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创新发展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创新发展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时间:2022-05-1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发展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扩大招生规模1979年复校时,南农在校生仅有815人。学生是学校之本,没有学生的学校是不能发展壮大的。在刘大钧的重视和支持之下,南农的招生工作进展很快。重视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刘大钧历来重视教材建设。刘大钧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会,鼓励全校教师编写教材,他指示学校教材科定期对学校自编教材进行评比。

创新发展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扩大招生规模

1979年复校时,南农在校生仅有815人。1983年,学校制定了《1984—199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在校学生总数至期末定为5000人,其中研究生1000人,本科生3200人,大专生400人(含干部专修科学生),农业干部培训及进修教师400人。学生是学校之本,没有学生的学校是不能发展壮大的。在刘大钧的重视和支持之下,南农的招生工作进展很快。1984年,招收本科生480人,农经干部37人,代培专科生23人,研究生156人(其中博士生15名)。经过5年的努力,仅1990年,招收本专科生865人、研究生358人(其中博士生52人),合计招生1223人,超额完成农牧渔业部批复的招生任务(注: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编委会:《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历史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10月,第361页。)。

创办新专业

1984年以前,学校只有农学、植保、园艺、畜牧兽医、农经5个系9个专业,其中种植类专业6个,养殖类2个,经济类1个,而农畜产品加工和其他一些新的学科、专业基本上是空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传统农业结构的特征,已不能适应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刘大钧早年留学苏联,见识了一些苏联农业大学专业的设置情况,对专业结构的设置有一定的想法。当时的副校长程遐年在谈到这一段时期时提到:“我认为刘大钧做的比较好的方面就是学科建设,现在我们的学科发展也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当时南农只有5个系,现在发展到20多个学院,都是在当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刘大钧与其他校领导商量:在农经里面把金融单独拉出来,作为一个系。这个很重要,因为金融当时发展很快,而且人才需要很多,银行原来只有一家,后来不断发展,分别建立工行、中行、建行、农行、交行等,各总行下面又设分行、支行、分理处等。刘大钧看到银行大发展的形势,敏锐地感觉到银行系统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于是决定把农经系里面的农村金融单独分出来,形成一个专业。土地管理也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农经系分出金融和土地管理两个专业,当时争议很大,因为在国内,我们学校是第一个设立土地管理专业的。学校“文革”前有4个学生留学苏联,学习过土地管理。土地管理专业办起来后,他们成为重要骨干。后来土地管理专业直接与国土资源部挂钩,给他们招研究生、代培生,当时土地管理发展得很快,需要的人才也很多,而国内还没有别的学校能做这个事情,搞土地规划,南农是走在前面的,这些都多亏了刘先生的远见。后来,刘大钧和其他领导研究决定,索性把几个学科并在一起,农经系有几个搞土地规划的,土化系有搞测量的,都并进去了,3家并进去了变成一个土管学院。这样的分开和合并,在刘大钧作校长期间还很多。他都是经过走访、调查和认真讨论才决定的。在刘大钧主持工作的阶段,是学校各个学科建设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注:程遐年访谈,2013年5月22日,南京。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

图6-3 1984年刘大钧(前排左七)等校领导参加毕业学生会干部欢送会(www.guayunfan.com)刘大钧与其他校领导还做了很多如上述院系和学科调整。国外的农业院校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他经多方调研和商议后,决定按照种植、养殖、工程、经济管理四大类别的主体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协调发展和吸收新的学科结构的设想,进行专业机构调整。经过人才需求预测和筹建新专业的可行性论证后,决定增设9个新专业,即园艺系的观赏园艺、农业经济系的农村金融、畜牧系的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农业图书情报系的农业信息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食品科学系的食品加工、兽医系的生物制品、园艺系的中药材生产、畜牧系的淡水养殖、农业工程学院的农畜产品加工工程5个专科专业,面向江苏招生。其中淡水养殖专业采取与农业部太湖淡水养殖研究中心联合办学,实行在南京、无锡、淮阴等市定向招生、分配。到1989年,学校的农业学科大结构更为充实和合理化,积极向产、学、研三者相结合的形式靠拢。另外,刘大钧还尝试就各类专业相互渗透以及如何主动适应农业生产中种、养、加、产、供、销、储、运、建等环节的问题与各个学科负责人进行探索,不断开拓学校专业发展的新局面。

程遐年教授进一步谈到:“南农那时候的专业发展相当适应国家需要,银行系统发展的时候金融专业办起来,外事人才需要的时候培养了大量的外事人才。因为刘大钧自己在国外待的时间比较长,也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他很早就到美国去进修,所以国际接轨的工作做得比较快。这点是我比较佩服的!”刘大钧上任的时期,正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各个行业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需要很多人,但是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没有那么多。再加上,当时南农大是农业部重点直管学校,学生毕业后很多人都被中央抽调走,或者分配到各个省里。程遐年教授在采访期间还很骄傲地说:“当时我们培养的外事人才,去外事司一两年都是外事司的处长。譬如:亚洲司啦、东欧司等,像农经系李振东后来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去了,他们这些人都是很优秀的。当时农业部外事司的朱司长跟刘大钧是金大的同学,农业部好多人是金大毕业的学生,他就直接到南农来希望刘先生办一个外事班。不属于什么专业,就在各个专业抽一批外语比较好的集中在一起办一个外事班,毕业后全部分配到农业部各个司局,包括世行贷款啊、外事司啊、引进外资的外资办这样一些部门。现在农业部外事司很多人都是我们南农培养的。”(注:程遐年访谈,2013年5月22日,南京。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

图6-4 1987年刘大钧(右)拜访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庄巧生院士(左)

总之,南农的专业设置紧跟国家的需要,满足国家需要,也提高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举多得。

重视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

刘大钧历来重视教材建设。1988年,农业部提出高等农业院校要在“七五”、“八五”期间搞好本科教材建设,并相应在全国组织招投标。刘大钧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会,鼓励全校教师编写教材,他指示学校教材科定期对学校自编教材进行评比。1988年,张孝羲主编的《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同年,学校有8种教材获国家教委和农业部优秀奖。1989年,刘大钧又组织了一批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参与农业部“七五”、“八五”高校农科本科教材建设规划的投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七五”教材中标22种,“八五”教材中标33种,参加编写的教师达150人,有力地促进学校教材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注: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编委会:《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历史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10月,第366页。)。

在师资培养上,刘大钧根据国家政策,在坚持以国内培养为主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资源,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到国外进修。根据当时负责外事工作的汤一卒教授回忆,当时刘大钧等校领导大力支持教师到国外去进修,的确是大大提升了学校师资的质量。但是当时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出去之后就不回来了,学校当时很困难,很多专业几乎到了没有老师上课、课题没有人做的地步。但是刘大钧也没有责怪他们,也能体谅他们的心情和难处。后来,他与其他校领导决定对部分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适当的倾斜培养,采用破格提拔制度进一步稳定队伍,使大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迅速走上重要岗位,成为学校教学科研骨干(注:汤一卒访谈,2013年9月13日,南京。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

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科学研究,刘大钧一直信奉“三个子”原则,即:“班子、摊子、路子”。他常对自己的研究生及其周围人说:不论你是从事管理或科学研究,都必须要有这三个“子”:第一,你必须要有一个“班子”,“班子”里面要有各个层次的人,比较高层次的人是起带领作用的,但中层次、基层的人也不能少,否则这个班子就不健全,有缺陷;“班子”有缺陷你就必须想办法去补,如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除要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外,还要有中级及低级职称教师,只有高、中、低合理配合,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而且不会后继乏人。第二,你必须要有一个“摊子”,比如说办公室、实验室以及各种仪器设备等,这是工作条件,叫“摊子”。如果一点条件也没有,空手起家是不可能的,就如他把厕所改造成实验室,有了这个东西,再慢慢引进一些品种,购买显微镜、冰箱等设备,这都是一个演变和成长的过程。因此,这个“摊子”也很重要,而且建设这个“摊子”不能急,但一定要有紧迫性。因此,他在校长任上,特别注意各实验室、各学科以及研究机构(见下文)的建设。第三,你必须要有“路子”,“思路”的“路”。“班子”有了,“摊子”扎实了,然后就要考虑“路子”,学校的发展要有好的“思路”,做科学研究也一样,要经常吸收科学前沿,经常看国内外学术期刊,只有对国际上的研究前沿有充分了解,才能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才能有比较好的发展。刘大钧说:记住这三个“子”很重要,可以将它作为自己做事的标准,对照这个标准找差距,然后再尽力去弥补,满足这三个“子”,事情就一定能成功。刘大钧的这一思想,对当时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也使跟随他的学生个个受益匪浅(注:王耀南访谈,2013年4月11日,南京。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

兴办研究机构

1987年3月,农业部批准南京农业大学成立研究院,统筹全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由刘大钧兼任研究院院长,鲍世问任副院长。该研究院就是现在南农研究生院的前身。刘大钧十分关心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研究生的招生和师资规模日益壮大,为南农研究生院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1981年起,除恢复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外,陆续建立了20多个科研机构,配备专职和兼职科研人员。其中有研究所2个,即农业经济研究所、大豆研究所;研究室18个,即农业微生物、植物病原生物、小麦品种、杂草、家畜生理、家畜繁殖、家畜传染病、农田生态、植物营养学、农村能源、农业工程、农业昆虫、土地资源开发、细胞遗传、蔬菜、单克隆抗体、农业环境科学、农业教育研究室,这些机构与国内外同行业研究机构有密切的联系和合作,主持人均为在学术界享有声望的教授。

图6-5 1990年刘大钧(右二)检查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左一为杨世湖)

如大豆研究所是1985年在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由著名大豆遗传育种专家马育华和盖钧镒教授主持,全所研究人员和校内外专家密切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刘大钧也一直关心着大豆研究所的发展,鼓励该所研究人员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在刘大钧任职期间,大豆所的很多科研人员都被送到国外考察或者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大大提升了大豆所的科研实力。大豆研究所曾协助农牧渔业部组织召开第二届(第一届在美国)中美大豆科学讨论会,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BPGR)资助,参加世界第三次大豆会议被选为世界第五届大豆研究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直接参与组织国际大豆学术活动。农业经济研究所于1986年12月建立,所长为著名经济学家刘崧生,下设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技术经济、农产品运销、农业资源经济、乡镇企业、外国农业经济、台湾农业经济七个研究室;形成了以刘崧生、刘书凯、原葆民、顾焕章等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学术梯队合理、学科门类齐全的40余人研究队伍。建所以来,承担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江苏省科委下达的各项课题,完成重要项目很多,例如“江苏省宁镇扬丘陵区七五经济发展规划”等。学校很多“七五”、“八五”科研课题绝大多数由这些科研所(室)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