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深浅花枝相并时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

深浅花枝相并时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

时间:2022-05-0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深浅花枝相并时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年华易逝,容颜易老。欧阳修却对此深恶痛绝。欧阳修认为,苏轼将在未来的文坛上掀起一场风潮,成为未来文坛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欧阳修作为主考官,更加免不了受到这些人的攻击。欧阳修与王安石相识已有数年,只是一直无缘相见。听闻王安石终于来京,欧阳修十分兴奋,有意与他共事,辅佐皇帝,直言敢谏,然而王安石拒绝了他的邀请。欧阳修没有放弃,在他的极力举荐下,王安石很快名满天下。

深浅花枝相并时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

年华易逝,容颜易老。欧阳修的鬓角出现了丝丝白发,眼角也多了许多皱纹。多年来,他虽然忧国忧民,为国事操劳,可也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心中的那个愿望,就是通过科举改革实现文学主张。

多年来,欧阳修一直在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曾经的那些旧人大多已年老体衰,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不少人已经身故,他需要新的力量来协助他。所幸,宋朝人才辈出,不断有才华出众的年轻面孔出现于文坛,给欧阳修带来了希望。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携长子苏轼、次子苏辙一起入京。苏洵早年不愿苦读,二十七岁之后开始发奋,后写得一手好文。欧阳修读过其文,深感满意。然而苏洵参试多次,一直不中,也无缘与欧阳修结识。

这一年,苏洵带着托人所写的推荐信和自己的多部论著再次入京,终于有机会与欧阳修相见。欧阳修与苏洵谈兵议政,颇感投缘。欧阳修又读了苏家二子所作文章,均是好文,他甚喜,赞叹道:“后来文章当在此。”(www.guayunfan.com)欧阳修先向朝廷推荐了苏洵,并随之附上了苏洵的著作,可是没有得到答复。他又请富弼帮忙,结果仍是不了了之。虽然多年之中苏洵一直没能入朝为官,可他的名声早已在京城之内传开了,他所善用的文风也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相比于父亲,苏轼的运气则稍微好一些。在科考当天,他的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让考官们眼前一亮,纷纷称赞这篇文章文风洒脱、论点清晰,是篇难得的佳作。作者能够将儒家仁爱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又不失质朴自然,实在难得。

在当时,“太学体”风行于文坛,这种文体的特点在于文风险怪艰涩,既无平实质朴之心,又无典雅华丽之形。将这种文体发扬起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欧阳修昔日的好友石介。早年间,欧阳修就曾批评过石介那种哗众取宠的怪异文风,可是很明显,石介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反而愈发起劲。

石介有一名学生叫刘几,是“太学派”最出名的学生,也是石介最得意的弟子。其他“太学派”的学生都视他为偶像,争相模仿他的文风。欧阳修却对此深恶痛绝。

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被任命为礼部贡举,负责主持当届的礼部考试。任命一下,欧阳修便打定主意,一定要在科考中选拔精英,打破当时“太学体”盛行的局面,让新的文风文体得以崭露头角,为之后的人才培育与公正选拔打开道路。

在审卷时,欧阳修读到一篇非常怪异的文章,文章的最后几句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欧阳修对其他考官说,这一定是刘几写的,于是在卷上续了“秀才刺,试官刷”,又写上“大纰缪”三个字。

宋朝的阅卷制度与现今相似,考卷上交后,考生的名字都会被遮盖,以免考官与考生串通作弊,失了公平。欧阳修在审卷时看不到考生的名字,但是凭他对太学学生一贯的了解,断定只有刘几才会写出这种晦涩难懂、狗屁不通的文章。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此文确实出自刘几之手。

欧阳修一连批了几篇,都是太学学生们写的不通之作,他有些失望,担心此次科考又没有满意之人。直到读到苏轼的那篇文章,欧阳修才感到一丝欣慰,可是他误以为此文是他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他决定将这篇文章的作者排在第二名,另选了一名考生为第一名。

放榜之日,欧阳修打开封着的卷头,发现被选为第一名的试卷上写着曾巩的名字,十分愕然。欧阳修从未想过,除了自己的学生曾巩外,还有其他学生能够写出如此具有大家风范的文章。他急忙寻找当初那篇打动了所有考官的文章。找到之后,他才知道这篇惊人之作出自苏轼之手。

按照惯例,中举进士需写信向主考官表示谢意。看过苏轼的信后,欧阳修更加欣赏这位年轻人。在写给梅尧臣的信中,欧阳修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言语之间尽是对苏轼的认同,还有一些敬佩和自愧不如。

欧阳修认为,苏轼将在未来的文坛上掀起一场风潮,成为未来文坛中首屈一指的人物。事实证明,他的预感十分正确。由此事可看出,欧阳修不但有远见,还十分有识人之能。

欧阳修因得才而欣喜,可是“太学派”的那些人却不依不服。他们聚众闹事,制造谣言,称考官们没有认真评判考卷,才会让一些无名鼠辈榜上有名,而让他们这些满腹才学的才子落榜。一些人不但对上榜之人进行辱骂和挑衅,还将一些考官围起来强加指责。

欧阳修作为主考官,更加免不了受到这些人的攻击。有的人愤怒难平,甚至给欧阳修写了祭文,投到了他的家中。五十一岁的欧阳修不惧、不慌、不愁,为了让文体、文风得到改革,他坚守着自己的立场,决不妥协。

此次科考的结果是,所有参加殿试的进士都被赐予了进士及第或同进士出身。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都得到了在文坛上大展拳脚的机会,宋代文学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高峰期。

在此阶段,另一个让欧阳修极力提携的人是王安石。曾巩在初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时,提到他才学出众、淡泊名利,并给欧阳修看了他所作的文章。欧阳修对王安石非常欣赏,当他知道王安石文采出众,却不喜官位且品性高洁时,心中甚喜。

景祐二年(1035年),十五岁的王安石在《闲居遣兴》中针对当时广西南部的战乱写道:“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子细论?”次年,十六岁的王安石意识到“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于是开始谢绝一切应酬,埋头读书

即使考中进士之后,王安石也宁愿做地方官而不入馆阁,因为他只想像他的父亲一样,多为百姓做实事,这一点与欧阳修也极为相似。朝廷看中王安石之才,两次召他入京,均被他以“家贫口众,难住京师”的理由推辞。直到朝廷第三次召他入京,他才不得不答应。

欧阳修与王安石相识已有数年,只是一直无缘相见。听闻王安石终于来京,欧阳修十分兴奋,有意与他共事,辅佐皇帝,直言敢谏,然而王安石拒绝了他的邀请。欧阳修没有放弃,在他的极力举荐下,王安石很快名满天下。王安石对此心怀感激。

虽然后来因变法一事,欧阳修与王安石在政见上发生了些许矛盾,但是两人的私人情谊从未因此变淡。不得不说,欧阳修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许多有才之士,为宋朝文化的改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