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直到城头总是花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

直到城头总是花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

时间:2022-05-0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城头总是花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船驶至江陵时,欧阳修在岸边见到了他同父异母的兄长欧阳。欧阳是欧阳观与第一任妻子所生之子,长欧阳修二十余岁。欧阳将欧阳修邀至家中,两人坐在院子的小亭中,把酒对月,畅谈人生。当地的知军张询与欧阳修意见不一,两人时常就吏事发生争执。有时,张询还会将矛盾上报朝廷,令欧阳修进退维艰。这样的日子对于欧阳修而言实在是难熬。在乾德,欧阳修也和以往一样,对当地的古迹有着浓厚的兴趣。

直到城头总是花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

船驶至江陵时,欧阳修在岸边见到了他同父异母的兄长欧阳昞。欧阳昞是欧阳观与第一任妻子所生之子,长欧阳修二十余岁。俗话说,长兄为父。欧阳修与欧阳昞虽然接触不多,但对他很是欣赏,称他“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

欧阳昞也十分喜欢这个弟弟,此时的他已经年过半百,母亲早已不在人世,欧阳修便是他在世上唯一的亲人。许久不见,兄弟二人之间有说不完的话。欧阳昞将欧阳修邀至家中,两人坐在院子的小亭中,把酒对月,畅谈人生。

欧阳修十分欣赏兄长能够“方规地为池,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更欣赏兄长“击壶而歌,解衣而饮”,“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的人生态度。于是,他为兄长院中的亭子起名为“游鲦亭”,取意逍遥闲游之所。

吾兄晦叔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困于位卑,无所用以老,然其胸中亦已壮矣。(www.guayunfan.com)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今吾兄家荆州,临大江,舍汪洋诞漫壮哉勇者之所观,而方规地为池,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何哉?盖其击壶而歌,解衣而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

——《游鲦亭记》(节选)

停留数日后,欧阳修告别兄长出发前往乾德。到达乾德后,他便投入到繁忙的公务之中。

欧阳修到达乾德后不久,乾德便遇上了一场大旱,百里之内没有降过一滴雨,田地里的庄稼无精打采,如同枯草一般。百姓们饱受旱灾之苦,却无能为力,只能等旱灾过去之后再进行耕种,可是却不知还要等待多久。欧阳修出城视察灾情时,有位老人告诉他,若是这一个月再不下雨,无法播种,怕是这一年都将没有收成,到那时日子也就过不下去了。说完,老人深深地叹了口气,脸上满是愁容。欧阳修见到老人这样的神情,心中悲痛万分,无奈之下,只能写下一篇《求雨祭文》,希望上天能够怜悯这些可怜的人,赐予一场甘霖。

这场旱灾持续了数日,最后终于被一场春雨化解了。农民们欢呼雀跃,纷纷感谢上天,欧阳修也松了一口气,欣然地写下了《答杨辟喜雨长句》:

吾闻阴阳在天地,升降上下无时穷。

环回不得不差失,所以岁时无常丰。

古之为政知若此,均节收敛勤人功。

三年必有一年食,九岁常备三岁凶。

纵令水旱或时遇,以多补少能相通。

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离于农。

军国赋敛急星火,兼并奉养过王公。

终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于蜂。

是以比岁屡登稔,然而民室常虚空。

遂令一时暂不雨,辄以困急号天翁。

赖天闵民不责吏,甘泽流布何其浓。

农当勉力吏当愧,敢不酌酒浇神龙。

在诗中,欧阳修用简明易懂的语言揭露并抨击了社会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并告诫所有为政之人,如何做才能令社会安定、风调雨顺。

这一场旱灾虽然过去了,可是仍然有一件事像一块石头一般重压在欧阳修的心中。他认为,自己身为此地县令,“应勤民事神以塞其则”,如今没有做到,便是他的罪过。

“吏之贪戾,不能平民,而使怨吁之气,干于阴阳之和而然也。”欧阳修认为,旱涝之灾均是人为引起,若不是百姓怨气冲天,导致阴阳失调,天就不会降此大灾。而若不是官吏腐败,令百姓无法安居乐业,百姓也就不会生出如此之多的怨气。

科学的角度来看,欧阳修的这番关于怨气能导致天灾的理论无法立足,但他认为“吏之贪戾”会导致百姓的“怨吁之气”却是正确的。官贪则民怨,民怨则世乱。百姓一旦被逼迫到无法维持生活的地步,就会出现官逼民反的情况。古往今来,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欧阳修认为,要想保证百姓的生活,官吏们必须“均节收敛勤人功”,公平征税,这样百姓才会有热情去耕作,勤于务农。反之,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无法自给自足,自然会心生怨恨,消极务农,甚至还会引发其他的祸患。在当时的社会,像他这样思想深刻、一心为民着想的好官并不在多数。

欧阳修的意图是好的,可不知是因为他的性格,还是因为他将问题说得太透,他在处理事务的时候时常会遇到许多坎坷。当地的知军张询与欧阳修意见不一,两人时常就吏事发生争执。有时,张询还会将矛盾上报朝廷,令欧阳修进退维艰。这样的日子对于欧阳修而言实在是难熬。他只能将满腹的情绪写进诗中,寄给远在异乡的好友。

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

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武牙滩。

野花零落风前乱,飞雨萧条江上寒。

荻笋时鱼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

——《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

在此诗中,欧阳修明确表达了他对夷陵生活的眷恋。在《寄圣俞》一诗中,他还提到自己“贪追时俗玩岁月,不觉万里留天涯”。

在前往乾德的路上,欧阳修曾对这里的生活报以希望,毕竟这里离京城较近,一切都相对完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改善。然而,到达乾德后他才发现,这里虽然生活条件远远好过夷陵,可是从精神领域来看,这里简直就是一片荒漠。

夷陵的生活虽苦,但有好友相伴,可以自在交流、探讨文学,还可时常相约去寻访古迹、游览山水,可是此地“罕有学者,幸而有之,亦不足与讲论”。在这里,欧阳修一个朋友都没有,这让他感到非常孤寂。于是,研究学术再一次成为他的全部消遣。

在此期间,欧阳修编写了《诗本义》、《诗解》等学术著作,同时《十国志》和《五代史记》的编撰工作也没有停止。

在乾德,欧阳修也和以往一样,对当地的古迹有着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他还开始对古碑帖进行收集。在他看来,古碑帖中蕴藏着许多珍贵的信息,除了它们本身具有的书法价值外,它们还能够让后人了解一个人的过去,甚至一个朝代的过去。

欧阳修对古碑帖的热爱一发而不可收拾,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素材,他不辞辛苦,不断出入乾德内外,一有发现就立刻记录下来。哪怕只是途经某处时遇到半截埋在泥土中的碑,他都会跑上前去,仔细观察。

有时,他在一些图经之类上看到有关古碑帖的记载,也会按图去寻那些碑。若是发现了,他便会欣喜;若是没有发现,他也不会轻易放弃,而是会在标识的附近仔细寻找,直到确定碑已不复存在,才失望地离开。

古代的碑帖由于年代久远,经受了太多风吹雨淋,上面的一些字迹已被风化,或被冲刷得模糊不清。每当遇到这类碑帖,欧阳修都会深感遗憾。若是碑帖上有些字是他无法辨认的,他定会虚心地向人请教,直到弄懂这个字是什么为止。

一次,欧阳修在一古碑上发现一怪字,于是写信给京城的尹洙。欧阳修在信中说:“汉之金石之文,存于今者盖寡。惜其将遂磨灭,而图记所载,讹谬若斯,遂使汉道草莽之贤,湮没而不见。源叔好古博学,知名今世,必识此字,或能究见其人本末事迹,悉以条示,幸甚幸甚!”

对于治学之人来说,要想有所成,严谨和谦虚的态度必不可少。欧阳修不但拥有这两种态度,并且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有错即改,这也使得他日后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