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南名山不在高

江南名山不在高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江南名山不在高钟山钟山,在南京既是一座城中之山,又是一座城中之城,集寻古探幽、旅游观光、休闲居住于一体。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用来形容钟山,是再合适不过了。“龙蟠虎踞”就此成为南京的象征,钟山也因此名闻遐迩。东晋和南朝时期,人们也根据钟山的方位称其为北山。钟山的第二峰偏于东南,又称小茅山,高350米,著名的中山陵即建于其下。
江南名山不在高_钟山文化之旅

第一节 江南名山不在高

钟山

钟山,在南京既是一座城中之山,又是一座城中之城,集寻古探幽、旅游观光、休闲居住于一体。文人常将钟山比作龙头,其尾拖至镇江而入海,故称宁镇山脉是一条巨龙,从东海入江,曰“神龙见首不见尾”。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用来形容钟山,是再合适不过了。钟山最早叫做金陵山,战国时代楚国选择这片土地营建的金陵邑即由此而得名,这也是南京古称“金陵”的由来。可见,自先民于南京建城时起,钟山就与这座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曾登临石头山,俯瞰秣陵(秦始皇改金陵为秣陵)景色,但见钟山与清凉山遥遥相对,俨然如两座天然屏障,扼守着秣陵门户,不禁赞叹:“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龙蟠虎踞”就此成为南京的象征,钟山也因此名闻遐迩。

东吴时,孙权祖父名钟,为了避讳“钟”字,钟山需要改名。东汉末年的秣陵县尉蒋子文逐盗死于此,他在孙权梦中显灵讨封,孙权便封蒋子文为钟山神,钟山也因此改称蒋山。今天的白马公园、蒋王庙等地名都与这段传说有关。

img126

巍巍钟山

晋室南渡,北人好奇于山顶上缭绕着的紫金色神秘云彩,称其为紫金山,或简称金山。其实,这只是山上的紫红色页岩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来的自然色彩而已。东晋和南朝时期,人们也根据钟山的方位称其为北山。

明代,嘉靖皇帝又赐名神烈山。其实,每次钟山名称的改变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与文化的故事。

钟山是绵亘于南京和镇江之间——宁镇山脉的最高峰,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面积约20余平方公里。山有三峰,大致呈笔架状。主峰偏北,称为北高峰,海拔高448.9米。早在南朝时就于此广建佛寺,此外,还有六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台(又名太子岩)和讲经处(即七佛庵),以及一人泉、黑龙潭和弹琴石等古迹。

钟山的第二峰偏于东南,又称小茅山,高350米,著名的中山陵即建于其下。第三峰偏西南,高250米,又称天堡山,因太平天国曾建有天堡城而得名,也就是今日紫金山天文台所在地。山下的玩珠峰,又名独龙阜,原是六朝古刹开善寺(今灵谷寺前身)的旧址,明初被太祖朱元璋选中营建了明孝陵。明孝陵前横亘着梅花山,也是东吴大帝孙权的陵墓所在。

钟山之巅,到处是胶结成团的光滑砾石,地质研究表明,这种光滑的砾石是河流的沉积物。它们原是远处山上风化破碎的岩石碎块,由河水挟带而下,在长途迁运过程中,碎石块相互摩擦,逐渐变得圆滑光亮如同鹅卵石。但是,这些河流冲刷造成的砾石怎么会到钟山顶上去的呢?原来,在距今大约一亿八千万年到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时期,这里是一条大江,后来,到中生代晚期,南京地区发生造山运动,钟山一带的岩层受到水平方向挤压力的作用,产生强烈的抬升和断裂,从前呈水平状的岩层,由北向南倾斜,于是钟山就从地面上屹立起来了。

钟山的顶部因以坚硬的石英砾岩构成山脊而不易风化,但山北侧却是紫色或紫红色的粉砂岩、页岩,容易风化,形成断崖峭壁。这条峭壁沿着山脊逶迤而行,宛如一条游龙盘曲于钟山之巅,在玄武湖、鼓楼、北极阁等地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绝壁。当年诸葛亮在清凉山遥看南京的山川形势,作出“钟山龙蟠”的感叹,或许与这条蜿蜒似龙的峭壁给他留下的印象有关吧!

钟山余脉由太平门附近入城,自东向西形成了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鼓楼岗、五台山和清凉山等一系列山丘。这些小山虽海拔只有几十米,但却是南京市内水系的重要分水岭,此南之水,统属秦淮河流域;此北之水,则属于金川河流域。与钟山之名相辉映的则是名人,也就是“仙”了。六朝、明、民国的名人本书有专章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此外,王安石却是不能不提的人物。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宋·王安石《游钟山》

img127

王安石

北宋的大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一生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而他的晚年就是在钟山脚下度过的。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重归江宁,在当时江宁府城东门与钟山的正中置地安家。因距两地均为七里,王安石为之取名“半山园”,这也是今天“半山园”地名的来历。说是园,其实不过是几间房,仅能遮风避雨,甚至连围墙也没有,更别提华丽壮观了。

王安石当政只有短短的七年,“为天下理财”的成效却十分显著,中央和地方府库无不充盈,积蓄的巨额金钱与谷物可供户部二十年之用!而此时,壮志难酬的他只是一个“山野之人”了。赋闲的他也常骑马或骑驴出游,马是皇帝赐的,驴是自己买的,马死后便专骑驴了。有人建议他老年人出行最好坐轿子,他却说:“古代的王公大臣,再昏庸无道,也没有以人来代替畜牲的。”宦海浮沉多年的王安石依旧保持着他的独特本色,对于风吹日晒,他也并不在意,全然没有士大夫的讲究,更看不出一丝曾经为相的排场。难怪他政治上的死对头——司马光也承认王安石品行节义过人之处甚多。

但凡不出行的日子,他就会去钟山的定林寺读书著说。定林寺里有间专供他使用的书房,被他命名为“昭文斋”,有时接待来客也安排在此,大书法家米芾就是在这与他相识的。

而一贯站在王安石反对派立场上的大文豪苏东坡路过南京,王安石也把他当做知心朋友接待。得知舟船已至,王安石穿着有点破旧的日常便服,骑驴来到河边,苏东坡没戴冠就迎出来,作揖说:“今天我见大丞相衣着不整,实在失礼!”王安石笑道:“礼岂为我辈设哉!”苏东坡说:“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王安石不禁无语,于是招呼苏东坡游览钟山。其间两人尽论古今文字,品评禅理,王安石后来对人感叹:“不知更有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足见王安石的胸襟和气度。畅游之余,苏东坡也打算购置田宅,老于钟山,无奈未能办成,只得悻悻离去。

王安石更多的时间则在定林寺内的“昭文斋”编写《字说》。之前,为了统一思想,利于变法,王安石编著了《三经新义》颁行天下,作为学校的教材和科举取士的标准。《字说》与之相辅相成,是一部文字释义方面的基础书籍,当然,书中同样贯串着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和抱负。身在山林却心存天下的他,还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当世,服务国家。

1085年的农历三月,曾经鼎力支持他的神宗皇帝去世了。不久,司马光拜相,新法被一一革除。接踵而至的打击使王安石无法承受,在忧心如焚地煎熬中,1086年四月初六,一生致力于变法图强的他与世长辞,葬于钟山脚下、半山园之旁。

更令人感慨的是改革者的身后事了。“恸哭一声惟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尽管朝廷“优加厚礼”,追赠“太傅”封号,但往昔那些门生故旧却忙不迭地洗脱、竭力表明自己与王安石素无关系。王安石的墓,既无神道碑,也无墓志,甚至宋代的各种文献中也未有关他的行状、墓志铭的记载。

大约四百年后的明正德年间,南京一个太监为自己营建墓穴,正为缺少砖块发愁的时候,有人提议附近有个古坟砖块特别大,正合所需,于是拆古墓取砖。不过,有些令掘墓者失望的是,除了大砖,墓内没什么值钱之物,视其墓碣,乃王安石墓也。

梅花山

风景区内不得不提的山还有梅花山。如同钟山不在高一样,梅花山也不在于大,如果单从体量上论,甚至可说它是座小土丘更为确切。而在2005年,南京市推举新金陵四十景的活动中,中山陵名列魁首,明孝陵和梅花山位居第二,这充分说明了梅花山在南京市民心中的特殊地位。

梅花山原为东吴大帝孙权的墓址所在,俗称孙陵岗。传说朱元璋在建孝陵的过程中,营建者曾主张铲平孙陵岗,以便于修一条笔直的神道。朱元璋敬重孙权也是条好汉,留着为自己守门,于是神道绕过孙陵岗,蜿蜒而行,成为独一无二的弯曲神道。这个传说见于明清的多种史料之中,但实有忽视孙陵岗作用之嫌。其实,明代帝王陵寝的建造深受风水学的影响,陵前需要有一座孤耸秀丽的小山相对,是为“案山”。天然完美的风水形胜远比纷繁浩大的工程难求得多,为避免伤及“龙脉”,吉穴周边的山形绝不可改动。所以神道绕山而行。

img128

春日梅花山

img129

观梅轩

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中山陵园的落成,孙陵岗一带被辟为中山陵园植物园的蔷薇花木区,开始大规模地植梅。每逢梅花盛开之际,游人络绎不绝。孙陵岗的名称也逐渐在市民口中演变成为梅花山。

与梅花山相关的还有一位名人,不过是臭名昭著的名人——大汉奸汪精卫。汉奸有着汉奸的逻辑,媚日卖国可以说成“和平救国”、“曲线救国”;觊觎风水宝地可以说成“追随总理”。1946年1月,国民政府尚未还都南京,蒋介石即令何应钦处理掉梅花山上的汪精卫坟。工兵炸开汪精卫的墓壳后,将汪精卫的棺木和尸体运至清凉山火葬场彻底焚化。并在原址建亭观梅轩,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为之题名“放鹤亭”。

平心而论,早年的汪精卫也算是个“革命家”,不仅口才文才出众,还曾以一死之决心刺杀摄政王,大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气概。当今人休憩于雕栏画栋、别样雅致的观梅轩之间,遥想当年,不知又作何感想!

img130

博爱阁

1993年春天,梅花山上新建了一座高大典雅的博爱阁。博爱阁由台湾海峡商务协调会会长张平沼先生捐资10万美元建造。阁内外两层共有16根大红立柱,飞檐翘角,高大壮观。顶为重檐十字脊,仿北京紫禁城角楼屋顶造型,四角歇山式屋脊环绕中间的攒尖式正脊,形成极富立体感的独特风格。博爱阁高12米,面积80平方米,平面为方形。屋面铺蓝色琉璃瓦,绘大点盘龙锦杉心彩画。阁正面横匾上“博爱阁”三字,选自孙中山手迹,东侧内立柱上有一幅张平沼先生所书的楹联:“博大精深中外古今齐翘首,爱民救国圣贤尧舜证天心。”其余各立柱上也均有名人题书的楹联。两层屋檐的四角悬有风铃八只,在清风吹拂下发出阵阵清脆的铃声,为观赏的游客增添了丝丝雅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