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发展状况概述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发展状况概述

时间:2022-05-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发展状况概述亢福仁2015年8月,本人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第三期高等教育改革动态专题研修班”的学习,通过学习,自己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内涵和改革的迫切性有了系统的了解,教育理论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结合学习和自身工作实际,现就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发展状况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2.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概况。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发展状况概述

亢福仁

2015年8月,本人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第三期高等教育改革动态专题研修班”的学习,通过学习,自己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内涵和改革的迫切性有了系统的了解,教育理论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结合学习和自身工作实际,现就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发展状况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目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始终与各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大学的职能也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拓展,由原来的社会边缘逐步走向社会中心位置,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迈入快速发展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面对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各国政府及其大学对人才培养质量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条件,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寻求校外教育资源和利用社会环境培养人才成为必然选择。而产学研合作则有效地适应了这一新的需要,它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和我们国家备受推崇。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与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把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主要内容。因此,产学研合作水平是反映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也是一个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有关产学研合作的概念和内涵(www.guayunfan.com)

产学研合作因不同的合作主体间的合作目的、合作模式与合作内容多样,涉及面也比较广,要给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实属不易。产学研合作的概念最初由西方有关学者提出,我国对产学研合作有不同的叫法,有时也称“产学研结合”或“产学研一体化”。我国学者刘力认为产学研合作就是指学术界与产业界为了共同实现创新目标而形成的合作关系,它是由产业界发起,以学术界的研究与开发为起点,再经过产业界成功的市场实践,从而在科技层次上实现的创新活动。这一活动涉及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两大领域三个不同部门,三者之间不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时也与政府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适应。而要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就必须创设能使内外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的普遍观点认为产学研合作是指学术界(主要是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产业界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将知识的发现、传递和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开展的不同形式与内容的活动。

二、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发展概况

1.国外产学研合作发展概况。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产学研合作历史悠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中叶美国斯坦福工业园的创办,其开创了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先河。随着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从理论的高度引导高等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使服务社会成为大学第三大职能后,世界各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得到了蓬勃发展,而且形式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诸如基于科技与经济发展需求形成的美国硅谷、128号公路、英国剑桥科技园区、日本筑波科技园区等成功的产学研合作典范,强有力地确证了产学研合作的巨大价值,产学研合作备受各国瞩目,凸显了教育、经济、科技一体化发展趋势。

2.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概况。我国产学研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科技联合攻关,它整合了教育、科技与军事等领域的人才,是一项巨大的产学研合作系统工程。到了80年代,自从产学研合作教育从国外引进到我国以后,我国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有订单模式、项目基地模式、共建科研实体与基地模式、科技园区模式、创业基地模式等。有些高校把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办学模式或教育理念,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了多学科的产学研合作实践。

三、国内外产学研合作主要模式和案例分析

1.国内外产学研合作主要模式。依据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程度,可将产学研合作大致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地方大学与地方经济相互作用的共生模式;二是以大学为主的“硅谷模式”;三是以威斯康星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大学服务模式。依据合作目的,可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以人才培养为主的合作教育模式和以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石火学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总结为六种;Atlan(1987)将产学研合作创新分为一般性资助研究、合作研发、研发中心、产学研发同盟、工业协调组织、企业孵化器和科学园区六大类;朱桂龙(2003)将产学研合作创新划分为技术协作、契约型、一体化等三种模式。依据合作各主体的参与程度及参与合作的一方对其余各方的带动作用,可以将产学研合作划分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校推进三种模式。

2.基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案例分析。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案例分析。“三明治”模式合作教育模式是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实行的一种模式,可将其视为中世纪学徒制与现代教育的一种结合,可以有效解决以课堂教育为主带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参与的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到企业工作实践1年,实习岗位由企业招聘及学校推荐共同完成,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站寻找适合自己的招聘岗位。学生在工作期间的年薪一般是每年1万英镑到1.5万英镑。“双元制”模式又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种合作教育模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职业学校学生,同时也是企业学徒工。学生在学校课程学习的时间只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则作为学徒工在企业工作。受训者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课程学习的费用则由财政负担。“TAFE”模式(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模式)是新学徒制(包括学徒制和受训者制),学生的理论课程由TAFE学院完成,企业可选派员工到TAFE学院学习。为保证培养质量,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建立了全国统一的TAFE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框架(NTF),将不同行业的教育培训产品进行标准化形成培训包,从1997年到2003年澳大利亚政府共认定101个“培训包”。②公办和私立TAFE学院都参与了TAFE培训,但只有办学质量高、成本低的院校才能优先获得政府拨款。这迫使TAFE学院必须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同时降低经营成本,才能获得政府和企业的投资。

3.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案例分析。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凸显人才综合素质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发达国家合作教育愈来愈重视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开始由单纯培养学生重复性强且枯燥的技能转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以美国合作教育最具代表性。目前其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典型案例有:

工学交替模式,这是产学研合作最早的一种模式,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式。辛辛那提的合作教育计划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辛辛那提大学合作教育主要适用于工程类专业,在本科教育中又称为职业实践计划(ProfessionalPracticeProgram),目前有44个学位领域设有该计划。该计划通常是职业实践三个月,理论教学三个月,交替进行,参与计划的学生一般分为两组,分别安排在教学和实践交替进行的学期中。参加合作教育计划的学生可以获得报酬,企业在满足人员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储备潜在的人才。因此,企业和学生参与合作教育计划的积极性较高。为适应全球化趋势,开阔学生视野,辛辛那提大学还开展了国际合作教育计划,该计划最初在工程学院开展,现已拓宽到多个学院。

平行模式,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平行模式弥补了工学交替模式时间长、全职工作不易寻找的不足,其特点是:学生上午理论学习,业余时间(下午或晚上)实践,每周工作15~25小时。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并且可在不完全脱离学校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收入。

契约模式,契约模式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特点是:企业、学校、学生、家庭、社区团体等共同参与,为学生假期提供一份工作。“波士顿契约”“底特律契约”等是该模式的典范。

4.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的案例分析。作为全球科研实力最强的美国,同时也是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先行者,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形式多样,成效最为显著。

科技工业园区模式,这一模式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创立的“硅谷”为典型代表,它除了在高科技转化方面取得卓越成效外,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更是硕果累累。企业孵化器模式为美国伦塞勒综合工学院所创立,致力于培养和扶持新建的高新企业,通过提供整套服务设施设备和管理咨询服务,使一批新办高新技术公司顺利成长。在此基础上,学院创建了“工业创新中心”。此后这种模式便被各地效仿。这一模式为醉心于科研的科技人员提供了一个培养管理能力的平台,促使一大批不具备管理实践经验的创新型人才蜕变为科研管理复合型人才。研究中心模式(“工程研究中心”(ERC)计划及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1UCRC)计划)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简称NFS)提出,并由其代表政府提供启动基金。研究中心除承担重大项目的研究及成果转化的使命外,提高高等工程教育的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研究人员也是其最为主要的使命。在研究中心,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大学生及工业界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同时根据研究需要,适时调整研究、教育计划,促进了科学研究,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了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

四、我国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存在问题

1.企业参与与合作的热情不高。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合作的意识还不强,热情不高。据有关方面的调查,有66.3%的高校认为在产学研合作上企业表现得不够热情;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持这样观点的比例高达76%。企业之所以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合作尚未取得预期的成效,加之企业担心学生安全等方面因素造成的。

2.高校服务市场意识不强。高校作为人才和技术的供给方,普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封闭办学思维,大多数高校仍然追求的是自我完善,自成体系,对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企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兴趣,办学的着力点始终放在争取更多的硕士、博士授予权以及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课题方面,过于看重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忽视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高校老师以追求学术水平为荣,热衷于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进行课题研究,看重学术论文发表的档次,科研工作基本围绕职称评审这个指挥棒转,缺乏市场观念和成果转化意识。与企业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还没有形成普遍共识。

3.产学研合作经费严重不足。产学研合作实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政府、高校还是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合作经费的欠缺,我国高校学生在企业定岗实习得不到有效保障,教师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企业因缺乏合作基金资助,成果中试无法进行,科技开发无法实施,尤其是中小企业,用于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更少,缺乏资金支持与多方位投资渠道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重要障碍

4.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不够完善。与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相比,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还很不完善,一是法规制度不健全,缺少产学研合作的专门法律法规。尽管在我国科技立法中有些产学研合作的条款,但由于比较分散,针对性不是很强,使得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发生利益和权益纠纷时,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解决,从而影响产学研合作行为的持续进行。二是产学研合作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够专业化和规范化,不能为高校和企业提供有效的合作信息和咨询服务。因服务的中介机构缺失和有效信息平台不健全,只是合作各方无法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信息对接。

(二)制约因素

通过有关方面的调查发现,影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1.思想认识上的误区。首先,对合作内涵认知不是很清楚。目前,产学研合作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但对产学研合作的内涵与重要意义,无论是企业、学校还是政府部门,其认识并不全面。对企业来说,一是在合作内容选择上存在片面性,只重视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忽视人才教育和培养。二是在合作目标上缺乏长远性,只关注投入少、见效快的科技成果应用,不愿意向长远的、投资大的科技项目投资。三是对高校缺乏信任感,尤其是对地方高校科技能力持怀疑态度。对高校来说,也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产学研合作的指导思想不够开阔,缺乏全面育人的思想,往往只强调专业对口合作,重视某一具体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和程序化设计过程的合作教育,没有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对政府来说,既未充分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也未认清自己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与责任。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认识还不到位,引导和带动作用尚不理想

其次,对合作主体地位认识不明。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都愿意开展产学研合作。但在合作中以谁为主体仍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应以企业为主体,因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有人认为强调企业为主体,相对弱化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况且现在大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再次,无论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对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各方的理念存在差异,尚未达成共识。因合作方合作理念和追求价值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开发的信心,技术创新存在“纸上谈兵”的窘境。

2.政策上的缺失。首先是产学研合作经费的资助政策不力。由于国家缺少产学研合作专项经费资助,使高校和企业都无法保证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实施。严重制约了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和应用。其次是产学研合作利益的保护政策不强。产学研合作是多方利益主体合作,因利益诉求不同,在合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利益冲突。利益如何分成,合作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如何确定产权归属等问题,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详细说明或规定。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合作方的积极性。再次是鼓励支持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不够优惠。目前,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力度明显不够。无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还有就是鼓励高校与企业人员交流政策不明确。国外在产学研合作中十分重视校企之间的人员交流,而且有明确的政策支持。我国校企之间尽管也有人员交流,但数量相对较少,大多都是个人和企业的行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

3.机制上的障碍。目前,我国产学研结合仍不够紧密,在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具体表现为:首先是合作的动力机制不足,现阶段我国产学研合作还未真正成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迫切内在需求,企业缺乏动力、高校缺乏热情加上地方政府政策导向力度不够鲜明,合作各方的积极性不足。其次是合作机制不全,在我国高校和企业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有自己的管理运行体系,常常因为缺乏协调的中介机构和管理机制,造成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许多活动无法协调,极大地影响了合作的成效。再次是合作的评价机制不力,目前,我国尚缺乏一个实用有效的评价体系,难于满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需求。还有就是高校内部合作的管理机制不完善,我国大多数高校目前的科技管理管理体制和教师职称的考评体系均不利于科技成果商品化,加上缺乏专门的产学研合作管理队伍和设备,制约了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五、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诸多问题,在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下,一下子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的诸多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只能依靠合作主体齐心协力,积极寻求有效措施一个一个地解决。

1.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合作各方树立起合作共赢的创新理念,用积极诚恳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对待产学研合作是提高我国产学研合作实效的优先举措。首先,高校要树立合作办学的理念,走合作育人之路,采用多样化的合作模式,积极与企业或用人单位合作,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变化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设置计划,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企业应树立合作创新意识,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除了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外,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提升自己的科技研发水平和产品研发能力。通过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再次,政府应树立积极作为的思想,根据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经验,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通过立法和科技计划等多种措施来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政府支持和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可通过制订发展规划,提供资金支持,进行有效的资源调配来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

2.改善产学研合作环境。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环境和氛围,完善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法规与制度,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是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首先,健全与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律制度,有利于合作各方明确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角色和地位,规范合作行为,充分履行各自职能,维护各自利益。其次,加快制订鼓励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优惠政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专项资助计划以及利用国家科技计划来推动产学研合作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国科技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国家科技计划,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与责任,规定企业享有的经费额度和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等。再次,搭建和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各类平台,包括建立和健全产学研合作中介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信息数据库;经常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等,促进产学研合作快速发展。

3.选择适宜产学研的合作模式。我国高校数量众多,类型各异,层次不一,产学研合作模式会因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生产与经营过程的不同而不同。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必须结合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统筹考虑。目前有基于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基于科学技术创新的合作模式和基于科学技术转化的合作模式等不同模式可供选择。

4.完善产学研的合作机制。首先要构建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因为在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是一个关键且矛盾最突出的问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只有利益共享,才能实现稳定的合作,利益共享是产学研合作的纽带,处理得好,则成为合作的动力,处理不够好,则会阻碍合作的进行。其次要构建风险共担的协调机制,因为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是高风险和高收益同时并存的,构建风险投资机制,包括建立政府投资机制和企业与高校共担风险的投资机制是产学研合作的金融保障。再次要建立责任信誉的评估机制,因为规范合作行为,明确合作各方的责任,对产学研合作有序进行十分重要。产学研合作既要发挥产学研合作各方的优势,又要进一步明确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创造、利益分配与成果应用等方面的责权利。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激励与惩罚机制,增进产学研合作各方的互利互信,在合作中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层面的评估机制、信誉评估机制和合作要素评估机制。

与此同时,还要完善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管理机制,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收益主体,其内部的管理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通过完善高校内部合作的工作组织,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全面负责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工作;通过改革高校内部考核制度,对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不同工作进行分类评价,完善科研考核体系;通过创新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和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开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地方科技合作,解决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中重大技术问题;通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与机制,打破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产学研合作融入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建立与企业共同培养、共同管理的人才培养制度与机制。

(作者:科技处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