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灵活机动的战术争段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

灵活机动的战术争段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

时间:2022-08-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灵活机动的战术争段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打仗最忌方略预设而不知变通,战术最忌呆板而不灵巧,王阳明深知此理。如没有灵巧多变的战术,战役任务则不能完成,战略目的就不能实现。如何使战术灵活多变,王阳明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兵宜随时,变在呼吸。”正因为战术变化如呼吸,王阳明在战场上往往能因敌之变化而取胜,现举几例子以证之。他们认为王阳明不会进山围剿了,从而放松了警惕,这正是王阳明想要的效果。

灵活机动的战术争段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

打仗最忌方略预设而不知变通,战术最忌呆板而不灵巧,王阳明深知此理。如没有灵巧多变的战术,战役任务则不能完成,战略目的就不能实现。对此,王阳明有一经典论述:

兵宜随时,变在呼吸,岂宜各持成说耶?福建诸军稍缉,咸有主动赎罪心,利在速战。若当集谋之始,即掩贼不备,成功可必。今既声势彰闻,各贼必联党设械,以御我师,且宜示以宽懈。而犹执乘机之说以张皇于外,是徒知吾卒之可击,而不知敌之未可击也。广东之兵意在倚重狼达土兵,然后举事,诸贼亦侯吾土兵之集,以卜战期,乘此机候,正可奋怯为勇,变弱为强。而犹执持重之说,以坐失事机,是徒知吾卒之未可击,而不知敌卒之正可击也。(《全集》,1240页)

福建诸军因为前有小挫,士气低落,后来军集再战之后,立功心切,士气张扬,此时寇亦未备,趁此奋击,必可成功。现在大张旗鼓了,贼亦有准备,失去了战机,达不成突然性,就要施以宽解,让寇丧失警惕、松懈,再出击。广东之兵本意在倚重狼兵集中再战,贼亦知此事而松懈,广东兵本可因事而利导之,趁其松懈,乘机攻入,变弱为强,但广东兵却执意于狼兵集中再战,以致丧失此良机。所以,王阳明总结道:

善用兵者,因形而借胜于敌,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胜负之算,间不容发,乌可执滞哉?(《全集》,1240页)(www.guayunfan.com)

好一个因形势而“借胜于敌”!自古兵家良将,皆不出此,故战胜不复,才有战术的灵活多变。如何使战术灵活多变,王阳明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兵宜随时,变在呼吸。”时者,战机也,呼吸者,兵贵神速也。就是说战机的有无在于“敌”,敌强有攻强之“机”,敌弱有攻弱之“机”,而且这种“机”稍纵即逝,与呼吸一样神速多变。他举了福建与广东两处军队作为例子:福建军如趁敌不备,又有主动立功心切之“机”,可趁机进攻;广东之兵怯弱,每次进兵必待狼兵为之声势,山寇知狼兵未达,广东兵就不会行动,因而放松警惕。如此时广东兵因势进攻,定可取胜,但都丧失了战机。这都是不会随时而变的缘故,都是不会根据形势、敌情而决定敌卒、我卒是否可击的证明。

正因为战术变化如呼吸,王阳明在战场上往往能因敌之变化而取胜,现举几例子以证之。

实例一:在平定漳南数十年的山寇之战中,王阳明率部队进驻上杭之后,一方面密布群哨,探听敌情,放出风来说敌情太强、太复杂,准备退师修整,待秋后再举;另一方面又密遣义官觇贼属实。果然,山寇以为王阳明怯战,就放松警惕。于是王阳明当机立断,抓住战机,于正德十二年(1517)二月十九日,密布三路之兵,趁黑暗夜色衔枚疾进,直捣象湖,想趁机夺取制高点,贼正突奔至制高点,并以滚木向下投击。于是,王阳明命部队分为两部,一部正面进攻,以牵制和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另一部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小道上突登,一下子出现在敌人面前,众山贼大惊溃。此役捣毁贼巢四十三处,斩首七千有余,贼首詹师富援首,漳、汀数十年山寇之乱一举荡平。

实例二:攻下横水,左溪之后,漏网之寇乘机向桶冈逃窜。桶冈素有天险之称,四塞中坚,壁削耸立,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出入之道只有锁匙龙、葫芦洞、寨坑、十八磊、新池五处,而且每处都在绝壁之上,皆“架械梯壑,于崖巅之上多有磊石”,这是兵法上的所谓“死地”。王阳明考虑到要强攻,伤亡必大,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于是移师桶冈谷口而安扎,然后派人向贼首蓝天凤陈说利害,命其投降,可其内部意见分歧,犹豫不决。此时战败之寇从横水、左溪狂奔而来,见此,王阳明心生一计,命人穿上与贼相同的衣服,混入其中。乘蓝天凤犹豫不决、放松警惕之际,王阳明率兵分数道疾进,蓝天凤拼命抵御。此时混入贼营的明军突然发难,蓝天凤方面变起肘腋,防不胜防,“遂大败”。于是王阳明破巢三十余,擒斩贼首蓝天凤等三十四人,俘斩山寇三千有余。在此役中,王阳明的战术还有分而击之、打其要害、分兵把口、把住要道、阻敌退路、当面进攻与背后夹击相结合等。

实例三:在平定广东乐昌、龙川之寇时,王阳明了解到,山寇中有一些人不是顽匪,有的是因生活所迫或为官府豪强所欺,才铤而走险。对这些人,王阳明认为可以“攻心”而不必力取,于是派人四处张贴文告(文告的内容于前文已述,此处不赘),告诫他们:与其在山为寇还不如回家耕种和做生意来得实惠、安全。因布告写得入情在理,打动了许多山寇之心,于是有些山寇如金巢、卢珂等下山投顺,并愿效力。

实例四:在攻打横水、桶冈时,为了稳住浰头之池仲容,王阳明乃派人予以安抚,池仲容云:“吾为贼已非一日,官府来招已非一次,告谕何足凭?”虽拒不受命,可亦不派人援助横水、桶冈。待横水、桶冈被攻破之后,兔死狐悲,池仲容开始害怕起来,尤其是被王阳明招降文告所感动的其他山寇金巢、卢琦等投顺后,池仲容更惧,只好率其党羽九十三人到大寨向王阳明投降。到大寨后,担心有诈,只止于教场,不敢入内见王阳明。见此,王阳明呵道:“你是吾之新民,入见而止于教场,是怀疑吗?”池仲容惶恐:“听命!”随人进入大寨,见场宇整洁,喜出望外。王阳明同时又派人教之礼仪,但他顽劣不可化,百姓又于王阳明前诉冤,说不杀此人则百姓之恨难伸。乃于正月初二日,王阳明大摆筵席,池仲容与其党羽尽醉如泥,王阳明命士兵尽戮之。史载,王阳明杀了池仲容之后自觉“大眩晕,呕吐”。在攻群寇之际,王阳明命军队乘机攻入浰头,破巢三十八,斩寇首五十八,歼寇两千余人,余奔九连山。

实例五:王阳明在广西镇乱时,根据瑶、苗各部落的不同情况,向世宗献“十患”“十利”之策,得到皇帝的批准。嘉靖六年(1527)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南宁后,王阳明下令尽撤调集防守之兵,使数日之内,解散而归者数万有余。那些远在湖广的兵众,因道路遥远,一时难以回归,只好暂住南宁、来宾等地,解甲休养,待有机会,尽行撤回。

王阳明此举不但在政治上产生了极佳的社会效应,如前所述,而且在军事上亦产生了良好的战机:在思、田二州之土著叛民投顺之后,也增加了八寨、断藤峡这些顽固不化之寇的错觉。他们认为王阳明不会进山围剿了,从而放松了警惕,这正是王阳明想要的效果。于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王阳明命统督参将张经、都指挥谢佩等人率兵一千六百余人,领哨指挥文瑞等人领兵一千二百余人,领哨指挥唐宏领兵六百余人,头目彭辅领兵六百余人,同哨指挥张缙领兵六百余人,千户刘宗领兵一千余人,分别从不同方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向敌方发动四面围攻。各山头的山寇突遇官兵,仓皇失措。几经战合,尽灭之,解除了为害百年的山民之乱。对于此役,王阳明颇自负,认为仅用“湖广便道之师,及用思、田转附”之兵,兵不满八千,钱没用几万,几地进兵,只因战术运用得当,斩获三千五百有奇,一洗万民之怨,以除百年之患。

总结王阳明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几省的剿寇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在政治上有清醒的认识,从实际出发,对实际敌情有理性的分析、评判,不受感情支配而战略判断失误;第二,在战略目标的运用上,总是集中力量于一个方向,其余方向采守势,吃一观三;第三,在兵力的运用上,在总的兵力对比上,我不如敌,在具体的战役中,我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在每个小山头、小点上,集中优势于敌几倍的兵力,这样就可以化劣势为优势;第四,在战役的指挥上,采取分剿、合剿的分进合击的手段,“层层剥笋”,打围剿战、断后路、竭水抓鱼、层层堵截等方式,不许漏网;第五,在战术的运用上,灵活机动,因敌而变,因我而变,敌变我变,这是取胜的关键。

自古以来,兵书战策,汗牛充栋,可兵家名将,少之又少。原因之一是在战术的运用上没有达到“兵宜随时,变化呼吸”的用兵化境。而这种稍纵即逝的战机在任何一次战争中都是存在的,就像鱼鹰扑击水面一样,要抓住它就不容易了,既要胆识,又要经验,还要智慧和学识。为什么说战争比比皆是,真正的军事高手却如凤毛麟角,其原因就在这里。战争有定法,打仗无定法,从这个角度来看,说王阳明堪比古代的军事大家也毫不夸张。而且他的用兵指挥艺术和军事思想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是有现实借鉴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