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时间:2022-05-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探索魏子斌一、引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地方性本科院校正处在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本文将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解决措施提出几点建议。3.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自身问题对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阻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效能的基本保障。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本科高校审慎决策和战略性规划。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魏子斌

一、引言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地方性本科院校正处在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2015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提出,“地方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这“四个转变”要求我们弄明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能不能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成果,学校能不能提供?面对整个社会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否适应转型后的机制?因此转型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必须关注教学改革,必须关注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必须关注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问题等。本文将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解决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二、转型期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www.guayunfan.com)

1.传统的办学模式对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阻力。各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传统办学模式有成功的经验,但主要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操作训练。现在要转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完成的事。作为一所高校,无论原来是专科学校还是有一定历史的本科学校,它有传统惯性和教育规律。在教育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这三个规律的有机统一上,从理论上破解很难。其次有了这种理念,意识到这类学校应该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也不是一句话的事。如果把高校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学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有它的规律,过去很多学校都是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下进行教学运行,现在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怎么设计培养过程,应用型的师资队伍怎么建设等都会成为问题。

2.传统的专业设置对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阻力。从学校层面讲,专业调整的难度很大。为什么难度很大?我们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专业的实体化,某一个特定的专业和某一个特定的教师群体,它们的利益是紧紧绑在一起的。这个时候要调整或者停办一个专业就很难,因为会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

3.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自身问题对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阻力。大部分学生不能摆脱传统观念,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学习,高分低能,缺乏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有些学生学习既没动力又没压力,60分万岁;有些学生缺失学习目标,甚至无奋斗目标,很多学生的学业、职业、事业不相符合;很多学生缺少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迷信老师,迷信书本。这些问题对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是一种阻力。

4.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所需人才不匹配的压力。现在全国每年都有大批大学毕业生毕业,企业也需要大量招聘员工,由于传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运行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达到企业的岗位要求,所以企业却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由此导致,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无处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急需大量懂专业、会操作、能动手、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但是又找不到。这二者之间的脱节,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必须尽快搞好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解决措施

根据上述现状及原因,下面将从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两个角度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1.学校层面上的解决措施。学校层面上主要从构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给出几点解决措施和建议。

人才培养体系是指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育人的整体功能性、活动的序化性以及设计性和调控性,同时又具有人财物的供应与消耗共存等属性。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效能的基本保障。基于人才培养的现实,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必须围绕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知识应用的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立足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三大系统工程

(1)强化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专业既反映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高等学校教育融入社会、引领社会以及参与和服务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所以,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不能孤立或脱离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现实及需求。如果说地方本科高校难以像研究型高校那样通过学科专业建设开展高端科学研究,但可以通过学科专业建设把科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引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或通过学科专业建设把科学研究领域的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等,以便增强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和产业界的“天然联系”,也是从根本上避免学科专业建设中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中,一是转变“强理论探究、弱实践应用”的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路和做法,依据地方本科高校的实际能力和人才培养定位,把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实践应用上,把学术研究转向知识的开发和应用性知识的转化上,凸显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时代性、应用性特色;二是转变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中心以及强知识、弱技能的学科专业建设模式,把“知识”传授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彰显学科专业建设的知识应用性价值和目标;三是转变单纯满足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建设的模糊认识,强调学科专业建设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纠正盲目追求学科齐全和过量增设“新、特、热”专业之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统领高校学科专业的调整、改组、重组或创建等系列工作。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本科高校审慎决策和战略性规划。

(2)强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虽然已在体系上打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块砖组合”式的课程设置,构建出“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模式,但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导向上,依然偏重于理论知识,而实践性、知识应用性、技能训练性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少,这不适宜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高校强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就是要在课程设置上转变以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打破“强理论探究、轻实践应用”的课程设置的框架,构建“基础+专业”和“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课程设置框架,搭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基础知识、知识开发应用、素质拓展和实践技能训练一体化的四大课程体系平台,加强科学与技术、知识与应用、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等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实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以及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方向意识。

(3)强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建设。

在教学体系建设上,一是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这就要求重构教学内容体系,转变理论知识传授脱节于实际应用、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状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又要重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联系,加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生产性和生活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内容层面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加大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形成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从学生应用能力形成的规律出发,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合理设计分层分类的实践教学。三是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形成教学、实践、培训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以实践性、应用性课程安排学生实习实训,把理论与实践通过实习实训结合,强化学生知识应用、知识转化和技能操作等实践应用的能力。

(4)完善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是高质量、高效益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失的手段和途径,主要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校地合作平台建设、人财物投入制度和政策建设、质量监控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缺乏实践经验或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即使开设实践性、应用性或技能性课程,也难以实现课程目标。就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来看,虽然学历、职称层次逐步提高,但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却普遍较弱。也可以说,在系统的学术知识上这些教师占有优势,但在动手操作或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缺乏经历和经验。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能满足实践应用型课程的开设,也必然使之在课程教学中弱化实践和应用,阻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不是是否合理的观点争论,而是现实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否则,因为教师队伍的原因,会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5)加强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地、平台建设。

加强基地建设、校地合作平台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地方本科高校融入、参与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和长效机制。地方本科高校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属于地方政府,具有基地建设、校地合作平台建设的有利条件。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既有利于学生在基地顶岗实习,获得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又能够利用高校资源对置换的人员实施离职培训。校地构建合作平台,包括项目联合、校地共建基地、合作培养等,既是双赢的举措,又密切了高校与社会的多方合作,同时也为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构建了“走出去、引进来”多层面的平台。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是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无论是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还是基地、校地合作平台建设,都离不开人财物的投入,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只有依据不同的建设项目决策人财物的配置方式以及相关政策,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如学科专业建设,仅作建设方案或文本性规划是难以达到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的,必须有人、财、物的投入,其中经费是关键。平均配置经费则难以打造特色学科专业优势,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高校科学合理地区分品牌类学科专业、重点类学科专业、强化类学科专业以及精品类课程、优质类课程等,以便制订相应的配置方案和制度政策。

2.学生层面上的建议

(1)让学生所学专业、学业和职业能一致。

针对很多学生的学业、职业、事业不相符合的事实,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入学时对专业的选择,若学生所选专业是其喜欢的、擅长的,则会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实践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对于在入学时未能选对专业的学生,学校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对于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要根据具体情况分类指导。第一类:对于调剂志愿录取进来的专业成绩非常低的学生,由于其专业基础差,又缺乏兴趣,再努力也不可能学好本专业,则适当允许学生调整专业,帮助学生成才。第二类,虽非调剂生,但在考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具有盲目性,不懂所选专业的内容和方向,入学上课后才发现对所选专业毫无兴趣,经学生申请后,我们也予以考虑鼓励学生去旁听其他专业,若真的很喜欢,也有潜力,那么就应该引导学生转入其喜欢、擅长的专业学习。否则,由于学生基础太差,或不喜欢该专业浪费四年大好时光,什么也学不到,很有可能中途退学或难以毕业。因为心理压力太大,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2)引导学生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实训锻炼相结合。

针对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学习,高分低能,缺乏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问题,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认清方向,找准目标,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能将所学理论指导实际问题,并能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创新性的开展工作。

(3)引导学生多元学习,加强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

四、小结

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行业一线人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非常明显,而目前高校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教育不能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地方性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转型期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并从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两个角度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真正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提高;能将专业、职业和事业一脉相承下去;能让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社会需求相接轨。

(作者: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