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千花百卉争明媚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

千花百卉争明媚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

时间:2022-05-0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千花百卉争明媚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春去秋来,又是新的一年。曾有一名叫曾巩的少年最受欧阳修的喜欢。曾巩少时聪敏,喜好读书,一直将欧阳修视为心中偶像。欧阳修对曾巩寄予厚望,然而曾巩却在第一次科考中落榜了。欧阳修得知后,心痛不已。欧阳修的提议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赞同,他们共同商议,最后起草了《详定贡举条状》,上呈宋仁宗。

千花百卉争明媚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

春去秋来,又是新的一年。宋仁宗的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欧阳修与他的伙伴们也竭尽全力地协助着宋仁宗,清理朝野,整顿风气,惩治贪腐。庆历三年十月,宋仁宗决定接受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提出的建议,实施“庆历新政”,针对官场中“不问贤愚,不较能否”以及“人人因循,不得奋励”的情况进行整顿。

在当时,被推荐的御史台官员中,有极大一部分都是滥竽充数之人,没有实才,只因朝中有亲属,便可以捷足先登,占一官位。上任之后,他们不懂从政、不懂为学,在其位而不谋其职,整日里虚度光阴,而那些真正有才学之人却屡屡落榜,有志难展。

范仲淹秉承“宁愿让一家哭,不能让一路哭”的原则,一一审核了各地转运使名册,将无才之官、贪官、老朽无能之官等全部解任,毫不留情。同时,他还严格控制了权贵子弟入馆阁的机会,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再也无法轻易得到一个闲职了。

为了避免冗官冗费,范仲淹提出了“抑侥幸”的主张,要求不再按照以往惯例,每逢祀典、帝王寿诞等日,一定级别的官员便有机会将其子孙推荐为官了。范仲淹的这一举动虽然保证了官员的质量,却也导致了许多岗位的空缺,使宋朝一时之间急需大量新的人才。于是,选拔人才成为当务之急。(www.guayunfan.com)宋朝的人才选拔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从中挑选出成绩优异之人,给予功名,授予官位。然而,宋朝的科举制度存在许多弊端,致使许多如梅尧臣一样真正有才学的人被埋没,对此欧阳修感到十分不满和痛心。

欧阳修一直很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时刻记得,若不是有胥偃、晏殊等人的悉心栽培,他定没有如今的成绩。所以,每当遇到有才的青年学子,他都会像曾经提拔过他的人一样尽力指导和帮助他们。

自从欧阳修的声望日益增长后,慕名上门请教的学子也开始多了起来。欧阳修对待这些学子一视同仁,每当遇到才华出众的学子,他都格外欣喜,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将来为朝廷效力。若是遇到一些才华平平但态度诚恳、勤学苦读的学子,他也会勉励他们多加努力,不要放弃。

欧阳修曾遇到一位从远方到京城求学的学子,这位学子家境贫寒,而京城物价又高,所以他在京城生活得非常辛苦。欧阳修得知这位学子的情况后,便对他多加关照,还时常请他到家中做客。虽然欧阳修当时也不富裕,无法在经济上给予这名学子太多帮助,可是他所表现出的热情和体贴让这名学子的心中充满了暖意和希望。

对于那些空有才华而品性不佳,或才华平平却心高气傲的学子,欧阳修虽然心有不喜,却也不会轻易拒绝他们的请教。他会耐心地规劝他们,希望他们能回到求学的正途之上,脚踏实地地治学。曾有一名叫曾巩的少年最受欧阳修的喜欢。曾巩少时聪敏,喜好读书,一直将欧阳修视为心中偶像。他还特意关注了欧阳修的作品,只要见到他的文章,便小心珍藏,时时阅读并背诵。

曾巩对欧阳修的崇拜不仅限于文学,对其人也是敬佩有加。特别是当他得知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而遭到贬斥时,他对欧阳修“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的风范更加钦佩,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若有机会到京城,必要登门拜访。

庆历元年(1041年),曾巩成为国子监广文馆的一名新生,年方二十。想到自己终于有机会见到欧阳修,亲自向他请教,曾巩心里十分激动,于是他认真地写了一封信,在拜访欧阳修之前递到了其府上。

欧阳修读过信后深感这位年轻人有真知灼见,是可造之材。见面之后,欧阳修更是对曾巩欣赏不已,此后时常热心地对他进行指导。曾巩受宠若惊,连连感谢。

欧阳修对曾巩寄予厚望,然而曾巩却在第一次科考中落榜了。欧阳修得知后,心痛不已。更令他心痛的是,另外几名平日为他所看重的学子也在此次考试中落了榜。

若是只有曾巩一人落榜,欧阳修或许会认为是他发挥失常,然而如此多的有才之士纷纷落榜,这让他不得不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产生了质疑。

欧阳修认为,如果制度没有问题,绝对不可能让如此之多具有真才实学、资质甚高且刻苦钻研的学子落榜。于是,他一边送诗给这些落榜的学子,鼓励他们不要灰心,一边关注科举制度中的弊端,并针对这些弊端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经过一番研究,欧阳修认为,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端在于没有分清主次,将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而将需要变通的知识作为次要的考试内容。他说,这种考试所选拔出的是一群只知死读书或在考前投机的学生,并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欧阳修说,“伏以贡举之法,用之已久则弊,理当变更”。他主张将原有“先考诗赋,而后考论,再考策,最后考帖经”的科举制度改为“先考策,而后考论,最后考诗赋”,这样可以使有真才实学之人有机会充分发挥其才能,也可以使阅卷之人有充足的精力去对考生们的策论进行取舍,最终选出真正有才学之人。

欧阳修的提议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赞同,他们共同商议,最后起草了《详定贡举条状》,上呈宋仁宗。此文主要就如何改革科举制度进行了详述,提出应让学子们在各地的学校中受教育,由地方官员对他们的品行进行考核,择优而送考。在考试时,应重学生对典籍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宋仁宗接受了欧阳修等人的建议,下令在各地开办官学,同时“更制革弊”。虽然新法仅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便废止了,着实令人感到遗憾,但这并不意味着欧阳修的主张全无用途。在他的努力下,宋朝一度出现了“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的盛况,许多人才得到了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