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八”“三”诸诀系家风_曾国藩家族故事

“八”“三”诸诀系家风_曾国藩家族故事

时间:2022-07-3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八”“三”诸诀系家风_曾国藩家族故事曾国藩对女眷们的严格要求,不过是体现其力持家风、恪行家教的一个方面的内容而已。说到曾氏家风,归纳有以“八”“三”冠首的若干“诀”儿。有治家“八字诀”。其实,即使“考”与“宝”二项,也是与农家息息相关的事情。又有“三致祥”的训诫。这是曾国藩与“八本”诀并提的教训子弟的内容,于孝、勤、恕三方面对家门安吉祥和而免祸避殃的作用予以特别强调。

“八”“三”诸诀系家风_曾国藩家族故事

曾国藩对女眷们的严格要求,不过是体现其力持家风、恪行家教的一个方面的内容而已。其实,不只是对女眷们,对其他家庭成员,首先是对自己,他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这确与其家风有着紧密的牵系。

说到曾氏家风,归纳有以“八”“三”冠首的若干“诀”儿。

有治家“八字诀”。这是曾国藩根据祖父的治家之道提炼归纳出来的,即所谓“考、宝、早、扫、书、蔬、鱼、猪”。考,指谨行祖先祭祀;宝,指与亲属邻里搞好关系;早,指早起;扫,指扫除洒洗;书,指读书;蔬,指种菜;鱼,指养鱼;猪,指养猪。

曾国藩屡次地向家人们传授这八字诀(八字排列顺序或不一样)。譬如咸丰九年(1859)闰三月二十九日他在给国潢弟的信中说:(www.guayunfan.com)余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按:其祖父)为法,大约有八个字诀……星冈公生平与此数端最为认真,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此言虽涉谐谑,而拟即写屏上,以祝贤弟夫妇寿辰,使后世子孙知吾兄弟家教,亦知吾兄弟风趣也。

这八个字中,除考、宝、书三项外,其余五项都是与农家生活直接相关的,集中概括了农家的一些勤劳事项。农家最讲究起早,讨厌贪睡;而早起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要打扫当院街巷,这既合乎卫生要求,也是积肥的一种途径。种菜、养鱼、养猪都是解决副食乃至交易换钱的重要事项,自产自食的东西似乎格外甘美可口。曾玉屏老人就尝言:“凡菜茹手植而手撷者,其味弥甘。”到了曾国藩这里,就更上升到一种特别的意境,那就是自行植养这些生物,能造就一种家庭兴旺的生机。他曾说:

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相承以来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咸丰八年(1858)九月间,曾国藩在江西建昌军营中写家信,还特别询问:“下首台上之线瓜、娈瓜今年有收否?”又嘱咐弟弟“冬塘肥鱼望烘几个寄营”。显然不是曾国藩真为解口馋,而是培养家门勤风,保持农家本色的一种督导手段。

其实,即使“考”与“宝”二项,也是与农家息息相关的事情。

祭祀祖先,无论穷家还是富室,都是要恪行的神圣之事。宗祠族祭,在乡间更是成规模的群体活动。以孝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即使对乡野的蓬门荜户也是浸润深刻的,何况像曾氏这种人家?

和睦邻里,在乡间比城市更为讲究,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种朴素的谚语却概括了乡间邻里关系的一个基本法则。旧时乡间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交往面很窄,而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时常遇到自家力不能及的事情。协同互助,靠邻里最为便捷,一旦邻里关系弄僵,过日子就会陷入一种尴尬境地。曾玉屏那时尽管已是在乡里说话算数的人物,但和睦乡邻也是他所十分注意的。到了曾国藩在外做官,家信中也时常问询和嘱咐睦邻和接济亲友方面的事情。

唯有“书”字一项,说来未必与每家农户都能结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农民轻视读书,只是有些人家实在没有条件罢了。事实上,目不识丁的农民对识字的神圣感往往要强于识字者。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要让自家子弟读几天书,识几个字,去领受最基本的文化教育的。“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这种俗谚对农民与其说具有刺激性,不如说更具有信条意义。前边已经述及曾玉屏其人在读书方面早荒晚悔、寄望儿孙,而靠读书成名成功到了曾国藩身上如愿以偿的特定情形,这使得“书”字诀自然更包含进了特别意义。

所谓“耕读之家”,是曾氏给自家当初的恰当定位。到了曾国藩兄弟这辈,虽上升为显宦人家,但是起码在曾国藩的心目中,仍真诚地要保持耕读之家的本色和传统。

“八字诀”便不啻保持这种传统的法宝。与之相辅相成,曾国藩又总结出用以教导子弟的“八本”诀,即: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欣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从这八项内容的涉及面看,比前述八字诀更为宽泛,所包括的读书治学、养亲尽孝、养生健身、修养立身、以勤治家、居官守廉、带兵爱民这些方面的内容,除了耕读之家所关涉者外,又加进了居官带兵之道,因为曾国藩兄弟已身为高官将帅,自然需要有这方面的规范来约束自己,并传之家人。养生、立身历来为曾国藩所重视,所以也纳入家训的内容。

此外还有“三不信”说教。即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这也是曾国藩总结祖父生前的生活之道而作为传家遗训提出来的,也不止一次地向家人传授。不过,从实际情况看,别说是后人,就是曾国藩自己在这“不信”方面也要大打折扣。不信医药吗?看医用药在他来说可是常事。而对僧巫、地仙之类,他则处于一种或疑或信、亦疑亦信的骑墙状态,这在后面有关篇目要详细说到。

又有“三致祥”的训诫。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这是曾国藩与“八本”诀并提的教训子弟的内容,于孝、勤、恕三方面对家门安吉祥和而免祸避殃的作用予以特别强调。

我们不妨根据上述诸诀内容中的实际要项所体现的精神实质,重作提炼归纳,也为之作个“八字诀”,可曰:孝、立、养、学、勤、俭、廉、爱。

孝,是指孝亲。上述“考”字诀的祭祖,“八本”中的“养亲以得欢欣为本”,“三致祥”中的“孝致祥”,都是从不同方面体现孝亲内容的。曾国藩一生谨奉孝道,对子弟也多所说教,自不待言。

立,是指立身。所谓“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只是明确强调了立身的一个方面而已。事实上,综观曾国藩对立身的论说,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关涉人生修养的诸多方面。像“宝”字诀的和睦邻里,“三致祥”当中的“恕致祥”,也都可以视为教人立身之道方面的相关内容。特别是“恕”道,意境应该说十分宏赡。曾国藩是很强调所谓“敬恕”的,他说:

敬恕二字,细加体认,实觉刻不可离;敬则心存而不放,恕则不蔽于私。大抵接人处事,于见得他人不是极怒之际,能设身易地以处,则意气顿平,故恕字为求仁极捷之径。

既然是将“恕”视为“求仁极捷之径”,足见它对修养立身来说的重要性了。在曾国藩辈的心目中,达到“仁”的境界,不正是修养的最高圣人目标之所在吗?

与此相关,曾国藩还特别以“不忮、不求”作为立身的要项教导后辈。在他晚年任直隶总督期间,前去处理天津教案,知道这是关涉中外交涉的一大难事,甚至做了弄不好丢弃性命的准备,在写给儿子们的遗嘱性家信中,关于修养立身方面他这样说:

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侔、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财货相接、仕进相妨之际。将欲造福,先去忮心……将欲立品,先去求心……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

曾国藩还特以《不忮》、《不求》为题,各赋诗一首,有句云:

善莫大于恕,

德莫凶于妒。

妒者妾妇行,

琐琐奚比数。

…………

消除嫉妒心,

普天零甘露。

家家获吉祥,

我亦无恐怖。

知足天地宽,

贪得宇宙隘,

岂无过人姿,

多欲为患害。

…………

于世少所求,

俯仰有馀快。

俟命堪终古,

曾不愿乎外。

曾国藩的修养立身原则是多棱体的。他如此强调不忮不求,然而,不是又经常强调“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立志之诀,以及“一味忍耐,徐图自强”,以柔克刚的“硬”字诀吗?大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气慨。他还特别强调“明强”,认定“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两字”,“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而“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所谓“明”,即不但要明白事理,而且要善于审时度势,“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要做到“强毅”而不“刚愎”。

综观曾国藩所倡的立身之道,可以说有着基于“经世”而调节制宜的广泛适应性。从他在京时的刻意“检身”到后来的世故权变所涉种种情态,足资印证。他自我持守而外,更用以教导子弟,培育家风。

养,指养生。曾国藩常对家人强调养生之道。有谁不愿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益寿延年呢?这是一家的吉安之本啊!而对曾国藩本人及其家人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于“伤生”的痛苦体验,而更切身感受到“养生”重要性。

由于读书过于勤苦,特别是多年戎马倥偬的紧张生活的折损(当时湘军将领有“打一次恶仗,白一次头发”之言,可见若辈的领兵生涯不只劳身,且更劳心)。再加以官场上无止息的倾轧争逐,使曾国藩的身心一直压着沉重的负担,其身体自中年之时就颇为不佳,再加上顽固癣疾的折磨,他真是饱尝了疾病的痛苦。到了晚年,癣疾不愈,疝气常发,目近失明,肝郁日甚,眩晕严重,精神疲衰,简直是百病缠身。也正是因为如此吧,他才难以恪守祖父那不信医药的教条,有时简直是迫不得已地“乱投医”了。

至于家人,弟弟们疆场“玩命”,凶险叵测自不必说,即使姊妹和女儿们中也不乏多病短寿者,这使他也十分伤感。每闻一件噩耗,都要受一次强烈刺激。同治三年(1864)四月初,他闻知国蕙妹去世的消息,写信给国潢弟这样说:

痛悉蕙妹于(三月)十四日未刻去世。吾同产骨肉九人,至是仅存吾与弟暨沅弟三人矣,哀哉!自丁巳至今八载,亲属死丧九人(合陈氏妾则十人)。久处兵戈之中,畏闻哀戚之事。

晚逝于曾国藩仅两年多,而享年还不及曾国藩的欧阳夫人,自中年亦是多病之躯,特别是咳喘病很厉害,以至于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时都未能及时随行,一度留金陵暂养。谁想在那里又因食菜肴不当,得了很厉害的气痛之症,服药不愈,反而累及眼睛,不久右目失明,走路也很艰难。转居保定督署后,寻医诊治不但罔效,而且连左目也又失明。那时,随居的儿侄男女也多患病,使得曾国藩愁苦不堪。

检索曾国藩历年家书,述说己病及家人病症之事连连不断,更可知曾国藩以养生来告诫家人诚为有的放矢。他强调“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足见他对恼怒伤身有着切身体会,深知精神因素对于养生的重要性。以自然物境来愉悦身心、调节精神也是曾国藩所注意的,譬如他把“在家则莳养花竹,出门则饱看山水”作为养生妙道教于儿辈。

学,指读书治学。这是曾国藩自身躬行及施行家教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可以说是其家风的魂中之魂。曾国藩自己早年攻读及教弟教子读书,上已述及一些有关情况。至于其教读的方法、意境,在下一篇专述。

勤,即勤劳。这作为一种美德,在农家尤其重要和典型。曾国藩在这方面于家风受益匪浅。克服贪睡晏起的毛病,是他居翰苑时期专意修身的要端之一。后来的军政生涯中,定时早起也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在衙署中,他自己还要辟地种竹种菜,以示保持农家风习。直到晚年,他还念念不忘自己幼时曾在“蒋市街卖菜篮情景”,并切诫家人:“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他把“勤”推及为学,勤苦读书;推及理军理政,勤于职守。他处处事事力戒疏懒懈怠,以自身的楷模来影响和教育子弟。

俭,即节俭。这与勤可谓孪生兄弟,亦尤为农家的美德邵风。常言所谓“勤俭持家”,勤与俭联体不分。靠勤苦劳作所得收获,其来之不易才有切身体会,自然知道珍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算得上写农家生活的一首文字浅显而意蕴深刻的哲理妙诗。曾国藩生长在乡下,亲身体察过农家的勤俭生活,发迹以后能不忘此本,保持一种比较节俭的生活习惯。他贵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他于持守俭朴方面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家人影响很大。小女纪芬对此尤为铭心,晚年她在《崇德老人自订年谱》中述及先父督教持俭的诸多事例,生动具体,绝非杜撰之笔。

廉,即廉洁。这自然是对于为官者而言。曾国藩的确在“廉”字功夫上做得比较到家。他常讲,以做官发财为耻,立誓不靠做官积财以遗后人。在这一点上,乃弟曾国荃却颇显不肖。据曾纪芬透露,她这位叔父在为将时期,“每克一名城,奏一凯歌,必请假还家一次,颇以求田问舍自晦”。由此看来,他得名“老饕”(詈其贪)也并非冤枉。曾国藩虽然曾为老弟的这个绰号道冤,但对其不廉也颇有不满的训诫之辞,譬如说他“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教导他“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功夫也”。曾国藩为官之“廉”,又是与生活之“俭”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这方面形诸家风,对其后人确有积极影响。

爱,即所谓“爱民”。这也属为官之道的内容,曾国藩有意将此训谕作自己官宦之家的家风。至于他所倡导的是怎么个“爱”法,上面已有分析,此亦不赘言。

从曾国藩所倡家风看,可谓是把修身作为齐家之本,而齐家又是从官宦之家与耕读之家的“嫁接”上立意,力求官宦门庭不失昔日耕读本色,做到富贵不淫。应该说,他的主观立意是真诚的,但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实,这又不是他自己全能把握得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