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马进明_“篱笆楼都”的文化-手艺人_少数民族

马进明_“篱笆楼都”的文化-手艺人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马进明_“篱笆楼都”的文化-手艺人_少数民族马进明,民间手工艺人、研究者,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传承人。马进明的家乡孟达一带,是目前撒拉族传统民居篱笆楼仅存的地区,而他家中则有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篱笆楼。退休之后,马进明多管齐下,推进撒拉族篱笆楼的实物保护和技艺传承。马进明“能文能武”,可谓“双料”的文化-手艺人。篱笆楼在撒拉语中叫“巴里奥依”,是高原少数民族古民居。

马进明_“篱笆楼都”的文化-手艺人_少数民族

马进明(1947~),民间手工艺人、研究者,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传承人。青海海东循化人,撒拉族。他是篱笆楼营造技艺的第五代传人,10岁起随父亲学习篱笆编制技术,逐渐对篱笆楼的营造了然于胸,技艺更为娴熟。他家居住了七八代人的旧居,是如今最古老的、保存最完整的撒拉族篱笆楼。2009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获“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一、舍不得拆的旧居,丢不下的手艺

马进明(www.guayunfan.com)

1947年11月,马进明出生在青海省海东地区循化县清水乡孟达大庄村一个撒拉族家庭

撒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人口仅10多万,主要居住在青海省黄河谷地,包括青海海东地区的循化、化隆,以及临近的甘肃积石山。

马进明的家乡孟达一带,是目前撒拉族传统民居篱笆楼仅存的地区,而他家中则有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篱笆楼。

马进明家中几代传承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他的父亲是四邻八乡颇有名气的木匠兼铁匠,是第四代篱笆楼建造的传承人。到了马进明这一代,技艺更是娴熟。

马进明从10岁起就随父亲学习篱笆的编制技术,逐渐对篱笆楼的建造了然于胸,更是编制篱笆的一把好手。

后来,马进明并未专门从事篱笆楼营造,而是当了干部。不过,马进明从事的是文物管理工作,30多年工作中,他对文物古迹十分熟悉,循化县境内分布的古清真寺、古“拱北”、古民居,他都了如指掌。

如今撒拉族篱笆楼保存最完整的,就在马进明家旧居的孟达大庄村牦牛巷,而马进明家的篱笆楼又是其中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在一个露天小院里,马家的篱笆楼在西部艳阳的映衬下,显得古朴沉静。

不过,尽管主人爱护有加,历经两百多年沧桑的篱笆楼还是掩不住苍老的模样。站在楼上放眼望去,昔日古村道建筑布局的痕迹依稀可辨,但过去修建篱笆楼的院址上,取而代之的大多是白墙红瓦的现代民居。

20世纪80年代,马进明一家就住进了新式房屋,但他对曾居住过家族七八代人的篱笆楼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仅没舍得拆,还亲手对篱笆楼各处进行过多次修葺,所以直到现在,他的篱笆编造及篱笆楼营建技艺也没有荒废,仍旧熟练掌握着。

退休之后,马进明多管齐下,推进撒拉族篱笆楼的实物保护和技艺传承。他积极参与国家、省、地、县对循化文物的勘察和测绘,并撰写报告申请将篱笆楼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带徒弟传授篱笆楼的营造技艺,传承传统民族建筑技艺;多年笔耕不辍,撰写有关撒拉族篱笆楼的文字资料和书籍。马进明“能文能武”,可谓“双料”的文化-手艺人。

撒拉族百年篱笆楼

关于撒拉族篱笆楼古民居,马进明和县文化馆副馆长编著了《撒拉族篱笆楼》和《撒拉族古建筑》。《撒拉族篱笆楼》重在讲述篱笆楼的创建历史、兴盛与低落的时代背景、建筑形制、营造技艺及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展示了撒拉族百年民居建筑文化的魅力。《撒拉族古建筑》则重在寻根溯源,考证撒拉族篱笆楼以及循化清真寺的历史面目。为了两部书的写作、出版,马进明全身心投入,连妻子生病也无暇照顾。他还设计了几十幅花砖图案和篱笆楼营造技艺构件图案,并设计扉页插图——把红太阳和代表撒拉族地理坐标的线椒、骆驼等元素都融合进去,既赞美祖国母亲,也宣传本民族故乡,得到了多方好评。

学习、研究、传承发展篱笆楼营造技艺20多年,2009年5月,马进明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传统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因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突出贡献,马进明又获得了“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由于马进明家七代人均出生在这座古篱笆楼里,因此他家中常常接待一些慕名而来的专家和研究者。每天打扫和定期修葺就成了马进明的“必修课”。

二、“篱笆楼都”的篱笆楼

撒拉族传统民居篱笆楼,是一种木、石、土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因楼房墙体大部分用树条篱笆桩制作而成,故名篱笆楼。现在,这种民居仅存于青海省循化县孟达地区。

孟达地区古称河关地,自古以来就是甘肃青海交通要冲。13世纪(元朝初期),撒拉族人从撒拉克(今土库曼斯坦境内)迁移到青海循化。约14世纪,生活在孟达地区的撒拉人,利用当地自然林木土石资源,同时借鉴周边藏族、汉族、回族、土族、保安族等民族建筑,创造了篱笆楼。

谈到篱笆楼,马进明有着说不完的话,他会带着来人绕着自家的篱笆楼小院,边走边说:“篱笆楼有汉式风格,布局像北方的四合院。你再看这墙底厚房顶薄,四角放着白石头,这是仿照藏族的习俗。……我们撒拉族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融合,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哩!”

篱笆楼在撒拉语中叫“巴里奥依”,是高原少数民族古民居。篱笆楼分上、下两层(峡谷地带因平地较少,也有建三层的),上层设卧室、客房,楼下房间为仓库、畜圈等。房屋多为横字式、拐角式、三合院或四合院式,建筑以间为单位、体为座,群成一院。一个院落里,正房坐北朝南,隔出一间供家长夫妇住,正中做堂屋兼作会客之用,另一间则为客房;与正房相对的南屋为小辈的住处,东厢房多做厨房和储藏室,西边为圈房,饲养牲畜。马进明说:“过去六七百年,撒拉族人过的是亦农亦牧的生活,所以篱笆楼上层住人,下边圈牲口,优点是居高临下,可以观察周围情况。”

撒拉族篱笆楼

篱笆楼的楼体框架均由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用忍冬、红柳等灌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草泥,墙体中空。房子的门窗和柱子,大多雕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石砌墙基、木柱梁架、篱笆墙体、斜置板梯、雕檐花栏板廊,成为古老的篱笆楼的典型元素,散发着特殊魅力。

篱笆楼的建造技艺,既节省建筑材料,又可以减轻楼体重量,具有防潮、防震、防鼠功能,具有“墙倒楼不倒”的特点。而且中空的墙体冬暖夏凉、透气性强、防火隔音。马进明说:“用木条造墙取材非常方便,这样不仅隔音,还具有很强的防震性、防潮性,好处多得很。”

撒拉族篱笆楼以明清时期的建筑最具特色。这一时期,撒拉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得到了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建房讲究牢固、美观、经济、实用,突出防风、防震、适用、安全的作用,因而通常选用精良的松类木材。清代中期,孟达地区形成了台子巷、上庄巷、牦牛巷等八大巷区的规范布局,道巷两侧小楼对峙、高低错落,周围有渠道纵横,杏果满园,当时又称“篱笆楼都”。

篱笆楼建筑群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建筑形态,不仅传达着不同时代的建筑特征,也是撒拉族建筑风格的历史记忆。同时,篱笆楼也积淀着民族文化元素,从这些古民居遗存建筑,可以窥见撒拉族人民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和亦农亦牧的生活状态,对研究撒拉族的建筑、民俗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撒拉族篱笆木楼列入青海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6月,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

三、“有责任保护它,把它传下去”

篱笆楼是撒拉族古建筑文化的代表,是高原上难得一见的、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古建筑。而据调查显示,篱笆楼正在不断减少,篱笆楼营造技艺的传承更是面临极大困局。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的建筑形式和建材的不断出现,看到附近村落的村民通过外出务工、做生意等各种途径发家致富,盖起了新房,当地村庄也兴起了拆旧建新风潮。篱笆楼户主也不甘落后,随时准备将篱笆楼拆除、改建。有的户主则低价转卖篱笆楼,再加上自然风化、损坏,撒拉族篱笆楼建筑越来越少。

老百姓的做法自有他们的道理。近20年来,当地许多撒拉族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注重房屋的实用及美观,追求实实在在的物质享受,许多居民乔迁新居。闲置的篱笆楼不能住人、不能圈畜,也不能做仓库,几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不受“待见”似乎也就自然而然。同时,人们对于篱笆楼文物价值的认知和撒拉族文化的传承知之甚少,也给有效保护带来了阻碍。

马进明展示他编好的篱笆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庄村部分地区在2005年被划入黄河上游积石峡水电站建库淹没区域,按水电工程建设规划,2010年有4处篱笆楼楼址被淹没。马进明知道,积石峡水电站的建设工期越来越紧,这就意味着篱笆楼保护的局势日益严峻。

现存的撒拉族古民居篱笆楼,主要位于循化县黄河岸边的清水乡孟达大庄村。这里原有100多座篱笆楼(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被拆除改建,21世纪初仅存14处。眼下保存最完整的撒拉族篱笆楼民居,都位于孟达乡大庄村的牦牛巷中,包括马进明家的篱笆楼。

200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开展国际合作,对孟达大庄村4处古民居进行了调查、测绘,提取了保护研究资料。目前,现存的14处篱笆楼中,有4处明清时期的经典建筑被列入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国家还将1处清代建筑的撒拉族古民居楼移至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实行修复保护。循化县政府也拨出专项资金,支持篱笆楼保护和营造技艺传承。

根据自己多年研究文物保护的经验,马进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关部门通过在篱笆楼所在地定期举办摄影宣传展、民俗民居文化研讨会来宣传篱笆楼的历史价值,增强当地撒拉族群众对代表自己祖先智慧和本民族民居文化的自豪感,提高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马进明认为,这是保存篱笆楼这一古老民族建筑技艺的有效途径。

循化县“非遗”保护管理部门接受了马进明的建议,在孟达大庄村举办了篱笆楼营造技艺培训班。精选技艺工匠,从工艺流程、篱笆编墙、石砌做法、装修形式、特色图案制作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培训。目前,这种培训班已经举办了6期,有20人次接受了培训。

马进明说:“篱笆楼是古代撒拉族历史文化的象征,是撒拉族人智慧的结晶,是无价的宝藏,我们有责任保护它,把它传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