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深度发掘满族发祥地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国北方历史文化名城

深度发掘满族发祥地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国北方历史文化名城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深度发掘满族发祥地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国北方历史文化名城_吉林市文化建设系列调研报告之一_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各地实践探索吉林市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浑厚的文化底蕴,而满族文化在其五彩缤纷的文化园中,更有其独特地位和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市作为东北仅有的四座国家历史名城之一,名城的保护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再看满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服饰、建筑文化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中共吉林市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 陈晓波

吉林市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浑厚的文化底蕴,而满族文化在其五彩缤纷的文化园中,更有其独特地位和重要意义。深入贯彻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下气力在满族文化建设上实现大突破。

一、把满族文化作为我市文化建设的重头戏

每个城市都孕育生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然而在诸多文化元素中,总要有一种最能代表这个城市的历史和特色、有根源性质的文化内容。

细数我市文化“家底”:历史上有西团山文化、女真族萨满文化、满族打牲乌拉文化和祭祖文化、明清古船厂文化、京剧故里文化、“流人”与“闯关东”文化等等;近、现代殖民地与抗日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创业文化、吉林陨石文化、多民族风俗文化、冰雪体育文化、电视剧创作和吉林市歌舞团现象、民间艺术、地方戏以及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而在众多文化现象之中,只有满族文化最具代表性、影响力,并且有很好的基础,应该作为我市文化建设的重点。

首先,满族文化是我市传承最长久、保留相对完整的文化。“百年而可以谈礼乐”,一个城市成熟的文化需要长期的积淀和传承才能够形成。吉林市是满族发祥地之一,被视为大清帝国的“龙兴之地”,源远流长的满族历史在我市留下很多宝贵遗迹。

——我市有多处重要的满清历史遗址,包括“乌拉古城”,曾经是海西女真乌拉部和清代打牲乌拉总管署所在地;舒兰小城的“完颜希尹家族墓地”,是我国屈指可数的金代重要遗存之一;“小白山望祭殿”,是清王朝祭祀先祖和长白山神的圣地;“吉林文庙”,是清乾隆皇帝下旨修建、光绪皇帝下旨重建的东北最大的文庙;“北山庙宇群”,是清朝时期建成的北方著名古庙群;还有“王百川大院”,是目前保存最好的清代至民国年间典型的四合院民居,等等。

——我市许多地名都留有满族人文俚俗的浓重痕迹。吉林城清初书称吉林乌拉,“吉林”满语意为“边”或“沿”,吉林乌拉就是沿江之城;松花江满语“松阿里乌拉”,松阿里即天河,松花江发源长白山天池,亦有天河之称;清代吉林城按八旗中为黄、南为红、西为白等规制在周围建立分区驻防,于是形成了如今市中心中有“黄旗屯”及周边“红旗屯”、“蓝旗屯”、“白旗屯”及“大蓝旗”、“小蓝旗”等满族密集的村落;龙潭山下的密哈站,是满语“尼什哈”站谐音,尼什哈站是清代东北最大的驿路总站,管辖东、西、北三条重要驿路,东路经由“嘉木浒(江密峰)”、“额赫穆(天岗)”、“拉颜(老爷岭)”、“拉佛(拉法)”直到宁古塔,西路有“蒐斗(蒐登站)”、“伊勒门站(饮马河)”等,北路则经过“金州(金珠)”、“舒勒赫(舒兰)”、“法特哈(法特)”等驿站。遍布全市的满语地名,说明了我市与满族历史久远的渊源。

——我市保留着许多满族文化习俗。古代女真族是一个信奉多神的民族,清康熙年间吉林城就兴建了大小40余座寺庙,除有若干佛、道教寺观和孔子、药王、关帝等庙宇外,还有七座祭祀自然现象的寺庙,11所祭拜动物或者怪力乱神的寺庙。北山庙会成为东北最盛大的民众节日,至今每年4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的北山庙会仍然盛况不减当年。冰灯、彩灯与河灯并称“吉林三灯”闻名于世,至今冰灯、河灯、彩灯依然在我市的节日里大放异彩。满族秧歌二人转等带有满族传统文化色彩的表演,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其次,满族文化是我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支撑。1994年,我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此地为满清祭祖圣地。清朝定鼎中原后,视这里为发祥地,皇帝多次亲巡,并作为清王朝祭祖圣地200多年。我市曾经被称为“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而众多的文物古迹大都与满族历史有关,有深厚的满族文化色彩。然而目前我市作为东北仅有的四座国家历史名城之一,名城的保护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今年5月24日,省住建厅和文化厅在《关于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检查的情况通报》中,指出的“历史文化遗产家底不清,缺少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等问题,我市也存在。下大气力抓好满族文化建设,对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发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再次,满族文化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我市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现代化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文化难点。比如,某些社会生活领域显现出缺少价值内涵和文化底蕴的现象,一些人的道德人格缺少正确引导和精神支撑,真善美观念淡薄。满族文化体现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这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先看满族的精神文化资源。依靠长白山而生存繁衍的满族先祖留下了勇于战胜恶劣环境、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精神,这正是我们加快振兴、富民强市所需要的精神;满族人讲求规矩,讲求信义,这是建设法制、诚信社会的道德基础;作为统治者的满清皇帝倡导“满汉一家”,民族亲和,满族人注重礼节尊让、邻里和睦,这也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有满族人崇尚与利用长白山资源的原始生态意识,无论绵延至法特的柳条边还是延续300多年的“打牲”制度都告诉人们,长白山养育、壮大了满族,满族人也保护了长白山,这对于今天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长白山资源、加强生态建设非常有益。

再看满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服饰、建筑文化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以满汉全席为标志的饮食文化,集中国饮食文化之大成;以旗袍为标志的服饰文化,影响到世界任何有华人的地方;满族的建筑与居住文化是东北民族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赖以生存繁衍的活化石

还要看到满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巨大空间与美好前景。目前,我市旅游业发展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时刻,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文化内涵的缺失与不足,我们原有的景点形不成强有力的旅游吸引,我们缺少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标志性景区和特色景点,难以成为旅游目的地。通过大力开发满族文化,把满族文化建设同地标性旅游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创造具有我市特点的精品景区,不仅可以全面提升我市的文化品位,而且能够将我市打造成东北及东北亚地区名副其实的旅游城市

二、满族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毛泽东曾经说过:“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满族历史和满族文化,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和巨大作用。今天,我们提出加强满族文化建设,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有重要的机遇。

首先来看面对的挑战:

一是满族文化建设竞争的挑战。我国满族人口超过一千万,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50%居住在辽宁。从1985年开始,国家先后批准了13个满族自治县,辽宁省8个,河北省4个,吉林省1个(伊通满族自治县)。多年来,东北许多城市都在打“满族发祥地”这张牌,比较有名的:辽宁抚顺,有清朝关外三陵之首——永陵,新宾县被誉为“中华满族第一乡”。我省的四平,梨树县东南部叶赫那拉古城,以富有女真族特色的古城堡建筑闻名;延边敦化,长期论证清史祖布库里雍顺平定三姓之乱创建满族,并修建了清始祖祠。黑龙江双鸭山,凤林古城是汉魏时期的挹娄王国都城;牡丹江上京龙泉府遗址,为唐代靺鞨人所建渤海国都城;哈尔滨阿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开国都城;依兰县是清肇祖原皇帝猛哥铁木尔的出生地,等等。各地都在争满族发祥地这个名,满族文化项目建设的竞争将越发激烈。

二是满族文化建设大手笔规划的挑战。满族虽然历史悠久,在中国曾两度建立中原王朝,但是其文化却逐渐陷入濒危境地。语言文字失传,生活习俗特色改变,让人担心满族民俗文化会逐渐消失。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让满族文化建设面临选择的困惑。随着时代的前进,满族文化看似走向衰微,而实质它是在与汉文化融合后,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只是我们还没有很好的把握和传播。多年来,许多地方也在不断探索弘扬满族文化,但都只限于恢复古迹、建博物馆、举办研讨会与节庆活动等等,没有新的创意。进行满族文化建设,必须在规划上有大思路,设计上有大手笔,创意上有大突破。这是一个现实的考验和挑战,过不了这一关,满族文化建设就不会有大作为。

三是满族文化建设人才匮乏的挑战。我国虽有1000多万满族人,但真正会说满语又能写满文的却不足百人。吉林省档案馆内有清代的纯满文文档15864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却因满文人才匮乏,没有一本被完整翻译利用。从全国、全省和我市看,从事满族文化研究的人才稀少,有成果与可用的人才更少。满族文化建设最大的难点恐怕是人才问题,满族文化建设最激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四是满族文化建设投入的挑战。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各级政府大都把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和与民生最直接的事情上,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有限,用到满族文化建设的投入则更难以保障。社会资金因顾虑文化建设项目投资风险也没有积极性,满族文化建设可能面临投资的制约。而没有大投入,满族文化就不会有大发展,大突破。

再来看满族文化建设的机遇:

首先是文化发展环境的改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文化发展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央和省委强调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同时,中央强调: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省委也明确提出:挖掘夫余、高句丽、渤海、辽金、明、清时期古文化遗存,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省级文化产业园、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这些都是我市满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

其次是,我市有良好的基础和满族文化创建经验。我市不仅有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史迹基础,多年来也在努力创建新的满族文化景点、展示与表演。虽然这些项目规模不大,缺少规划的关联和系统设计,但是对我市满族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景观,锻炼了适用人才,也积累了经验。王百川大院建成满族博物馆,实现满族古典民居与历史文化陈列的结合;东福米业神农温泉度假村,复制了乌拉古城的后府、魁府和萨府,把满族传统宅院、饮食习俗与现代农业观光景区融为一体;北大壶开发区也规划建设满族博物馆,让现代冰雪体育基地也洋溢着满族文化气息;亚东集团在朱雀山下建成东北最大的满族王府建筑群,并且开始打造满汉全席餐饮文化;还有松花江畔的“吉林乌喇”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被评为首届“中国创意旅游先锋榜”中国十大最具文化创意旅游演出项目。这些项目为我市满族文化建设提供了示范。

第三是,我市有相对有力的满族文化建设人才保障。满族是我市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23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政协统战系统,民族宗教系统及满族社会组织中,有一大批造诣颇深的满族文化研究人员和满族文化代表人物。北华大学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言文化)研究所,由刘乃中、张璇如、富育光、曹保明、刘厚生等知名专家、学者作为顾问,有很强的科研、指导与设计实力。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基地强势突出,已建设发展为5馆5室和10个分支研究基地,有10000余件馆藏民俗文物和大量的研究成果可资借鉴和利用。在长吉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可以借助长春的满族文化人才为我所用。

第四是,实施“三动战略”带来的机遇。中央指出,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三个重要”表明了中央的产业及政策导向。省里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政策也明显向文化产业倾斜。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向文化产业聚集,强化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融资方式,扩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规模,引进更多的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将为满族文化建设提供有效投资保证。

三、我市满族文化建设构想建议

满族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谋划、协调运作。总的想法是,以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大力发掘、发挥、发展我市满族发祥地文化资源,立足东北、面向国内外开发建设标志性项目,系统设计、统筹打造满族文化园区,把我市建设成为世界性的满族寻根祭祖聚集地和满族文化交流中心。

满族文化建设主要内容由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建设满族祭祀(祭祖)聚集地。祭祖是满族祭祀活动中重要内容。清朝视长白山“系本朝祖宗发祥之地”,并“敕封长白山之神,礼典如五岳”,规定“其每年春秋二祭”,还有每月朔(初一)、望(十五)两次小型祭典。清代的小白山望祭盛典非常隆重,或皇帝亲临,或由吉林将军作为祭官,率地方文武官员登山望祭。尊拜祖先既是满族人的习俗,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发掘、继承满族的祭祀文化与祭祖习俗,有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发扬与传播。

要精心设计和建设小白山满族文化园区。对小白山的开发建设一定要遵循先进、科学的理念,按照大型文化园区的框架整体规划,可以叫做小白山“满园(或者叫‘满宫’)”。除了恢复原有的望祭殿、祭器楼、牌楼、鹿囿等建筑外,在主园区配套建设新的大型观展文化设施:一是满族文化演绎中心,可参考无锡灵山“梵宫”中集会议、演出于一体的多功能超大型剧场建设,能够进行室内大型情境演出;二是满清十三皇朝展堂;三是满族名人堂,介绍100位满族历史与现代名人。人们进入“满园”可以游览3到4个小时。在小白山到松花江边之间,可规划建设满族民居(宾馆)和商贸餐饮街区,既展示满族的土特产、饮食、服饰、民间工艺和建筑文化,也作为满族特色经济贸易区。

小白山的整体规划设计必须经过专家充分论证,一定要庄严、雄伟、大气,成为我市满族文化和旅游的地标项目。要组织专人研究旗人祭拜长白山的仪式,为有组织地进行祭拜活动做好准备。我市具有“小白山望祭”这样得天独厚的史实和遗址,又有广泛深厚满族文化底蕴,有条件为天下的满族人营造一个祭祀(祭祖)的殿堂和良好环境,要把小白山建成满族祭祖圣地。这是我市满族文化建设重中之重。

第二,建设乌拉古城和满族寻根溯源文化园区。乌拉街是我市作为满族发祥地的象征。史上有“先有乌拉街后有吉林城”之说,2008年,乌拉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多年来,相关部门完成了乌拉街满族镇历史传统建筑保护规划、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并实施了多项保护、修缮、复原、开发项目建设。建议在原有规划保护开发基础上,增加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是在乌拉古城外划出一块园地,修建满族八旗原始部落遗址。既填补目前满清八旗古营寨建筑空白,成为满清戏外景地的补充,同时也丰富乌拉古城作为满族发祥地的内涵,吸引更多的满族旗人后裔前来寻根。乌拉古城与“八旗营寨”组成一个有规模的满族文化园区。

另一个是利用我市研究满族姓氏和民族历史的人才资源,成立专门为满族人寻根问祖服务的、有权威和信誉的机构(公司),为要求寻找祖先的满族后人续建家谱。历史上满族姓氏繁多,但大都有比较详细的血亲氏族家谱及原氏族下的小家族(分支)家谱。清朝灭亡之后的百年里,好多满族家族历经沧桑,家谱割断。现在世界各地有好多满族后裔功成名就,而且有寻找祖先并续建家谱的强烈愿望。我市的学者曾经为一些政要名人续过家谱,得到赞赏。因此,建立一个机构帮助满族人寻根问祖,既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举,也会有一定的市场和效益。

第三,建设中华满族名人堂。满族是个名人辈出的民族,无论历史上还是现代,有好多令人仰慕尊敬的伟人、名人,他们是满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自豪。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集中展示满族名人的场所,我们建设一个大型的满族名人堂,会得到各界的支持,也是吸引聚集满族人的一个亮点。可以利用这个园地,经常举办各种类型、多种规模的满族名人报告会、研讨会、纪念会,借助名人效应扩大影响。

第四,打造满族歌舞特色品牌。主要是借助吉林市歌舞团的名气,排演一出气势恢宏的满族歌舞大戏。用歌舞的形式全面展示满族发祥于长白山、萨满教祭祀、满族大婚、习武征战、民风民俗、祭祖大典等内容,为人们奉献一份满族文化大餐。吉林歌舞团可更名为吉林满族歌舞团,创作具有自主版权、鲜明地方特色和国际水准的满族歌舞节目。既可以让市歌舞团逐步走出节庆伴舞的“文化现象”,向产业化发展,同时也使市歌舞团拥有自主艺术品牌和主打剧目,有资本和实力去开辟更加广泛的国内外演出市场。

第五,大力发掘、丰富满族餐饮文化。千百年来满族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这其中既有产生于满族人早期的渔猎生活过程中的传统饮食品种,也有荟萃满、汉饮食文化精华,形成于满族宫廷内的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既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是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我国广电中视(青岛)与中国烹饪协会在央视二台携手推出美食文化栏目《满汉全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广电中视主要从事影视制作、品牌授权、网络运营和教育培训,目前,国内真正敢打满汉全席品牌的餐饮公司寥寥无几。我市亚东集团成立了满汉全席餐饮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自身优势开始打造满汉全席餐饮文化品牌。相关部门应大力扶持其加快形成产业规模,使之成为我市满族文化建设的一个特色品牌,要让外来人在吉林市品尝地道的满汉全席,并逐步把吉林满汉全席推向全国和海外。

第六,努力培养满族文化人才。一是选择一两所小学和中学作为满族民族学校,设置满族文字等基础课程,培养更多懂得满族文字和语言的学生,为培养满族文化后备人才打好基础;二是利用北华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长吉两市高校满族文化研究机构,培养满族文化建设高端人才,并充分利用他们的科研成果,聘请他们参与我市的满族文化建设;三是充分利用我市专业和业余职业教育机构,培养满族文化建设的适用人才,包括培训熟知满族风俗文化的导游、具备制作满汉全席技能的厨师、精通满族手工才艺的能工巧匠、满族歌手和舞蹈演员,等等。采取多种措施让我市成为满族文化人才的培训基地。

要加强对满族文化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建议成立市满族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文化局,主要负责全市满族文化建设规划和组织协调。还要成立一个由满族文化名人和专家组成的咨询组,负责对满族文化建设的决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凡属重大项目建设,重要政策文件出台和重大事项决策,都要认真征求咨询组的意见,征得咨询组的同意,以保证满族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加快推进,取得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