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家名山及古建筑

道家名山及古建筑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武当山,坐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武当山,坐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面积312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72峰耸立,24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蔚为壮观。

武当山是唐代以来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有规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在宋朝也有所建设,元代进一步扩大修建规模,在明朝达到修建的鼎盛时期。明朝永乐皇帝亲自主持修建,动用民工数十万,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历时12年,建成了9宫、9观、36庵堂、72岩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永乐皇帝再三叮咛顺从自然,对山体不要有分毫修动,这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现存的有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和玉虚宫、玉龙宫遗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岩庙等,共有古建筑200余栋,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众多的建筑中,用材广泛,有木构、铜铸、石雕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技艺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殿,它一座明代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端一个面积约160平方米的石筑平台正中,高5.5米、面阔4.4米、进深3.15米,遍体镏金,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侵蚀仍辉煌如新。这里有“雷火炼殿”之科学奇迹:古时金殿未有避雷设施,雷雨天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景象绚丽万千,而每次雷击过后金殿不仅分毫未损,而且灿然如新。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其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选择建筑位置注重周围环境,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令武当山真正名扬天下的是一代宗师张三丰,他创立的武当派与嵩山少林派齐名,武当武术与道教渊源极深,道士修炼学道,往往伴以习武,武当武术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武当山正成为国际武术界向往的武术圣地。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建福宫,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天然图画坊,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30代孙“虚靖天师”像。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

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着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青城山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因为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故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10余座。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美的思想,一般采用按中轴线对称展开的传统手法,并依据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各种建筑。建筑装饰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长寿和升仙的思想。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美如世外桃源。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处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滥成灾。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造福人民。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最令人惊叹的是,鱼嘴的位置正处于江心的“黄金分割线”上。都江堰水是世界水利工程建设史上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之美的典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明清皇家寝陵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500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