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行云却在行舟下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

行云却在行舟下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

时间:2022-05-0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行云却在行舟下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自古以来,有多少天资出众的少年,最后却只能泯为众人;又有多少本可以名垂千古的才俊,最后却成为遗臭万年的罪人。成长于这种环境中的欧阳修,自然也将考取功名视为人生大事。于是,欧阳修决定入京赶考。欧阳修参加的第一场考试,是在随州当地举行的乡试。得知自己落榜的消息后,欧阳修不免伤心。欧阳修重新投入到对考试的准备中。未能通过这次的礼部考试对于欧阳修而言又是一次打击。

行云却在行舟下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

自古以来,有多少天资出众的少年,最后却只能泯为众人;又有多少本可以名垂千古的才俊,最后却成为遗臭万年的罪人。郑氏深知,若要儿子功成名就,仅仅注重才学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只有让他德才兼备,才能真正为欧阳家扬名。

为了让儿子自小心存仁念、知理明事,郑氏时常给欧阳修讲一些有优秀品质的人的故事,也时常告诉他,他的父亲在世时是如何为官、如何为人、如何审案的。这样的故事听得多了,欧阳修心里便产生了对父亲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美好品质的向往。

郑氏告诉欧阳修,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遇到多少阻碍,只要心中存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心为善,即使无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可问心无愧。

郑氏说,家境贫困并不能成为一个人放弃优秀品质的理由,一个人若是因为家境贫困,不能让双亲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那并不能说明他不孝,只要他有心尽孝,用心侍奉父母,那便是孝顺。同样,为官之人若是心系于民、一心为民,即使因社会中的种种限制而无力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他也是名好官。(www.guayunfan.com)母亲的话,欧阳修铭记于心。他多么希望父亲此时仍然在世,如此一来,他便有机会跟随父亲,从他身上学到为人处事以及为官的方式。可惜人死不能复生,关于父亲的一切,他只能从母亲的口中听来,无法亲自去看、去感受了。

知子莫若母。郑氏得知欧阳修心中的遗憾,便建议他平日多向欧阳晔请教。她说,欧阳晔与欧阳观品行一致,同样是不畏强权、廉洁奉公、明辨是非之人。欧阳修遵照母亲的话去做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为常理。有为人“严明方质”的叔父做榜样,又有倔强奋发、恭俭仁爱的母亲相伴,欧阳修成长为一个阳光、积极、内心充满仁念的少年。

北宋年间,发展最快的便是文化,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宋太祖赵匡胤宋朝以前,人们重武轻文,有“握军权者得天下”之说。赵匡胤虽出身武夫,却对书籍有着特殊的喜好,平日里只要有空闲,便书不离手,即使出兵打仗,也会随身携带许多书籍。

书中自有锦囊计,读的书多了,赵匡胤意识到,之前的朝代之所以会出现兵权之争,便源于朝廷过于重武轻文,以至于百姓只懂得用武力解决问题。于是,建立宋朝之后,他为了社会安定,决定一改旧制,提倡重文轻武。

为了让人们意识到从文的重要性,赵匡胤推出了“偃武修文”的政策。他不断提高文人的地位,对他们礼遇有加,增加科举录取名额,并宣布“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赵匡胤的后人们也谨遵其制,全力发展宋朝的文化事业。宋太宗赵光义推行了“文官制”,积极鼓励文人参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于是“读书为做官”的观念开始在文人中弥散开来。考取功名,入朝为官,成为大部分宋朝学子读书的唯一目的。

成长于这种环境中的欧阳修,自然也将考取功名视为人生大事。转眼间,欧阳修十七岁了。他知道母亲和叔父将他抚养成人不易,明白自己若是能早日考取功名,既能让他们心安,也能让他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于是,欧阳修决定入京赶考

自儿时起,欧阳修一直被周围人的赞扬所包围,家人对他寄予厚望,邻人们也时常赞叹这孩子聪慧,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不凡的才俊。所以,他对自己十分有信心。虽然作为一名考生,十七岁的年龄还是太小了些,可是他丝毫没有胆怯和紧张。

在当时,学子们在入京参加考试之前要经历多场考试,一如当今最常见的各种海选。欧阳修参加的第一场考试,是在随州当地举行的乡试。乡试又称解试,是科举考试中最初级的考试,学子们只有通过此次考试,才能获得入京参加礼部试的资格。

乡试的内容包括诗赋、经义和策论。欧阳修看到“策论”中有一道名为“左氏失之诬论”的试题之后,心里顿时轻松了许多。《左传》中的所有内容他早已熟记于心,从中找出一些虚妄神异的记载,对于他而言实在是件再容易不过的小事。

略做思考,欧阳修挑出了四件事进行了论述,并在文中写道:“石言于晋,神降于莘;外蛇斗而内蛇伤,新鬼大而故鬼小。”这两句话分别指的是《左传》中的四个故事。欧阳修采用的是当时最时尚的骈体,简短的二十二个字就将四个故事写得清清楚楚,考官看过他这篇策论后,连连称赞写得好。

虽然一篇策论使欧阳修在考官心中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并且他那两句话在当时被视为“奇警之句”而“大传于时”,可惜的是,这一次的乡试他并没有通过,因为他所作的诗赋没有按照规定的韵脚去押韵。

得知自己落榜的消息后,欧阳修不免伤心。有生以来,他第一次知道失败是怎样的感觉,也第一次体会到失落是怎样的滋味。想到身边萦绕的那些称赞,想到自己参试前的信心满满,想到家人对自己的期许,他有些内疚,有些惭愧,也有些不甘。

那一夜,他写下了《夜意》一诗:

蕙炷炉薰断,兰膏烛艳煎。

夜风多起籁,晓月渐亏弦。

鹊去星低汉,乌啼树暝烟。

惟应墙外柳,三起复三眠。

诗中描写了他因失意而不得安眠的心情。诗罢,落笔,欧阳修又一次捧起了他视为珍宝的《昌黎先生文集》。自从得到这本书后,他就一直将它带在身边,每当遇到不顺而心中有烦郁之情时,他都会取出这本书,静静地阅读,细细地品味,以此来抚平心中的波澜。

读着,读着,欧阳修的心情恢复了平静。他一边感慨着韩愈的文学素养,一边反省着自己在作文方面的不足。他的心中萌生出追随韩愈的渴望。然而转念一想,他若是真的追随了韩愈,便会离功名越来越远,那么家中日渐老去的母亲和尚未出阁的妹妹又要如何度日?想到这些,他不由得叹了口气,收回了追随韩愈的念头。

欧阳修重新投入到对考试的准备中。天圣四年(1026年)秋,欧阳修终于不负众望,通过了乡试。这个结果令全家人都非常喜悦,欧阳修自己更不必说。那年冬天,欧阳修满心兴奋地收拾好行囊,带着家人的期冀和对未来的向往,离家前往汴梁,参加礼部考试。

初次只身一人离家,欧阳修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对沿途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汴梁的繁华更是让他惊讶,尤其是那些华丽的高楼,是他在随州从未见到过的。

六曲雕栏百尺楼,帘波不定瓦如流。

浮云已映楼西北,更向云西待月钩!

——《高楼》

离家时,欧阳修是激动的;到达汴梁后,他是好奇的;而离开汴梁时,他的心情是低落的。未能通过这次的礼部考试对于欧阳修而言又是一次打击。到达汴梁时,虽然“楚天风雪犯征裘”,可心中那希望的火焰却没有让他感到一丝寒冷,如今虽已是春末夏初,他的心里却弥漫着凉意。

楚天风雪犯征裘,误拂京尘事远游。

谢墅人归应作咏,灞陵岸远尚回头。

云含江树看迷所,目逐归鸿送不休。

欲借高楼望西北,亦应西北有高楼。

——《南征道寄相送者》

京城的经历让欧阳修意识到,读书多年,自己只学会了书本上的东西,而且随州地处偏远,文化水平相对落后,自己若是想学到更多东西,必须走出去。这样想着,他决定外出求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