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浔古镇——江南名镇

南浔古镇——江南名镇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淳祐十二年建镇,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字,而改称南浔。据记载,由于辑里丝质优量多,且畅销海内外,使南浔经济空前繁荣。虽南浔归来多日,然而笔者仍沉浸在南浔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情境之中,仍沉浸在那里著名的橘红糕、定胜糕、香大头菜、熏豆茶等美食的品味之中,仍在不禁的感受这浓郁的江南民间民俗风情和水乡古镇的特有魅力,浔溪而清远。
浔溪清远_天涯情怀

戊子初春,是日,笔者有幸来到享誉华夏之一的江南古镇——南浔。这个展现在世人面前,居住近千户人家,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镇,以其诗、文、画、景的人文内涵和自然风貌,吸引着天下游者,进而不仅让游者流连忘返,而且更让人抚今追昔而致远。

据《南浔镇志》记载,南浔镇始建于南宋淳祐十二年(1225),距今已有750余年的历史。在南宋高宗时(1127—1131),南浔因滨溪而称浔溪。后来,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祐十二年建镇,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字,而改称南浔。

南浔位于杭嘉湖平原的北部,距太湖仅9公里。

南浔是江浙雄镇。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宋端平元年(1234),就已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之称。进入明朝以后,由于南浔七里(辑里)村民不断地对育蚕、植桑、缫丝等进行技术更新,从而使辑里湖丝声名鹊起。连杭州、嘉兴、湖州、苏州等地所产的生丝均要冠以辑里之名。据清《南浔蚕桑乐府自序》中说,入明后,蚕丝业“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清乾、嘉年间,嘉里丝除畅销江南大地以外,已通过明州(今宁波)、广州,外销日本及欧美。至清末民初,江南民间曾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说法,这是其一。

其二,南浔是巨富之镇。据记载,由于辑里丝质优量多,且畅销海内外,使南浔经济空前繁荣。尤为明万历年间至清朝中叶为鼎盛时期,因经营蚕丝贸易而成为富豪者达数百家。当时,就有“四只象、八条牛,七十二只小黄狗”之谓,即有“四户人家”的资产达白银百万两以上,有“八户人家”的资产均达白银五十万两以上,另外还有充满民间嘲讽意味的,被称为“七十二只小黄狗”的豪门、财主。据说,孙中山先生就职临时大总统第二天,就正式宣布南浔镇升级为市。

其三,南浔为江南名镇。由于驰名中外的“辑里湖丝”的崛起,一些南浔人在发家致富之后,在故里投巨资,建大宅,置田地房屋,筑庭园书斋,捐资筑路、造桥、办学等等。据镇志记载,历史上从南宋到清代,镇上共有大小园林二十四座。其中,被称之为“园林巨构”的,就有小莲庄、藏书楼、宜园、适园、颖园等。而今仅存的有小莲庄、颖园、嘉业堂藏书楼,以及“江南第一古民宅”张石铭的旧宅,民国奇人张静江的故居,还有通泮桥、洪济桥和广惠桥等,均令游者不禁赞叹。

其四,南浔是文化名镇。据说,这里具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发达,人才辈出。其中,许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卓有建树,影响及于乡里以至海内外。如历代著名人物有董伤、张颂贤、刘墉、刘承干、徐迟等等。还有许多名人著书立说,如陈忱的《后水浒》、董说的《西游补》、董蠡舟的《三国志杂校》等。据说,仅清代著述问世的南浔人竟达280余人。他们的学术研究及著述涉及经史、天文、史地、水利、农艺、蚕桑、乐律、音韵、六书、金石、书画、诗词等诸多领域。据统计,宋元明清时期,有浔籍京官56人,南宋至民国,在全国有影响的学者83人。同时,南浔的教育事业也相当发达,元时就建立儒学。明嘉靖时期设有社学。另外,尚有私人或社团专为本族或本社团贫寒子弟所设的义学等。如著名的浔溪书院和著名爱国人士秋瑾执教的浔溪女校均列其中。

在南浔出游,笔者随心所欲,步随景移,尽情游览了构思精巧、独具匠心,小莲庄的亭楼阁榭;更有令笔者驻足品赏,一饱眼福,皆为名家翰墨的碑刻长廊。尤为令笔者宰见的《紫藤花馆藏帖》里,其中有一幅是“宰相刘罗锅”刘墉所书,题为《颜平原刘太守序》的行书,真迹藏于刘墉花园,上款盖有清乾隆皇帝“御赐仙舫”的印章,使笔者久赏不已。日本书道家熊孤秀之谓叹《藏帖》:“满纸龙蛇、行霏烟雾。中华文物之圣,不大可见乎。”

虽南浔归来多日,然而笔者仍沉浸在南浔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情境之中,仍沉浸在那里著名的橘红糕、定胜糕、香大头菜、熏豆茶等美食的品味之中,仍在不禁的感受这浓郁的江南民间民俗风情和水乡古镇的特有魅力,浔溪而清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