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契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契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一个聚合大量教育资源的学习型组织,是处于整个国家教育系统之中的,而且就其“大学”自身来说,它形成了一个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半封闭的系统。我们需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观照、审视和谋划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课程的转型。

大学在诞生之时就把其基石建立在“人与知识”这两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和要素之上。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提出大学以“传授普遍的知识”“培养人的理智”为其使命。全球学者试图从历史学、哲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来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和规律时,都以大学原典意义作为其出发点;在梳理、定位高等教育属性的时候,都受到古代高等教育最早确定的两个互不关联的功能——培养国家所需的高层统治人才及研究传授高深学问,以及对该问题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深远影响;布鲁贝克(John S.Brubacher)在论及“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时,试图从认识论基础和政治论基础把学生的才能和学术课程性质两个方面联系起来。[5]

大学的职能或功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科技的进步、世界文化的融合,大学的使命和功能获得了外延和扩展——从三个职能拓展到四个方面的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这些功能的达成,需要围绕学校的两个基本要素来关注,即人与知识;需要围绕大学的两个核心工作,即教学与科研来开展;需要大学的学科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建构来承载。

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功能的发挥因其自身的特殊性,面临着诸多突出的普遍性问题:从办学历史来看普遍不长,由此导致学校定位不够准确,办学经验不足,学科建设水平较低,科研成果不够丰厚。从办学的地理位置来看,大多地处非省会城市,办学资源短缺,特别是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方需求。特别是就大学首要功能即人才培养来看,当前的现实是,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据教育部网站截至2013年数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计2491所,其中,本科院校1170所,占47%,高职专科院校1321所,占53%。值得关注的是,在1170所本科院校中,中央部门本科院校110所,占9.5%,民办本科院校392所,占33.5%,地方本科院校668所,占57%。[6]这就是说,在我国高校中,地方本科院校占了近六成的比例。同时,由于快速推进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促使高校毕业生呈逐年递增趋势: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人,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22万人,这使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7]“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是毕业生数量的剧增带来的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人才有着日益增长的“旺盛需求”,这就出现了一个人才“旺盛需求”下的人才“供给过剩”的奇怪现象。

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究其根源是高等教育结构的功能失衡。这种现象的产生,如果不是数量上的问题,那就是人才质量和规格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受,国内称之为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研究报告(2013年)认为,这种现象的制度根源来自于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从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的内部联系和外部关系来看,这两个方面体现了高等教育体系特性。当其较为稳定的内部结构与较为复杂的外部环境有效发生相互作用时,高等教育就能很好地对社会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之,高等教育则不能对社会系统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时,高等教育的能力呈现失调状态,其功能表现为失衡。”[8]“而这种失调状态将直接波及并对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发生反作用,这就更加要求高等院校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科技等的相应要求,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相对应的变革。”[9]

地方本科院校的变革与发展伴随着不确定性。在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历史大潮的外力推动下,以及在本科高校系统内部的变革与创新思想的引领下,“教师与学生、学科专业与课程、教学与科研、招生与就业”等系统构成部分在与本科高校整体全局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下,本科高校系统整体指向,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命题将发生重大的转向。

地方本科院校在半封闭状态中进行的转型充满复杂性。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一个聚合大量教育资源的学习型组织,是处于整个国家教育系统之中的,而且就其“大学”自身来说,它形成了一个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半封闭的系统。这个“象牙塔”系统一直都处在不断地发生、发展、蜕化、老化的过程之中,并且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始终伴随其发展的进程。要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历史意义、发展路向有较全面的深度认识,需要借助复杂科学的理论知识。自从复杂科学在19世纪90年代兴起之后,就提出了如下认识:“复杂系统,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就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介入到社会之中去的复杂系统。社会层面的复杂系统的某些个体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特征;系统中的个体相互之间发生影响、不断进化;复杂系统本身及其各个部分受环境影响,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系统又会影响环境。社会层面的复杂系统具有多层次结构,各个层次结构的经济利益通常并不一致,需要协调。社会层面的复杂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包含智能性,也就是说专家的经验、智慧、思维蕴含在其组成部分中。社会层面的复杂系统具有自组织性、自适应性和动态性。”[10]

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发展需要系统思维的逻辑和模式。从以上复杂科学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我们所在的社会系统就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介入其中的复杂系统,它具有自组织性、自适应性、动态性的特征。我们需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观照、审视和谋划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课程的转型。这种新的思维模式正如徐绪松所指出的:“系统思维的思考方式是一种以整体观为核心的系统思考方式。系统思考是把系统中的各种机能和才干整合在一起,使系统成为有竞争力的整体。”[11]课程改革家霍兰(John H.Holland)认为,发展突现的基本特征是“简单中孕育着并生成复杂”,正是“少数规则和规律生成了复杂的系统,而且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引起永恒的新奇和新的突现现象”[12]

基于以上的背景与认识,立足于系统思维的视野角度,从整体出发来分析与思考转型发展中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问题,就需要将大学这个整体系统分解成若干板块,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互动关系,确定哪些是变革的核心部分,哪些是变革的次要部分,哪些是发展中需要优先考虑的部分,哪里是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最佳平衡点,以及我们有哪些可利用、可整合、可开发的资源用来改变整个系统的产出,使地方本科院校顺利实现转型,得到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与思考,本研究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即课程发展作为本书的选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