

据阜新县志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普安寺一世活佛率弟子在海棠山传法,开始在峻峭的花岗岩上镌刻摩崖造像。当普安寺初具规模具有一定影响后,周边信众也陆续在附近造像供养祈福。历经100多年,摩崖造像逐渐完成,共镌刻摩崖造像1149尊,现保存完好的有267尊,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密宗石刻摩崖造像群。虽经300多年风雨侵蚀,仍保持完好,色彩清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刊载文章称为“中国民间艺术杰作”、中国东方“民族文化瑰宝”,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一绝”“藏传佛教东方中心现存代表”。

摩崖,是指在山崖石壁上刻字。海棠山摩崖共有50余处,分别用满、蒙、藏、汉四种文字镌刻。藏文摩崖题记均为阳刻,蒙、汉、满文摩崖题记均为阴刻,内容分为记事、咒语、真言、颂词、对联。摩崖最多的一处是13句,最少的仅是一个字,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造像,是指在岩石上雕像。海棠山造像以密宗佛教人物为原型,其数量和种类之多堪称国内之最。其造像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佛教人物造像,另一类是神佛造像。其中,神佛造像分为寂静相和愤怒相,而愤怒相又分为勇猛佛和凶恶佛两种,造型复杂、奇特、神秘,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有些造像在国内十分罕见。造像最高达6米多,最矮仅15厘米,3米以上的造像就有30多尊。此外,造像既有单雕也有群雕,有的10尊为一组,最多的一组有26尊,被称为“集仙石”。

造像在排列布局上,按照大乘佛教密宗尊神等级排列,依次是祖师、主尊、佛、菩萨、佛母、罗汉、护法等;在造型艺术上,以形为基础,以神为灵魂,突出表现佛、菩萨、护法神的情感因素,通过形体美、神情美、衣纹线条的韵律和节奏感而传神;在雕刻手法上,综合运用了高浮雕、浅浮雕、影塑、线雕、龛内浮雕和无龛浮雕等传统技法,刀法精湛,工艺高超,造型各异;在风格上,在继承北魏和晚唐风格的同时,突出了蒙古族、藏族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在彩绘艺术上,运用矿物质和植物质两种颜料,土法炮制而成,具有很强的耐侵蚀性,故部分造像彩绘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色泽艳丽。

海棠山的摩崖造像虽多,却无一雷同,最小的图案也凸显了个性。最具代表性的造像是主龛释迦牟尼佛祖像,坐落在山洼正中,高4.5米,头顶五智宝冠,左手持宝钵于胸前,右手伸直下垂作“触地印”,结跏趺坐在巨大的莲花宝座上,左下镌刻八行藏文摩崖题记,为颂词。另外,由于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故其造像雕刻在显著位置,格外醒目

鬼斧神工的奇松怪石

海棠山属医巫闾山北段,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3公里,总面积11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15.4米,为阜新地区第四高峰。摩崖造像、奇松、怪石并称海棠山“三绝”。

在海棠山上,300年以上树龄的古松、古柏随处可见,造型奇特,千姿百态。由于海棠山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松子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以无坚不摧、有缝即入的钻劲,以石为母,在那里发芽、生根、成长。由于地势崎岖不平,悬崖峭壁纵横堆叠,松树无法垂直生长,只能弯弯曲曲,甚至朝下生长。松针短粗,冠平如削,色绿深沉,树干和树枝也极坚韧,极富弹性。有的依石而生,只在一边长出树枝。如在海拔460米的峰顶生长着阴阳松、长寿松、迎客松和卧龙松,是海棠山四大名松,树龄都在400年以上,由于根部很深,松树能坚强地立于岩石之上,虽历经风霜雨雪却依然枝繁叶茂。在高21米的石崖峭壁上,生长着不怕雷击雨打的可怜松。

海棠山松奇,石更美,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这些怪石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卧龙石、观音石、济公帽石、青蛙爬山石、绵羊石、探海石、乌龟石、聚仙石、夹扁石、雄狮回首、鹰展翅……大都三分形象、七分想象,从人的心理移情于石,使一块块冥顽不灵的石头凭空有了精灵跳脱的生命。其中,位于半山腰的逍遥石,形如一把巨型大椅,能坐上十余人,而巨石下面只有三点轻轻支撑,似大自然神来之笔。

四季迥异的塞北风光

海棠山地处华北、内蒙古、长白山三大植物区系交错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有不少珍稀名贵物种。可以说,海棠山是中国一级生态敏感带上森林扩展的种子源,是辽西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是蒙古高原到辽河平原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在27平方公里范围内,奇峰叠起,怪石嶙峋,自然风光十分迷人。

登上最高峰极目远眺,六大景区尽收眼底:摩崖造像景区,突兀岩石上的石刻佛像形神兼备,体现了时空的纵横,艺术之美韵令人产生无尽遐思;峰峦叠嶂景区,奇峰怪石,林木茂密,令人深感别致;霞起青山景区,云飞山色,姿态万千,神魂飘逸;云落碧水景区,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美不胜收;松韵风涛景区,奇花异卉,四季迥异,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红石谷景区,红石飞瀑,神龟负子,双狮峰顶双狮对望,人在谷中走,如在画中游。

海棠山之美,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意境之美,不仅有着让人产生太多联想的人文之美,更有让人惊喜不断的四季之美,被人们誉为“动植物王国”“森林氧吧”。春季万物萌动,山花竞放,姹紫嫣红;夏季枝繁叶茂,清凉舒爽,可以消夏避暑;秋季红叶似火,漫山红遍,恰似塞北香山;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一派北国风光。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人心旷神怡。

此外,在海棠山后山,还有由三座山峰形成的长达999米的天然卧佛,其躯干上由裸岩组成的“寿”字高200米,宽100米,清晰可见,佛寿一体,浑然天成,彰显了中国北方文化名山的神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